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阳 张兵 +2 位作者 焦龙兵 林浩 邹海波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673-675,共3页
目的对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05例腰椎退... 目的对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0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访18个月,将PJK患者设为观察组,非PJK患者设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5例患者术后发生PJK 20例,发生率1 9.05%。两组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于胸腰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angle,PJKA)、合并骨质疏松、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JKA>10°(OR=2.435)、UIV位于胸腰段(OR=1.764)、合并骨质疏松(OR=2.215)、SS<25°(OR=1.976),均是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JK发生率较高,UIV位于胸腰段、PJKA>10°、合并骨质疏松、SS<25°,均会增加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LDD术后PJK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腰椎退行疾病 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相关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