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内散射光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邢晓杰 汤欣 宋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6-389,共4页
背景视力检查是传统的评价视觉质量的标准,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视力指标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是不全面的,因此对比敏感度、眼内散射光等相关指标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中。目的应用C-quant... 背景视力检查是传统的评价视觉质量的标准,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视力指标评价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是不全面的,因此对比敏感度、眼内散射光等相关指标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评估的临床应用中。目的应用C-quant散射光仪测量不同类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探讨白内障形态与人眼视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根据LOCSm评分标准分为核性白内障22眼、皮质性白内障19眼、混合性自内障23眼、后囊下白内障16眼,应用C-quant测量眼内散射光值,比较不同类型自内障眼内散射光值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组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眼内散射光值的相关性。收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白内障组共有62眼顺利完成C-quant眼散射光值的检查,完成率为77.5%,正常对照组检查完成率为100%。完成检查的白内障眼平均散射光值为(2.06±0.88)log,正常对照组为(1.25±0.87)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1,P〈0.01)。核性白内障患者眼内平均散射光值为(1.96±0.42)log,皮质性白内障为(1.91±0.16)log,混合性白内障为(2.05±0.19)log,后囊下白内障为(2.48±0.66)lo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6,P=0.019),其中后囊下白内障产生眼内散射光最高,其次为混合性。核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回归方程为Y=0.0010X+1.025(r=0.455,P〈0.05),混合性和后囊下白内障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相关性均不明显(r=-0.240、-0.235,P〉0.05),而核性白内障和皮质性白内障组眼内散射光值与BCVA均呈负相关(r=-0.590、-0.697,P〈0.01)。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可以使用C-quant散射光检测仪评估核性和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功能情况,因为后囊下白内障对患者视觉质量产生更大的影响,眩光等症状出现早,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散射 视觉质量 术后眩光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7种不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边缘散射光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双叶 赵江月 张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7种不同设计方式的人工晶状体(IOL)光学区边缘不同部位产生散射光的差异。方法用单色激光分别对三片式组和单片式组IOL的上缘和袢与光学区结合部进行不同角度的照射。用数码相机拍摄投射到视网膜平面上的光线图像,比较图... 目的观察和比较7种不同设计方式的人工晶状体(IOL)光学区边缘不同部位产生散射光的差异。方法用单色激光分别对三片式组和单片式组IOL的上缘和袢与光学区结合部进行不同角度的照射。用数码相机拍摄投射到视网膜平面上的光线图像,比较图像差异。结果在对上缘照射时,两组IOL因边缘形态不同而产生了图像差异;在对袢与光学区结合部照射时,三片式组IOL出现不同于单片式组的线状光影或中心旁致密光斑。结论IOL的边缘形态和三片式IOL袢与光学区结合部的不规则结构可能是引起IOL眼患者术后眩光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L 结合部 散射 术后眩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