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2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朱丹溪“食积痰”理论辨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思路探析
1
作者 邱梦婷 董盈妹 +1 位作者 赵霞 吴嘉宝 《江苏中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28-31,共4页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胃肠功能紊乱的非器质性疾病,临床以餐后饱胀或上腹部疼痛为主症,严重者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食积痰”是朱丹溪提出的痰和食积互为因果的一种痰候。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病后失调、寒温...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胃肠功能紊乱的非器质性疾病,临床以餐后饱胀或上腹部疼痛为主症,严重者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食积痰”是朱丹溪提出的痰和食积互为因果的一种痰候。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病后失调、寒温不适诱发,基于朱丹溪“食积痰”理论,本病病机特点可归纳为痰郁中焦、虚实夹杂。临证针对痰气郁困者,当治以消积开郁、顺气消痰;土虚痰郁者,宜治以运土燥湿、温化痰饮;痰郁土损者,可治以培土和中、甘温化痰。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食积痰 朱丹溪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从《金匮钩玄》探讨朱丹溪的脾胃学理论
2
作者 朱明锦 傅睿 陈明显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5期537-539,共3页
朱丹溪临证重视中焦脾胃作用,治疗养阴不离脾胃,形成了“温脾清胃”的脾胃学学术思想体系,其代表著作《金匮钩玄》中以气、血、痰、郁的“四伤学说”为纲,将气血痰郁病与脾胃升降紧密结合,基于脾胃是五脏气机和合的中心,形成了滋阴精、... 朱丹溪临证重视中焦脾胃作用,治疗养阴不离脾胃,形成了“温脾清胃”的脾胃学学术思想体系,其代表著作《金匮钩玄》中以气、血、痰、郁的“四伤学说”为纲,将气血痰郁病与脾胃升降紧密结合,基于脾胃是五脏气机和合的中心,形成了滋阴精、养脾胃的脾胃学说,用药宜清灵,味少而功专,朱丹溪学派的脾胃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金匮钩玄》 脾胃 温脾清胃
下载PDF
朱丹溪与张景岳对阴虚认识以及滋阴治法之异同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梦茜 宋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梳理总结朱丹溪与张景岳的滋阴理论,探讨二位医家对阴虚的认识以及滋阴治法的异同。[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朱丹溪和张景岳主要著作中与“阴虚”有关的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两者滋阴理论、阴虚分类、滋阴治法的异同之处... [目的]梳理总结朱丹溪与张景岳的滋阴理论,探讨二位医家对阴虚的认识以及滋阴治法的异同。[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朱丹溪和张景岳主要著作中与“阴虚”有关的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两者滋阴理论、阴虚分类、滋阴治法的异同之处。[结果]朱丹溪治疗阴虚之证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为理论基础,以相火妄动为阴虚证产生的主要病机,治法上重视苦寒降火,善用知母、黄柏等苦寒之品,补阴与降火并重。而张景岳以“阴阳一体”“真阴为阳气之根”为理论基础,认为真阴不足既可导致阴虚,又可阴损及阳而致阳虚,并提出阴虚有二,阴中水亏与阴中火衰,治疗上重视纯补真阴,重用熟地黄等甘温填精之品,提倡阴阳互济之法。[结论]无论是滋阴思想还是具体治法方药,张景岳对朱丹溪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滋阴理论及温补学说,并创制了一系列以填补真阴为基础的方剂。研究两者思想理论与临床证治的异同,对于梳理滋阴治法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张景岳 滋阴治法 相火 滋阴降火 真阴 阴阳一体
下载PDF
浙派中医朱丹溪治疗痰证临证思想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燕 李良松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81-187,共7页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构建“朱丹溪治疗痰证方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丹溪用药规律,并辅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结果]...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构建“朱丹溪治疗痰证方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丹溪用药规律,并辅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结果]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在于气机不行,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有关;临床辨证论治将痰证分为热痰、湿痰、食积痰、寒痰、风痰、老痰等,并确定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消积化痰、温化寒痰、祛风化痰、润燥化痰等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丹溪还认为,痰易与瘀结,故化痰消瘀亦为常用之法。丹溪治痰,根据痰证所发部位不同,用药及吐下之法各不相同。丹溪用药,标本兼治,从脾、肺、肝经入手,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剂,既施以化痰药除已生之痰,亦采实脾药物,杜生痰之源,间辅以理气药行滞,以证“气顺痰自消”之理,又采清热药防痰阻气滞、郁遏阳气以助热。[结论]丹溪治疗痰证的经验全面有效,其防治痰证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证 朱丹溪 数据挖掘 文献分析 临证经验 浙派中医
下载PDF
李东垣与朱丹溪阴阳升降观之异同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梦茜 宋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71-74,共4页
阴阳升降观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自《黄帝内经》描述了“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两种升降形式之后,后世医家不断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金元时期李东垣和朱震亨结合各自的临证经验分别对“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进行了重点阐发与论述... 阴阳升降观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自《黄帝内经》描述了“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两种升降形式之后,后世医家不断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金元时期李东垣和朱震亨结合各自的临证经验分别对“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进行了重点阐发与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遣药制方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李、朱二人各自升降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他们的遣药制方思路,认为李杲基于“脾胃论”思想重视“阳升阴降”,尤其强调“升阳”,临床善用“风升生”之品配合甘温之品,益气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朱震亨在“相火论”与“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的思想基础上更重视“阴升阳降”,强调“阴阳比和”,临床善用苦寒之品清降火邪以使“阳降”,补益阴血又常佐以升散之品以“升阴”,认为阴升阳降方能阴阳交感达到“阴阳比和”。二位医家所侧重的阴阳升降形式在人体中是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对人体的阴阳升降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朱丹溪 阳升阴降 阴升阳降 升降
下载PDF
朱丹溪与龚居中辨治痨瘵异同
6
作者 吕栢庆 张振坤 王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8,共4页
从病因病机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皆认为痨瘵以“阴虚”为要,但朱丹溪认为痨瘵重在阴阳有偏,“痰血”为患;龚居中则基于“标本”理论,阐释了“痰火”乃生痨之关键。从治则治法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均注重补充气血,但朱丹溪治痨瘵重视养血补... 从病因病机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皆认为痨瘵以“阴虚”为要,但朱丹溪认为痨瘵重在阴阳有偏,“痰血”为患;龚居中则基于“标本”理论,阐释了“痰火”乃生痨之关键。从治则治法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均注重补充气血,但朱丹溪治痨瘵重视养血补阴,除痰为先;龚居中治痨瘵则以驱贼补母,内外并施为要,提倡“痰火用灸”。从选方用药而言,朱丹溪与龚居中均多用人参、黄芪,以奏表里相兼、阴阳相合之功,但朱丹溪治疗痨瘵秉持“清补相守”的原则;龚居中则偏好循脏入药,尤重“二冬”“二母”。通过对比朱丹溪与龚居中诊疗痨瘵学术思想,总结两者辨治的异同点,有利于形成特色的中医诊疗痨瘵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痨瘵 肺痨 朱丹溪 龚居中
下载PDF
朱丹溪四物汤应用特色探析
7
作者 王婧琳 李鸿涛 +1 位作者 马越 李筱颖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249-1255,共7页
[目的]探析金元医家朱丹溪临证运用四物汤的经验与特色。[方法]全面收集朱丹溪医著中四物汤医案及医论,对方药部分采用定量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医论部分采用定性主题分析方法,用Nvivo 11对病机及治法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式... [目的]探析金元医家朱丹溪临证运用四物汤的经验与特色。[方法]全面收集朱丹溪医著中四物汤医案及医论,对方药部分采用定量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医论部分采用定性主题分析方法,用Nvivo 11对病机及治法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及核心式编码,构建朱丹溪运用四物汤的病机及治法体系。[结果]共收集朱丹溪应用四物汤的医案97则、医论125条,涉及内科杂病40种、妇科疾病6种、外科疾病8种、男科疾病3种、儿科疾病1种。用药频次前10位为: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白术、人参、陈皮、生甘草、黄芩、黄柏。以四物汤为主方,根据不同病机分别配合养阴(39)、清热(37)、祛风(23)、益气(28)、生血(28)、行血(27)六法。[结论]朱丹溪临证广泛运用四物汤养血法(养血助阴、养血清热、养血祛风)与补血法(补血益气、补血生血、补血行血)治疗由血虚、血实引起的内、妇、外、男、儿科诸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四物汤 治法 定性 定量 养血助阴 补血益气 医案
下载PDF
朱丹溪对《局方》方药的发挥应用
8
作者 袁倩 崔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820-1823,共4页
朱丹溪驳《局方》之弊一直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备受关注的事件,但少有人注意到朱丹溪对《局方》研究颇深,在批驳《局方》的同时亦擅用其中的方药。朱丹溪驳《局方》以方俟证之体例、古方以治今病、用药过于温香燥烈等,实则是为了补偏救弊... 朱丹溪驳《局方》之弊一直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备受关注的事件,但少有人注意到朱丹溪对《局方》研究颇深,在批驳《局方》的同时亦擅用其中的方药。朱丹溪驳《局方》以方俟证之体例、古方以治今病、用药过于温香燥烈等,实则是为了补偏救弊,强调治病当辨证论治,虑病当顾护阴精,处方当圆机活法。朱丹溪应用《局方》方药亦不悖其说,在阐明方意的基础上灵活加减,精心配伍,而非直接照搬。朱丹溪对《局方》的态度,纠其偏而不废其书,取其方而不拘其药,是为吾辈对待方书之宗正;传承《局方》之精华,恪守中医辨证之正,创其滋阴学说之新,亦为吾辈传承中医学习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朱震亨 《局方》 《局方发挥》
下载PDF
朱丹溪情志学说的儒医思想脉络探源
9
作者 王哲 李良松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57-960,共4页
[目的]研究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深刻关联,阐明其独具儒医特色的思想脉络渊源,拓展丹溪学说的研究思路。[方法]结合朱丹溪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通过文献研读与文化思想的综合分析,梳理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阐... [目的]研究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深刻关联,阐明其独具儒医特色的思想脉络渊源,拓展丹溪学说的研究思路。[方法]结合朱丹溪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通过文献研读与文化思想的综合分析,梳理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阐发儒学对朱丹溪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探究朱丹溪儒医思想的发展构建过程,从儒学本体论、体用论、修养论三个层次阐述朱丹溪情志学说的儒医思想脉络。[结果]儒学作为重要的时代文化背景,影响了朱丹溪儒医思想的发展构建。朱丹溪继承并发挥儒学本体与大用、格致与修养、人心与情志的思想深意,倡立相火为情志本源,阐发六郁析情志病端,笃行修养指导情志调摄,构建了独具儒医特色的情志学说。[结论]朱丹溪情志学说体现出清晰的儒医思想脉络与源流特征,其援儒入医、创立新说的儒医风范,推动了后世儒医的发展,有益于情志病的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情志学说 儒医 相火 六郁 修养 思想脉络 浙派中医
下载PDF
基于明初医籍征引朱丹溪医论考察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生成史
10
作者 徐晓聪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16-1125,共10页
[目的]考察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方法]明初楼英《医学纲目》、刘纯《玉机微义》等医著中,多有引用丹溪医论。将此部分医论与丹溪著作相比对,辨明异同。并运用“文本生成论”的文学研究方法,分析丹溪著作与明初医籍征引的丹溪... [目的]考察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方法]明初楼英《医学纲目》、刘纯《玉机微义》等医著中,多有引用丹溪医论。将此部分医论与丹溪著作相比对,辨明异同。并运用“文本生成论”的文学研究方法,分析丹溪著作与明初医籍征引的丹溪医论存在差异的原因,论证丹溪通过“改定”自己的“稿本”,确立为“定本”的可能过程。再考察文本的物质载体与流传途径对文本生成的影响。[结果]《医学纲目》《玉机微义》等明初医籍征引的丹溪医论,与丹溪著作互校,可发现前者存在佚文与异文,显示当时有多种形态的丹溪医学文本流传。“佚文”或为弟子所记丹溪授徒语录,“异文”则是丹溪医论的“草稿”状态。丹溪现存著作或正是由“草稿”经过文本改定所形成的“定稿”。医籍的刊刻与传播也使得丹溪学派相关文本在元末明初基本定型。[结论]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的生成,经历了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考察丹溪学派的建构过程、丹溪医学思想的衍变,都应考虑这种文献与文本层面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医学纲目》 《玉机微义》 朱丹溪 丹溪学派 文本生成
下载PDF
从朱丹溪“相火论”探讨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防治
11
作者 宗慧琪 刘红旭 +1 位作者 李明轩 胡哲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2期4196-4198,共3页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手术为主,但存在病情反复、费用昂贵等问题,因此,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室性期前收缩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朱丹溪“相火论...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手术为主,但存在病情反复、费用昂贵等问题,因此,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室性期前收缩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朱丹溪“相火论”对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独到见解,正气亏损、君火不安、相火妄动是导致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以“相火论”为指导,从滋阴降火立法,提出了节制欲望、控制情绪及对火邪(虚火可补,实火可泻,郁火可发)的治疗方法,令君火安位、相火潜藏,从而稳定病人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以期为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朱丹溪 “相火论” 中医防治
下载PDF
基于“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探讨朱丹溪运用调气法治痰规律
12
作者 丁冬 李定祥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5期156-160,共5页
元代医家朱丹溪对于痰证的论述尤为翔实,治疗痰证时立法得当、用药灵活,倡导“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旨在强调气机平衡在痰证治疗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疏畅气机而达到痰自化的治疗效果。根据整理比较朱丹溪治痰相关医案中所载调气药物... 元代医家朱丹溪对于痰证的论述尤为翔实,治疗痰证时立法得当、用药灵活,倡导“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旨在强调气机平衡在痰证治疗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疏畅气机而达到痰自化的治疗效果。根据整理比较朱丹溪治痰相关医案中所载调气药物与化痰药物的使用频数与占比,将朱丹溪调气化痰法归纳为“不治痰而治气”“治痰兼治气”“治痰先治气”三类,即治疗痰证时或独用调气药物,或化痰药物辅以调气药物,或调气药物辅以化痰药物等3种情况。朱丹溪这一主张为中医药在痰证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丰富了中医药的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证 朱丹溪 调气 治则治法
下载PDF
朱丹溪学术思想源流探讨
13
作者 吴春华 吕萍 牟重临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7期645-646,共2页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名医,后世有“杂病用丹溪”之说,可见其对中医学有很大贡献。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精研金元四大家著作,对朱丹溪学术思想有独特见解。笔者随师临证,深得传承,从朱丹溪整体学术思...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名医,后世有“杂病用丹溪”之说,可见其对中医学有很大贡献。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精研金元四大家著作,对朱丹溪学术思想有独特见解。笔者随师临证,深得传承,从朱丹溪整体学术思想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学术思想 滋阴派 郁证
下载PDF
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孙一奎辨治噎膈病思路对比研究
14
作者 刘泳锌 施心贤 +2 位作者 彭博文 倪文通 李董男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以《朱丹溪医学全书》和《孙一奎医学全书》为文献依据,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和统计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孙一奎辨治噎膈病的思路。研究发现朱丹溪重视因外感、七情和饮食所伤产生气病,再经误治产生噎膈;认为病机以血耗... 以《朱丹溪医学全书》和《孙一奎医学全书》为文献依据,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和统计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孙一奎辨治噎膈病的思路。研究发现朱丹溪重视因外感、七情和饮食所伤产生气病,再经误治产生噎膈;认为病机以血耗、胃脘干槁以及气滞不行为主,重视气血;治疗以润养胃脘为主。孙一奎在因机证治多方面对朱丹溪学术有所继承和发展,其病因认识在朱丹溪基础上提出酒色所伤;但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重视肾命、温补,故在病机方面以血耗、便闭、气逆为要,重视气病;治疗同样重视滋阴养血,但以润肠通便,恢复气机为重。梳理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以及源流关系,以期对现代学习和治疗噎膈病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孙一奎 噎膈病 对比研究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基于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探讨食管癌的治疗
15
作者 吴汶霖 刘新兰 吴乾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9期18-21,共4页
该文基于朱丹溪对“气血痰郁”四伤学说的认识与阐述,分析食管癌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并对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在食管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期为食管癌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朱丹溪 四伤学说 气血痰郁 食管癌 噎膈
下载PDF
朱丹溪与薛己对“阴虚”的认识及证治思路比较
16
作者 寇世琼 宋佳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23-25,共3页
“阴虚”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滋阴派与温补学派皆十分重视阴虚证的治疗。滋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为基础,将阴虚火旺大致分为两类治之:阴血虚而火旺者... “阴虚”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滋阴派与温补学派皆十分重视阴虚证的治疗。滋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为基础,将阴虚火旺大致分为两类治之:阴血虚而火旺者,予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养血兼以泻火;阴精虚而火旺者,予大补阴丸滋阴兼以泻火。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薛己为矫时人滥用苦寒之偏弊,首倡温补法治疗阴虚证。薛己认为阴虚即是脾虚,脾为至阴,故在治疗时尤其重视补益脾胃,善用补中益气之法,并强调滋补化源,常脾肾阴阳双补,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朝夕补法,将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同用,对足三阴虚大有裨益。两位中医大家论治阴虚的方法看似相悖,实则是对阴虚认识的不同及证治思路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比较两者对阴虚的认识和证治思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薛己 阴虚 相火 滋阴降火 四物汤
下载PDF
从朱丹溪对“左右”阐释的差异探讨偏头痛的理论内涵及治疗策略
17
作者 符浩楠 赵永烈 +2 位作者 刘雪颖 袁惠民 温碧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095-2101,共7页
基于朱丹溪“在左属风,在右属痰”对偏头痛治疗的阐述,结合古人从“左右”到“东西”再到“肝肺”认识的发展以及朱丹溪“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思想,认为偏头痛疾病的核心病机为“肝血肺气的失常”。左... 基于朱丹溪“在左属风,在右属痰”对偏头痛治疗的阐述,结合古人从“左右”到“东西”再到“肝肺”认识的发展以及朱丹溪“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思想,认为偏头痛疾病的核心病机为“肝血肺气的失常”。左侧偏头痛发病的机制为相火妄动,血热上炎,风邪相引;肝血渐耗,血虚不荣,脑络空虚。右侧偏头痛发病的机制为气余壅塞,郁而化火,火热上炎;肺失健运,痰郁于脾,经脉阻滞。治法为散补肝血,降利肺气。根据情况的不同予以薄荷、荆芥散风寒血热,当归、川芎温养肝血,黄芩清泻肺火,苍术、半夏化痰利气。并根据人体左右的不对称性,及发病时不同的治疗策略,提出经脉不对称运行的理论,头部左侧由上升的肝气主之,头部右侧由下降的肺气主之。基于此运行模式,在临床上可通过偏头痛左右发作的情况对头痛的深浅、所累积脏腑及用药选择有所判断。综上可知,偏头痛“左右”发病的差异对于在诊断与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可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左右 肝血肺气 经脉不对称运行 朱丹溪 相火论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气有余便是火
下载PDF
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探微
18
作者 陈超 徐光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8-294,共7页
[目的]探讨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方法]结合医学与哲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朱丹溪医学论著及相关理学认识,从“认识观”“运动观”“修养观”三方面探讨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结果]朱丹溪受到“理一分殊”的思想影响,视医学为践行儒家理... [目的]探讨朱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方法]结合医学与哲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朱丹溪医学论著及相关理学认识,从“认识观”“运动观”“修养观”三方面探讨丹溪医学的理学内涵。[结果]朱丹溪受到“理一分殊”的思想影响,视医学为践行儒家理想的途径;运用“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重要医学理论;基于“动为天地之心”的运动观,认识到气机运动、“相火”恒动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基于“物极必反”“君子慎动”的运动观,认识到“相火”妄动对人体的巨大危害,主张将“慎动”思想用于养生;基于“心统性情”的修养观,提出“君火主宰相火”,强调发挥“君火”之“心”的能动作用,涵养道德之“性”,节制欲念之“情”,维续“相火”恒动,裨补生命;将“主静无欲”的修养观运用于养生却疾,要求通过节制食欲与色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合乎儒家之“理”,方能苛疾不起,尽终天年。[结论]朱丹溪医学理学内涵丰富,是宋元儒学变革影响医学创新的有力见证。丹溪“援理入医”,一方面,为医学创新构建起强有力的理学支撑,使其医学理论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在医学争鸣的金元时期为人信服;另一方面,亦彰显出“天理”作为宇宙法则包罗万象的普遍性与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金元医学 理学 格物致知 太极动静 以理节欲 阳有余阴不足论 相火论
下载PDF
朱丹溪治疗肺痨特色探析
19
作者 左婉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1期40-42,46,共4页
肺痨为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性疾病,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大量的医疗开支也会给患者及社会带来经济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医学及外治疗法逐渐受到重视。文章从中医角度分析朱丹溪的部分思想在肺痨预防、治疗及恢复中的运用。为保证... 肺痨为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性疾病,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大量的医疗开支也会给患者及社会带来经济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医学及外治疗法逐渐受到重视。文章从中医角度分析朱丹溪的部分思想在肺痨预防、治疗及恢复中的运用。为保证论题的科学性,通过查阅大量古代和现代的文献资料,从肺痨病因病机、中医药在肺痨治疗中的特色优势等多个方面,对朱丹溪思想的临床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比分析肺痨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前后的恢复效果、复发风险。结果表明,朱丹溪平心寡欲、滋阴降火、痰瘀同治、养脾胃以护阴、虚热宜灸的思想对中医辨治肺痨有很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痨 朱丹溪 中医学 文献研究
下载PDF
朱丹溪对中医望形色的运用
20
作者 陈芬 章亭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8期73-75,共3页
望形色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形色是在先天获得与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在临床中,具有判断患者体质和提示病邪性质的作用,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也有重要的价值。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一书中有大量的望形色指导临床诊治... 望形色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形色是在先天获得与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在临床中,具有判断患者体质和提示病邪性质的作用,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也有重要的价值。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一书中有大量的望形色指导临床诊治的医案,该文通过具体医案分析,浅述丹溪先生望形色的临床运用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格致余论 望形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