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目的观察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20、32、44和56 h的疼痛评分(NRS评分),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晨起体温,术后第1天和第3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术后6、20、32、44和56 h N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术后体温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补救镇痛人数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与单纯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相比,可更有效地缓解右半结肠切除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和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以期筛选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2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行乳腺癌根治术。A组患者术后采用0.2%浓度罗哌卡因持续浸润手术切口,B组患者采用0.3%浓度罗哌卡因持续浸润手术切口,C组患者采用0.4%浓度罗哌卡因持续浸润手术切口,比较3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2、24、48 h血清前列腺素(PG)、一氧化氮(NO)、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术后12、24、48、72 h,B、C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VAS评分略低于B组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PG、NO、5-HT、NPY、β-E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清PG水平均低于术前,血清NO、5-HT、NPY、β-EP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12、24、48 h PG水平均高于A组、B组,NO、5-HT、NPY、β-EP水平均低于A组、B组;B组患者术后12、24、48 h PG水平均高于A组,NO、5-HT、NPY、β-EP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度0.4%的罗哌卡因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更为明显,可能由于患者对VAS测试的主观性较强,与0.3%浓度比较VAS评分的差异未能体现,需进一步制定合理研究方案进行验证。
文摘目的观察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20、32、44和56 h的疼痛评分(NRS评分),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晨起体温,术后第1天和第3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术后6、20、32、44和56 h N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术后体温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补救镇痛人数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与单纯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相比,可更有效地缓解右半结肠切除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和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