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7篇文章
< 1 2 1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探研
1
作者 张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35-0038,共4页
探讨老年骨科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下肢 DVT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住院的老年患者60名,按1:1分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椎管内麻醉。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 DVT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3.33%,实... 探讨老年骨科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对下肢 DVT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住院的老年患者60名,按1:1分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椎管内麻醉。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 DVT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3.33%,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 Fbg, FDP,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PT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 MPV和 PDW明显低于对照组, 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液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高龄骨科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其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稍低,可改善凝血、血小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麻醉方式 高龄骨科 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下载PDF
术中体温保护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2
作者 卞冰洁 盖莹莹 +2 位作者 万德余 邓汝淇 张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40-844,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体温保护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术中体温保护将患者分为保护组和对照组,各46例。比较两... 目的探讨术中体温保护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术中体温保护将患者分为保护组和对照组,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复查结果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护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期间,共10例(10.9%)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保护组下肢DVT的发生率为4.3%(2/4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4%(8/46)(P﹤0.05)。术后次日复查结果显示,保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术后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温保护 下肢骨折 静脉血栓
下载PDF
快速康复理念在降低胃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中的应用
3
作者 吴亚萍 冯素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81-0184,共4页
探究快速康复理念对降低胃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手术治疗的胃癌120例患者。结果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焦虑与抑郁评分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 探究快速康复理念对降低胃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手术治疗的胃癌120例患者。结果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焦虑与抑郁评分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各为(74.48±7.31)、(77.47±7.42)、(75.50±7.26)、(74.69±7.27)、(76.48±7.51)、(72.59±7.25)、(75.48±7.25)、(76.49±7.37)分更高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率98.33%,较对照组的高P<0.05。结论 快速康复理念的运用,可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改善心里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理念 胃癌 静脉血栓发生率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4
作者 付建斌 赵萍 王海宝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2期27-31,共5页
讨论不同麻醉药方法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率的临床作用疗效。方法 本实验的实施时段是:2020.1-2021.1,抽取本院骨科进行手术的高龄病人为100例目标,依照不同的麻醉药方法分成对照组(全麻,n=50),观察组(椎管内麻醉,n=50)。对... 讨论不同麻醉药方法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率的临床作用疗效。方法 本实验的实施时段是:2020.1-2021.1,抽取本院骨科进行手术的高龄病人为100例目标,依照不同的麻醉药方法分成对照组(全麻,n=50),观察组(椎管内麻醉,n=50)。对比2组在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围术期指标、DVT发病率。结果 在实施麻醉诱导后、手术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英文简称VWF)水平分别是(100.05±8.45)%、(103.39±7.9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4.05±7.66)%、(86.42±6.43)%,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在实施麻醉诱导后、手术完成后、术后24h、术后48h中,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英文简称FIB)水平均远远小于对照组,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在手术完成之后,观察组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英文简称TAT)水平远远小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接下来还需要统计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苏醒时间等,最后得出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病率为4.00%(2/50),小于对照组16.00%(8/50)(P<0.05)。当然,还需要统计对比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P>0.05,对比得出无差异;不过,在手术之后1h,4h,12h,这3个指标的变化比较明显,观察组远远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在高龄骨科病人中的实际效果好,手术后DVT发病率较低,而且能抑制应激状态,好于全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麻醉方式 高龄骨科 患者 术后静脉血栓 发生率
下载PDF
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于花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4期4587-4589,共3页
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麻醉方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麻醉方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术前采取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处理,观察组术前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方面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52.45±65.67)×109/L、(3.89±0.76)g/L、(11.58±1.72)s、(18.85±2.63)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02.35±70.35)×109/L、(2.95±0.62)g/L、(14.65±1.33)s、(23.28±2.41)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全麻组患者,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则较全麻组长;在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7.50%,低于全麻患者的血栓发生率4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式 全膝关节置换 静脉血栓 发生率
下载PDF
PDCA循环法在降低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娟 汤波英 《浙江创伤外科》 2017年第6期1229-1230,共2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降低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患者360例,对其采用PDCA循环法以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每个月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与实...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降低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行输尿管镜碎石术的患者360例,对其采用PDCA循环法以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每个月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与实施PDCA循环法前相比,在实施PDCA循环法后,患者及家属依从性明显提高,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施PDCA循环法后,患者每个月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在目标值2%以下,效果显著。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患者及家属依从性,降低输尿管镜碎石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镜碎石 静脉血栓 降低 PDCA循环法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7
作者 孙艳春 李艳茹 盛艳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49-0152,共4页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集束化护理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集束化护理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分、凝血功能指标、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费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用于脑出血手术临床护理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脑出血手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影响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血栓防治方案对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8
作者 许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05-0108,共4页
探讨基于循证的血栓防治方案对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0月在本院骨科行择期手术的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 探讨基于循证的血栓防治方案对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0月在本院骨科行择期手术的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循证的血栓防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凝血指标。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7%,明显低于对照组(17.1%),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比对照组高,D-二聚体(D-D)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于循证的血栓防治方案应用于骨折手术患者中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 血栓防治方案 骨折 术后卧床 静脉血栓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黄娅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48-0151,共4页
为了深入研究对脑出血手术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效果、心理状态、CFV、SFV、MGV、PTV、POV指数。方法 在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之间,对64例接受了脑出血手术的病人进行了两组对比,一组采取了传统的护理模式,另一组采用了集... 为了深入研究对脑出血手术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效果、心理状态、CFV、SFV、MGV、PTV、POV指数。方法 在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之间,对64例接受了脑出血手术的病人进行了两组对比,一组采取了传统的护理模式,另一组采用了集中式的护理模式。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这项实验,发现,在接受了这种护理的病人中,其CFV、SFV、MGV、PTV和POV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过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采用集中式的护理措施治疗脑出血病人,其疗效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P<0.05)。结论 临床对脑出血手术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脑出血手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影响研究
下载PDF
术中预防性护理措施在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中的效果
10
作者 李智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97-0200,共4页
分析在手术室配合预防性护理(Preventive nursing PU)措施对外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外科手术病例分为一般护理组(在手术室按照一般护理流程给予护理措施)与PU组(一般护理措... 分析在手术室配合预防性护理(Preventive nursing PU)措施对外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外科手术病例分为一般护理组(在手术室按照一般护理流程给予护理措施)与PU组(一般护理措施+PU措施);结果 PU组下肢DVT发生率3.33%低于一般护理组18.33%,术后PU组的Fbg、FDP以及D-D水平低于一般护理组,PU组病人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一般护理组81.67%,且P<0.05;结论 针对行手术的病人,手术室配合预防性护理手段有助于降低下肢DVT发生率,避免凝血指标急剧升高,而且还能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效果分析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李靖 魏淑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7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5月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88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DVT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DVT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5月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88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DVT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DVT组和对照组,DVT组104例,对照组48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冠心病史等资料,将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TURP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DVT组脑梗死病史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均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史(脑梗死恢复期)、中性粒细胞计数、PNR是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恢复期、较高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较低的PNR可增加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12
作者 刘树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57-59,共3页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观察和论证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 本次实验活动将会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入院的高龄骨科患者80人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每组40人的分配标准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观察和论证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 本次实验活动将会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入院的高龄骨科患者80人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每组40人的分配标准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将会使用椎管内麻醉的方式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将会使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手术,通过观察这两种麻醉方式对两组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产生的影响得出最终的结论。实验人员将会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麻醉方式之后凝血功能、围术期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结果 从实验效果的角度来看,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苏醒时间等指标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毕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麻醉诱导后、术毕时、术后24、48h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术毕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等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结论 不同的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会产生影响,使用椎管内麻醉比起全身麻醉的效果更好,可以有效避免产生术后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麻醉方式 高龄骨科患者 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影响
下载PDF
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3
作者 吕梦爽 郑喜灿 +3 位作者 谢素丽 孙志艳 瞿靖芮 刘瑞婷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1-1718,共8页
目的:构建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标准的272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建模组,... 目的:构建骨科术中病人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2022年4月符合标准的272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建模组,将2022年5月—12月符合标准的151例行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外部验证组。对病人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室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结果:423例病人中97例发生DVT,DVT发生率为2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D-二聚体、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出血量和是否使用骨水泥是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643,P=0.897。模型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50,最佳临界值为0.079,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6%;外部验证组AUC为0.83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28时,对应的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2%,诊断值为0.165。结论:年龄、体质指数、D-二聚体、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出血量和是否使用骨水泥对骨科病人DVT发生情况具有影响,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骨科术中病人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静脉血栓(DVT)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护理
下载PDF
术中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4
作者 盖莹莹 尹志朋 +2 位作者 李梦思 牛海珍 任鹏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了预防下肢DVT的术中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 目的探讨术中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了预防下肢DVT的术中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及术后住院期间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比例、术后穿弹力袜和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6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均发生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和感染。观察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干预措施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干预 结直肠癌 静脉血栓 预防
下载PDF
术中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5
作者 沈松菊 彭丽侠 曹志国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过程中是否实施了预防DVT的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术中... 目的探讨术中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过程中是否实施了预防DVT的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术中干预组(n=42)和对照组(n=38)。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术后治疗情况、术后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以及出院前复查的D-二聚体结果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明显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术中出血量、术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干预组患者使用全身麻醉的比例、术中低体温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下肢DVT,但术中干预组患者出院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平均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本组术前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干预措施能够降低骨科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 中干预 下肢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预防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朱晨 鲁敏佳 +1 位作者 戚利莉 刘志敏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4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用便利抽样方式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264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院对象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进行分组,比较发...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用便利抽样方式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264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院对象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进行分组,比较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64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有25例发生DVT,发生率为9.47%(25/264)。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生组年龄≥50岁、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60 min、术后卧床时间≥48 h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60 min、术后卧床时间≥48 h是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与年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提前制定干预措施,以预防或减少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骨折 术后静脉血栓 高危因素
下载PDF
术中输血和心脏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关系分析
17
作者 黄惠莲 高丽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6期6-10,共5页
目的分析术中输血与心脏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170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对照组(未发生,140例)和研究组(发生,3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 目的分析术中输血与心脏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170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对照组(未发生,140例)和研究组(发生,3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IB)];分析心脏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输血和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心脏病病程长于对照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20 min、术后住院时间≥7 d占比高于对照组,使用抗血栓泵、术中抗生素使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C(3.90±0.61)mmol/L、TG(2.20±0.44)mmol/L、UA(398.52±66.33)μmol/L、FIB(3.22±0.63)g/L、D-二聚体(3.52±0.19)mg/L、血小板计数(254.11±38.66)×10^(9)/L高于对照组的(3.48±0.74)mmol/L、(1.89±0.39)mmol/L、(347.51±69.21)μmol/L、(3.07±0.21)g/L、(3.19±0.22)mg/L、(223.33±34.19)×10^(9)/L,HDL-C(0.79±0.29)mmol/L低于对照组的(1.15±0.44)mmol/L,PT(10.33±2.21)s、APTT(31.58±4.25)s短于对照组的(14.22±2.33)、(36.90±4.66)s(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未使用抗血栓泵、术中输血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中输血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呈正相关,和使用抗血栓泵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未使用抗血栓泵、术中输血是心脏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术中输血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呈正相关,和使用抗血栓泵呈负相关,医护人员需尽早识别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指导,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 中输血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诱导因素的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构建及分析
18
作者 何金徽 熊晨 李文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13-18,共6页
目的探究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诱导因素,构建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并予以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骨科收治的102例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LEDVT诊断... 目的探究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诱导因素,构建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并予以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骨科收治的102例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LEDVT诊断标准及术前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11例、未发生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社会学资料及血清学指标,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LEDVT的影响因素,构建术前LEDVT发生的回归方程,对模型总体、模型拟合优度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吸烟史、饮酒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D-二聚体水平、术前白蛋白(ALB)水平、术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血管及神经损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063(95%CI:1.402,3.035)]、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O^R=1.964(95%CI:1.296,2.976)]、术前D-二聚体≥0.3 mg/L[O^R=2.147(95%CI:1.352,3.409)]、术前ALB<35 g/L[O^R=2.184(95%CI:1.320,3.614)]、术前FIB≥6.0 g/L[O^R=2.230(95%CI:1.205,4.127)]、术前PLR≥300×10^(9)/L[O^R=2.214(95%CI:1.277,3.841)]、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O^R=2.517(95%CI:1.073,5.904)]均是术前LE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为Logit(P)=2.125+0.724×年龄≥65岁+0.675×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0.764×术前D-二聚体≥0.3 mg/L+0.781×术前ALB水平<35 g/L+0.802×术前FIB水平≥6.0 g/L+0.795×术前PLR水平≥300×109/L+0.923×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敏感性为90.9%(95%CI:0.587,0.998),特异性为92.3%(95%CI:0.848,0.969),曲线下面积为0.955(95%CI:0.899,1.000)。结论存在上述诱导因素的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发生LEDVT的风险性较大,骨科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可针对以上诱导因素于患者术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LE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 前下肢静脉血栓 诱导因素 Logistic回归方程
下载PDF
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
19
作者 周乐昕 马雯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14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根据...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14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14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 28例,发生率为24.56%(28/114);两组体质量指数、户籍所在地、职业类型、饮酒史、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情况、肌瘤类型、肌瘤数量、肌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凝血酶原时间(PT)<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3 s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术后抗凝治疗或穿戴弹力袜占比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PT<13 s、APTT<23 s均为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抗凝治疗或穿戴弹力袜为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PT<13 s、APTT<23 s均为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术后抗凝治疗或穿戴弹力袜为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术后 下肢 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何军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IH)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老年IH患者,均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统计围手术期指标、...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IH)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老年IH患者,均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统计围手术期指标、DVT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老年IH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老年IH患者手术时间为(45.82±5.94)min、术中出血量为(33.49±6.2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8.16±3.78)h,住院时间为(5.73±0.96)d,其中有17例(18.48%)患者发生DVT设为发生DVT组,剩余术后未发生DVT的72例患者为未发生DVT组。发生DVT组年龄≥70岁、BMI≥25 kg/m^(2)、合并高血压、合并静脉曲张、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6 h、住院时间≥4 d占比大于未发生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70岁(OR=2.793)、BMI≥25 kg/m^(2)(OR=2.906)、合并高血压(OR=3.417)、合并静脉曲张(OR=3.829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6 h(OR=3.256)、住院时间≥4 d(OR=2.948)是影响老年IH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治疗老年IH的临床效果较好,但术后易发生DVT,其与年龄、BMI、合并高血压、合并静脉曲张、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