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崔艳 谢玉芝 黄升云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1期134-135,共2页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住的8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术后3 d...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住的8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术后3 d复查下肢血管彩超,术后7 d复查凝血指标,比较DVT及肺栓塞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观察组DVT及肺栓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DVT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护理
下载PDF
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中预防方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双 宋秋英 +2 位作者 姚媛媛 张立维 陈晓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 目的分析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术中应用方案。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2年9月前未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常规组(n=119),将2022年9月开始应用术中改良方案的患者作为改良组(n=13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配合度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手术前后股静脉血流指标(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及术后LDVT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配合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室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0 min、术毕即刻,改良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组患者股静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改良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D-D、FIB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LDVT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人员于术中应用改良方案能够改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提高手术配合度,降低术中出血量,从而减轻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促进术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术后L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血栓风险评估表结合集束化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3
作者 孙荣 管清艳 +3 位作者 杨文婷 杨静 刘妍妍 曾丹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9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风险评估表结合集束化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儿,以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血栓风险评估表结合集... 目的探讨血栓风险评估表结合集束化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儿,以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血栓风险评估表结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的下肢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股浅静脉、股总静脉、腘窝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病房管理及病情观察与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风险评估表结合集束化护理能改善骨科手术患儿术后下肢血流动力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风险评估表 集束化护理 骨科手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加速术后康复护理对预防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付晶 于红翠 +2 位作者 李圆 车艳 张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220-223,共4页
探讨加速术后康复护理对预防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我院治120例进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结合加速术后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 探讨加速术后康复护理对预防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我院治120例进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结合加速术后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康复水平、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肠胃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不良情绪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加速术后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保障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后康复护理 剖宫产 下肢静脉血栓 肠胃功能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昂 王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9期134-137,共4页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PFN-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均行PFN-A治疗。根据随机数...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PFN-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均行PFN-A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用药组(n=30)和中西医结合组(n=30)。术后西医用药组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14 d,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用药组基础上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14 d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骨代谢指标(血清总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术后肿胀消失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用药14 d后,2组VA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低于用药前,Harris评分及血清总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用药前,凝血酶原时间长于用药前,且中西医结合组变化幅度大于西医用药组(P<0.01)。中西医结合组术后肿胀消失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西医用药组(P<0.01)。中西医结合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西医用药组(0 vs.20.00%,χ^(2)=4.630,P=0.031)。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用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33%,χ^(2)=0.268,P=0.6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髋关节功能,缓解术后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桃红四物汤 低分子肝素钙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6
作者 梁胜凯 谢磊 +4 位作者 李瑶 刘佳 王欣 刘国峰 张奉琪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闭合性Pilon骨折病人18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DVT组43例,非DVT组139例,采用单因素... 目的 分析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闭合性Pilon骨折病人18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DVT组43例,非DVT组13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进行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为中高危、手术部位发生术后感染是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0.716(95%CI:0.629~0.804)。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L拟合优度检验χ^(2)=2.556,P=0.635。结论 有糖尿病史、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为中高危、手术部位有发生术后感染是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整合以上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区分度、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Pilon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7
作者 梁梦晴 李志萍 孟箭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76-281,共6页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手术。根据LDVT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4)和未发生组(n=200)。统计两组患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入组患者围手术期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在是否患有高血压、术前是否抗凝治疗、D-二聚体(D-dimer)水平、术后卧床时间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有明显差异(P<0.05)。将多元Logistic回归获取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4(95%可信区间0.778~0.849),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判别和校准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在10%~75%的阈值概率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较高。结论基于高血压病史、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0.5 mg/L、术后卧床≥3 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76来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LDVT有良好的风险预测性,可用于提供个体化LDVT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减少LDVT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头颈部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与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张新瑞 张珍露 +2 位作者 丁帅 张振 王振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纤维蛋白原(FIB)、微小RNA-374a-5p(miR-374a-5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性及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5月于郑州阳城医院行膝关节置...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纤维蛋白原(FIB)、微小RNA-374a-5p(miR-374a-5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性及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5月于郑州阳城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7 d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32例、非DVT组76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术前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与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评分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对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DVT组术后1 d、3 d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术前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与Capr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Caprini评分与术后3 d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升高为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3 d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联合预测术后下肢DVT发生的AUC大于单项指标预测(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DVT者血清NETs、FIB、miR-374a-5p水平升高,联合检测其水平对术后下肢DVT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纤维蛋白原 微小RNA-374a-5p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
9
作者 李小华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A)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7—2023-01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HA的67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围术...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A)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7—2023-01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HA的67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康复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教育。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评价2组患者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统计随访期间下肢DVT发生率和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教育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4周时,2组患者的下肢DVT预防知识问卷评分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提升,且观察组患者的提升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出院时,且观察组Harris评分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教育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HA的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围术期综合康复教育,有利于提高其DVT预防知识掌握程度,改善凝血功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康复教育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联合临床路径对老年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琰蕾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联合临床路径对老年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联合临床路径对老年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干预,观察组28例在临床路径护理基础上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不良情绪改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8、4.082,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2、5.484,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护理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6、4.158,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阑尾炎的老年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或消除患者围术期负面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临床路径 腹腔镜阑尾切除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杨调 陈世文 +3 位作者 卓灿 刘正强 周振宇 陈海丹 《巴楚医学》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4年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4年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n=55)和非DVT组(n=150),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DVT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DVT的总发生率为26.83%(55/205),其中3例为近端血栓,52例为远端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OR=1.120,95%CI:1.061,1.183),D-二聚体升高(OR=1.347,95%CI:1.112,1.633),卧床时间延长(OR=1.313,95%CI:1.137,1.516),低蛋白血症(OR=14.380,95%CI:3.957,52.263),输血(OR=5.707,95%CI:1.828,17.820)是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D-二聚体升高、卧床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及输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34、0.884、0.822、0.777、0.760。通过约登指数确定术后D-二聚体、年龄、卧床时间的诊断截断值分别为3.185 mg/L、47.5岁、12.5天。结论: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DVT发生率高,年龄>47.5岁、D-二聚体>3.185 mg/L、卧床时间>12.5天、低蛋白血症及输血是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下载PDF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回归预测模型建立及评价
12
作者 邱文娟 张敏 王美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36-440,共5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确定下肢DVT风险指标,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并对进行评价。方法:应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医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292例临床资料,统计术后下肢DV... 目的:分析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确定下肢DVT风险指标,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并对进行评价。方法:应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医院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292例临床资料,统计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现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回归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模型预测效能。结果:29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DVT21例(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手术时间长、术中气腹压高、术后1d血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VIII水平升高均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出现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H-L检验显示P=0.847,提示模型构建有效。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出现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为0.764,预测效能中等。约登指数取最大值0.448时,模型预测的敏感度76.2%,特异度为68.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回归预测模型可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后下肢DVT识别提供参考依据,可能有助于患者术后个性化DVT预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效果
13
作者 何娟 杨海利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992-994,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综合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对比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护理...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综合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对比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IB、D-D、APTT和PT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实验组FIB和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PTT和P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腘窝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升高,且实验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改善胆囊切除术患者凝血功能和静脉血流,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 综合康复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
14
作者 魏铁垒 刘景春 +3 位作者 杨牧源 王英 张福红 郭俊超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628-1632,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内皮素-1(ET-1)、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3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第7天下肢静脉...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内皮素-1(ET-1)、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3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第7天下肢静脉彩超阳性报告术后并发DVT作为判断依据,将患者分为DVT组77例和非DVT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术后水平与术后发生DVT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联合检测对术后患者发生DVT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各指标不同水平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结果术后1 d、3 d,DVT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67.41±5.02)%、(73.46±6.23)ng/mL、(159.34±13.91)ng/L,(61.79±4.85)%、(68.17±5.31)ng/mL、(147.39±12.46)ng/L]明显高于非DVT组[(49.25±4.87)%、(55.28±5.36)ng/mL、(115.29±12.28)ng/L,(40.02±4.17)%、(46.15±4.29)ng/mL、(90.36±11.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ra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3 d血小板聚集率(r=0.682、0.711)、ET-1(r=0.653、0.691)、sEPCR(r=0.535、0.728)与术后发生DVT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3 d,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联合预测术后发生DVT的AUC分别为0.898(95%CI:0.854~0.933)、0.928(95%CI:0.889~0.957);经危险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d、3 d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高水平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度分别是低水平的2.181倍、2.463倍、3.073倍和3.058倍、3.611倍、4.247倍(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ET-1、sEPCR水平与术后DVT发生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术后是否发生DVT有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骨科术后发生DVT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血小板聚集率 内皮素-1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预测效能
下载PDF
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晶 刘艳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50-454,共5页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15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危险因素;用R软件绘制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Nomogram,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202例发生LEDVT51例,占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史(95%CI1.847~9.183,P=0.001)、血栓史(95%CI1.336~5.512,P=0.006)、妊娠高血压疾病(95%CI1.391~7.302,P=0.006)、妊娠期糖尿病(95%CI1.059~5.257,P=0.036)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763(95%CI0.693~0.83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11,P=0.315。结论: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受口服避孕药史、血栓史、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依此构建的Nomogram可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风险,为LEDVT的早期预警、及早预防、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产妇 剖宫产 住院期间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剑波 陈幺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10期6-9,共4页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设地点为鄂州市梁子湖太和镇中心卫生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以1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与否分组(发生者74例为观察组,未...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设地点为鄂州市梁子湖太和镇中心卫生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以1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与否分组(发生者74例为观察组,未发生者8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资料(基线资料、时间指标、疾病严重情况、手术治疗情况、血清指标)行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年龄、术前D-二聚体(DD)水平较对照组高,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前D-二聚体(DD)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位置、合并疾病、骨折发生直至入院时间、骨折发生直至手术时间、骨折分级、合并损伤、内固定方案、术中输血量、术中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DD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处较高水平,应重点关注年龄较高及术前DD水平较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7
作者 石利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9期13-15,共3页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为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研究对象为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为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研究对象为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干预,观察组实施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症状与DVT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疼痛程度及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腓肠肌压痛、下肢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阶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NRS及B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时,可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方案。该方法的预防效果优异,能够改善各项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压力波 早期功能锻炼 髋关节置换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功能锻炼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8
作者 白贝 马小凤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8期187-190,共4页
目的 探究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功能锻炼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的9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后功能锻炼... 目的 探究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功能锻炼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的9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后功能锻炼,研究组开展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功能锻炼。比较两组预防效果。结果 术前,两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的PLT及FIB水平均降低,TT、PT及APTT均延长,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下肢DVT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24.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功能锻炼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形成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血液循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权赋能理论 功能锻炼 剖宫产 下肢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19
作者 任霞 陈黎黎 《医疗装备》 2024年第5期16-18,23,共4页
目的探讨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于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踝泵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对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于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踝泵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治疗,两组治疗均>7 d。比较两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指标[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术后7 d内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 d,两组下肢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两组血清APTT水平较治疗前上升,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血清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内,试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用于乳腺癌术后,不仅可加快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间隙性压力治疗系统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产褥期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20
作者 王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90-0193,共4页
探讨产褥期护理模式用于剖宫产术后的效果。方法 剖宫产术后产妇50例,分成研究组(25例,产褥期护理模式)及对照组(25例,常规护理)。结果 进行下肢疼痛、水肿、下肢DVT形成的对比发现研究组更少,进行护理后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的对比... 探讨产褥期护理模式用于剖宫产术后的效果。方法 剖宫产术后产妇50例,分成研究组(25例,产褥期护理模式)及对照组(25例,常规护理)。结果 进行下肢疼痛、水肿、下肢DVT形成的对比发现研究组更少,进行护理后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的对比提示研究组更快,进行护理后情绪分值的对比得出研究组更低,P<0.05;护理前以上指标对比得出P>0.05。结论 产褥期护理模式用于剖宫产术后的效果理想,有助于预防下肢DVT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褥期护理模式 剖宫产 后下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