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W传播模式下“家”字类中医术语译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存玉 陈子杰 +1 位作者 胡丽萍 陈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7期129-132,共4页
在中医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意义丰富多变的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但诸如“家”字类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从《伤寒论》的刘国辉和李照国两个译本中选取“家”字类中医术语相关例句进行比较分析,基于5W传... 在中医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意义丰富多变的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但诸如“家”字类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从《伤寒论》的刘国辉和李照国两个译本中选取“家”字类中医术语相关例句进行比较分析,基于5W传播模式分别探讨译者具备的基本条件、译介内容中采取的翻译方法、译介受众的层次范围、采用的译介渠道、译介效果的评价这些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以期为中医术语的译介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助力中医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W传播模式 “家” 中医术语译介 《伤寒论》 中医文化
下载PDF
跨文化翻译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术语译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1-46,共6页
新冠肺炎抗疫期间,能兼治标本的传统中医引起社会关注。中医有兼容并包的疗法和独特的中医术语,中医术语的跨文化翻译难度较大,因为其它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鲜少有与中医术语相对应的概念,影响了国外受众对中医术语所含信息的准确理解。... 新冠肺炎抗疫期间,能兼治标本的传统中医引起社会关注。中医有兼容并包的疗法和独特的中医术语,中医术语的跨文化翻译难度较大,因为其它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鲜少有与中医术语相对应的概念,影响了国外受众对中医术语所含信息的准确理解。中医著作翻译者众,但从传播效果上看曲高和寡,被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的不多。究其原因在于译者对传播效果不够重视。研究以术语为例,从跨文化翻译传播学视角看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和译介模式,提出将翻译的传播效果作为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检测标准,以利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术语 跨文化传播学 中医药术语译介
下载PDF
译“象”:从术语译介到范畴译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甫洛娃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56,123,共6页
作为中国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象"范畴贯穿了中国文论发展的始终,经历了"哲学之象"、"礼乐之象"、"审美之象"三个阶段,并逐步形成"象—意象—兴象—气象"这一重要的范畴序列。目前,... 作为中国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象"范畴贯穿了中国文论发展的始终,经历了"哲学之象"、"礼乐之象"、"审美之象"三个阶段,并逐步形成"象—意象—兴象—气象"这一重要的范畴序列。目前,海外汉学界对"象"范畴的译介尚处于"术语译介"阶段,表现在对"象"范畴序列的存在与发展缺乏充分认知,且有简单泛化为image的倾向。只有从"术语译介"转向"范畴译介",从而对"象"范畴序列展开汉语语内范畴化梳理,才能实现符合其发展规律和语义特征的英汉语际再范畴化。因此,中国文论输出应重视译者的范畴化意识培养,唯此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论的本真和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范畴 术语译介 范畴译介 范畴化 再范畴化
原文传递
如何为翻译正辞——晚清西学术语译介的道德情感化现象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景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48,192,共8页
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术语的译介不仅呈现出显著的道德情感化特征,而且对通过术语译介引进的新学语也形成截然对立的道德立场。西学术语译介因此一度被上升到文化安全的高度,促使清政府通过国家机构规范译名以加强国家治理。从先秦... 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术语的译介不仅呈现出显著的道德情感化特征,而且对通过术语译介引进的新学语也形成截然对立的道德立场。西学术语译介因此一度被上升到文化安全的高度,促使清政府通过国家机构规范译名以加强国家治理。从先秦名学来看,这种道德情感化现象的实质是术语翻译的正辞问题,对正辞的研究说明术语翻译对维护文化安全、国家治理和西学中国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学术语译介 道德情感化 先秦名学 正辞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辞书中的“美学”——“美学”术语的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宏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0-108,共9页
辞书是体现一个时代知识系统最为普及和权威的载体。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20世纪中叶的整整一百年中,六十多部相关辞书都收录了"美学"的词条,但由于时代的不同,收录的内容、范围、角度等各不相同,由此可追溯"美学"作... 辞书是体现一个时代知识系统最为普及和权威的载体。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20世纪中叶的整整一百年中,六十多部相关辞书都收录了"美学"的词条,但由于时代的不同,收录的内容、范围、角度等各不相同,由此可追溯"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轨迹。它们可以分为三个时段:1912年之前;1912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49年。在1912年之前,"Aes-thetics"这一术语在各种辞书中有多种译法,并最终得以定名为"美学"。这一时期关于"美学"的主要知识资源来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和日本。民初的壬子—癸卯学制,基本完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制度化,由此与"美学"相关的知识分类、学科体系以及理论结构得以完善。在各种语文辞书和专业辞书中,收录"美学"一词的情况比较普及,对于美学理论的译介和研究也渐趋深入。1927年之后,来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发挥指导性的作用,思想和知识体系随之更新,美学理论亦受之影响,"话语"系统随之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书 美学 术语译介 现代学术 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