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局部持续浸润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建华 张民皓 +1 位作者 辜晓岚 顾连兵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比较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使用切口局部持续镇痛系统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效果及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老年结直肠癌开腹手术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比较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使用切口局部持续镇痛系统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效果及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老年结直肠癌开腹手术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成两组。静脉自控镇痛组(n=23):手术结束后常规配制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切口镇痛组(n=23):手术关腹时切口皮下放置多孔给药导管,接镇痛泵持续输注罗哌卡因。术后随访并记录疼痛评分、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Ramsay评分、呼吸抑制发生率以及皮肤瘙痒情况;吗啡补救使用剂量、切口感染情况、切口愈合情况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与静脉自控镇痛组相比,切口镇痛组术后6h及12h疼痛评分更低(P<0.05),且切口镇痛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吗啡补救使用剂量更少,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更短(P<0.05);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呼吸抑制发生率、皮肤瘙痒情况、切口感染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无差异。结论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使用切口镇痛系统进行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副作用较低,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持续切口浸润 静脉自控镇痛 罗哌卡因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朱勤 王焱 +1 位作者 柏明荣 李海英 《癌症进展》 2018年第10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以期筛选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2例,所...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以期筛选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2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行乳腺癌根治术。A组患者术后采用0.2%浓度罗哌卡因持续浸润手术切口,B组患者采用0.3%浓度罗哌卡因持续浸润手术切口,C组患者采用0.4%浓度罗哌卡因持续浸润手术切口,比较3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2、24、48 h血清前列腺素(PG)、一氧化氮(NO)、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术后12、24、48、72 h,B、C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VAS评分略低于B组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PG、NO、5-HT、NPY、β-E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2、24、48 h血清PG水平均低于术前,血清NO、5-HT、NPY、β-EP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12、24、48 h PG水平均高于A组、B组,NO、5-HT、NPY、β-EP水平均低于A组、B组;B组患者术后12、24、48 h PG水平均高于A组,NO、5-HT、NPY、β-EP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度0.4%的罗哌卡因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更为明显,可能由于患者对VAS测试的主观性较强,与0.3%浓度比较VAS评分的差异未能体现,需进一步制定合理研究方案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根治 罗哌卡因 切口持续浸润 术后镇痛 浓度筛选
下载PDF
左布比卡因切口局部持续灌注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血浆皮质醇水平和切口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慧莉 黄新华 +1 位作者 姚悦芬 潘云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7-490,共4页
目的观察持续切口内灌注局部麻醉药0.2%盐酸左布比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血浆皮质醇水平和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择期横切口剖宫产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的足月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研究组和... 目的观察持续切口内灌注局部麻醉药0.2%盐酸左布比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血浆皮质醇水平和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择期横切口剖宫产术,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的足月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产妇术毕使用切口持续镇痛装置给予0.2%盐酸左布比卡因,切口局部持续镇痛,灌注剂量为2mL/h。对照组产妇术毕静脉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予盐酸曲马多,剂量为0.3~0.4mg·kg^-1·h^-1。记录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和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记录术后按压宫底时和术后4、8、12、24、48h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在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术前30min和术后24、48h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皮质醇水平。记录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前30min的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48h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研究组无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呼吸抑制、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无嗜睡、呼吸抑制、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出现恶心呕吐8例(26.7%)、头晕6例(20.0%)。研究组恶心呕吐和头晕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两组的切口愈合优良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按压宫底时和术后4、8、12、24h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1、0.05)。结论持续切口内灌注局部麻醉药0.2%盐酸左布比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应激反应小,不良反应少,对切口愈合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局部持续镇痛 静脉镇痛 剖宫产 血浆皮质醇 切口愈合
下载PDF
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雷锦瑞 陈颖力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1年第5期815-817,共3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60例接受开腹手术的肝癌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凝血、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镇痛用...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60例接受开腹手术的肝癌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凝血、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镇痛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ALT)水平升高,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降低,观察组ALT、ALB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TBIL水平未见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麻醉可降低接受开腹切除肝癌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并且对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影响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持续切口浸润镇痛 开腹肝癌切除 镇痛
下载PDF
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松梅 韩辉华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4期62-64,共3页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康复效果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9月收治的102例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患者,试验组利用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康复效果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9月收治的102例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患者,试验组利用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对照组静脉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凝血指标、术后康复、不良反应等指标差异。结果试验组镇痛满意度96.07%,对照组镇痛满意度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量表评分、首次排气时间、镇痛用药剂量、住院时间、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肝癌切除术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切除病灶,并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对患者治疗的影响,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给予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腹肝癌切除 罗哌卡因持续切口浸润镇痛 静脉镇痛 镇痛效果 满意度
下载PDF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应用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瑞军 高广荣 张雪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6期102-107,共6页
目的观察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 目的观察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在右半结肠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20、32、44和56 h的疼痛评分(NRS评分),术后第1天、第2天和第3天晨起体温,术后第1天和第3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术后6、20、32、44和56 h N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术后体温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补救镇痛人数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口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联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与单纯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相比,可更有效地缓解右半结肠切除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和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持续灌注 局部麻醉药 右半结肠切除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吴鹏 吴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8期213-214,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82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先后分为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组(Ⅱ组)和术后静脉镇痛泵给药镇痛组(Ⅰ组),每组41例。Ⅱ组实施生理盐水与盐酸丁...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82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先后分为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组(Ⅱ组)和术后静脉镇痛泵给药镇痛组(Ⅰ组),每组41例。Ⅱ组实施生理盐水与盐酸丁哌卡因注射液混合治疗,Ⅰ组实施生理盐水与曲马多注射液混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Ⅰ组患者在围手术期辅助口服镇痛药剂量为(1546.9±256.1)mg,Ⅱ组为(470.9±125.1)m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Ⅰ组17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41.46%;Ⅱ组5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12.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46,P=0.003<0.05)。结论和传统静脉泵给药途径相比,实施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相对较好,能使不良时间发生率及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让镇痛靶向性更具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性镇痛 术后切口持续镇痛装置 全膝关节置换
下载PDF
氯普鲁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傅润乔 薛绵荣 +2 位作者 徐伟 田鸣 岳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目的:研究国产氯普鲁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0例低位横切口剖宫产、30例经腹子宫切除和45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产科A1(n=15)、A2(n=15),妇科A1(n=15)、A2(n=15),骨科A1(n=15)、A2(n=15)、A3(n=15)组.术后... 目的:研究国产氯普鲁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0例低位横切口剖宫产、30例经腹子宫切除和45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产科A1(n=15)、A2(n=15),妇科A1(n=15)、A2(n=15),骨科A1(n=15)、A2(n=15)、A3(n=15)组.术后给予硬膜外持续镇痛.A1组为1%氯普鲁卡因,A2组为1.2%氯普鲁卡因,A3组为1.2%氯普鲁卡因+2μg/ml芬太尼.结果: ①产科、妇科术后镇痛效果较好,VAS平均低于20,1.2%氯普鲁卡因更令人满意.②骨科A1组镇痛效果较差,VAS在31.1±5.9~60.6±12.4之间,有9例诉求3%氯普鲁卡因5ml+吗啡1mg 硬膜外额外用药一次,4例诉求2次.A2组VAS维持在8.1±1.5~25.7±5.8之间,明显比A1组低(P<0.01).A3组VAS则比A2组又低,且无额外镇痛诉求.③硬膜外镇痛取代硬膜外麻醉后,Bromage运动阻滞评级均为0级.结论: 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地解除术后疼痛.不同的手术应选择不同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镇痛 硬膜外 氯普鲁卡因 术后硬膜外镇痛 临床研究 术后镇痛效果 硬膜外持续镇痛 切口剖宫产 经腹子宫切除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妇产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慧 孟令瑞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年第12期90-91,共2页
硬膜外麻醉是临床上开展较为广泛的有效镇痛方法,能消除切口疼痛,抑制机体应激反应[1]。罗哌卡因具有作用时间长、毒性低和感觉运动高度分离阻滞的特点,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吗啡很早就应用于临床镇痛,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一切疼痛均有效... 硬膜外麻醉是临床上开展较为广泛的有效镇痛方法,能消除切口疼痛,抑制机体应激反应[1]。罗哌卡因具有作用时间长、毒性低和感觉运动高度分离阻滞的特点,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吗啡很早就应用于临床镇痛,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一切疼痛均有效,但也有明显的副作用越来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本研究观察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联合用于术后持续镇痛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芬太尼 罗哌卡因 术后镇痛效果 妇产科手 临床镇痛 机体应激反应 术后持续镇痛 切口疼痛
下载PDF
开胸术后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继红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16期343-343,共1页
临床资料 2008年~2011年11月收治行开胸手术患者198例,男147例,女51例,年龄18~73岁,平均51岁.92.%的患者于手术后48~72小时顺利拔管,其余患者也于术后9天内拔除引流管. 护理 有效咳嗽:鼓励患者咳嗽,宜早进行,患者清醒后,... 临床资料 2008年~2011年11月收治行开胸手术患者198例,男147例,女51例,年龄18~73岁,平均51岁.92.%的患者于手术后48~72小时顺利拔管,其余患者也于术后9天内拔除引流管. 护理 有效咳嗽:鼓励患者咳嗽,宜早进行,患者清醒后,即鼓励患者咳嗽,鼓励其经常进行深呼吸,当其用力咳嗽时,护士应双手加压按住胸骨以下肋区,增加膈肌复位时反弹力,加强咳嗽的效果,减轻伤口疼痛,由于胸壁切口范围大,疼痛影响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术后均用持续镇痛泵48~72小时,使患者愿意配合翻身咳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术后 护理 有效咳嗽 伤口疼痛 持续镇痛 临床资料 开胸手 胸壁切口
下载PDF
持续灌注罗哌卡因对胸部正中切口局部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海波 赵科研 +2 位作者 王辉山 都业君 郭威孝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80-381,共2页
局部麻醉镇痛持续灌注装置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采用此种装置持续灌注罗哌卡因,观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的镇痛效果。
关键词 胸部正中切口 罗哌卡因 持续灌注 局部镇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灌注装置 麻醉镇痛 镇痛效果
原文传递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给药途径镇痛方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海栋 赵建宁 郭亭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2种不同给药途径镇痛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由同组医师完成的治疗骨性关节炎的TKA 40例(40膝),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术后静脉镇痛泵给药镇痛组(A组)和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组(B组),每组各20例... 目的对比研究2种不同给药途径镇痛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由同组医师完成的治疗骨性关节炎的TKA 40例(40膝),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术后静脉镇痛泵给药镇痛组(A组)和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的药物为曲马多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混合,B组采用的药物为盐酸丁哌卡因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混合。比较2组在术后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口服镇痛药物塞来昔布使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围手术期VAS评分不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口服镇痛药物塞来昔布使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TKA术后采用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明显优于传统静脉泵给药途径,可以明显降低辅助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获得了良好的镇痛疗效,镇痛的靶向性更强、使用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切口持续镇痛装置 靶向性镇痛
原文传递
2种不同镇痛方式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海栋 周双燕 赵建宁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创伤骨折术后围手术期疼痛处理,可以采用多通道阵痛模式。近年来采用的局部镇痛装置是作用于局部的新型镇痛通道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减少传统静脉镇痛泵的不良反应。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比较局部镇痛装置和静脉镇痛泵的临床... 目的创伤骨折术后围手术期疼痛处理,可以采用多通道阵痛模式。近年来采用的局部镇痛装置是作用于局部的新型镇痛通道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减少传统静脉镇痛泵的不良反应。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比较局部镇痛装置和静脉镇痛泵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四肢闭合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60例,均于损伤后1周内进行手术。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22~63岁,平均39.8岁。术前通过X线片、CT明确骨折部位,排除开放性骨折及手、足部骨折患者。予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围手术期镇痛模式选择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分别采用静脉镇痛泵及局部镇痛装置两种方法镇痛处理。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口服曲马多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获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后均采用镇痛处理,总体效果满意。静脉镇痛泵组和局部镇痛装置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记录的VAS值分别为术后第1天2.79±0.59和2.74±0.50、术后第3天1.67±0.58和1.49±0.37(P〉0.05),口服曲马多总量分别为(125.45±31.28)mg和(110.57±42.63)mg(P〉0.05),但是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比较2组分别为30.00%和6.67%(P〈0.05)。结论局部镇痛装置是一种新的术后镇痛给药途径,可以作用于术后疼痛的感受器区域,具有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避免静脉给药途径的全身不良反应,是临床围手术期镇痛可选择的新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围手 镇痛 术后持续伤口镇痛装置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局部镇痛泵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锦霞 张永 +1 位作者 李美玲 吴元赭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2期208-209,281,共3页
目的回顾经腹子宫全切术后使用局部镇痛装置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60例,均行经腹子宫全切术,年龄31~58岁,平均47.8岁。60例患者年龄、肿瘤分期、手术过程等参数均相似,分... 目的回顾经腹子宫全切术后使用局部镇痛装置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60例,均行经腹子宫全切术,年龄31~58岁,平均47.8岁。60例患者年龄、肿瘤分期、手术过程等参数均相似,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围手术期使用术后持续伤口镇痛装置进行局部镇痛处理,记录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应用不良并发症情况。对每个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包括疼痛评分以及阿片药物在术后3天的使用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天内阿片药物使用量明显下降。使用局部镇痛装置的患者平均疼痛评分在术后1~3天均有所降低(P〈0.05),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x2=33.01,P〈0.05)。结论接受局部镇痛装置的患者在术后3天内减少了阿片药物的使用量并且降低疼痛评分。在经腹进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采用持续伤口镇痛装置用于围术期镇痛可以改善术后镇痛效果和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 围手 镇痛 术后持续伤口镇痛装置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