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黎氏家学浅探 被引量:1
1
作者 黎铎 《贵州文史丛刊》 1992年第3期99-105,共7页
清末繁盛一百余年的沙滩文化,是以郑、莫为两翼,黎氏家族为主体,都受黎氏家学的沾溉。黎氏家学,内容宏富,举凡经学、小学(文字学)、声韵学、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史学、地理学、农学、医学,以及诗词、古文等,无不兼容并包,且有颇高造诣。
关键词 沙滩文化 诗词创作 郑珍 版本目录 批判意识 朱元晦 诗教 诗学传统 黎兆勋 章永康
下载PDF
关于“鹅湖之争”的年代小考
2
作者 陶跃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12-,共1页
“鹅湖之争”是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因认识上的分歧而产生的一场论争。这件事发生在今江西省铅山县鹅湖书院,又称“鹅湖之会”。近阅任继愈同志著的《中国哲学史》,见其关于鹅湖之争年代,做了这样的记载:“他们的分歧在公元一一七六年鹅湖... “鹅湖之争”是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因认识上的分歧而产生的一场论争。这件事发生在今江西省铅山县鹅湖书院,又称“鹅湖之会”。近阅任继愈同志著的《中国哲学史》,见其关于鹅湖之争年代,做了这样的记载:“他们的分歧在公元一一七六年鹅湖之会时.已发展成为公开面对面的斗争。”关于“鹅湖之争”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湖之会 《中国哲学史》 任继愈 朱子 见其 朱元晦 东莱 九龄 铅山县 吕伯恭
下载PDF
蘇門“蜀學”門牆略觀
3
作者 祁和暉 譚繼和 《蜀学》 2016年第1期47-51,共5页
<正>一蘇門'蜀學'為北宋哲學四大派之一學派按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綱》載記,北宋哲學四大派,依次為洛學、新學、關學、蜀學。任氏《中國哲學史綱》依次介紹了'洛、新、關、蜀'四派的思想特點與北宋當時的發展... <正>一蘇門'蜀學'為北宋哲學四大派之一學派按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綱》載記,北宋哲學四大派,依次為洛學、新學、關學、蜀學。任氏《中國哲學史綱》依次介紹了'洛、新、關、蜀'四派的思想特點與北宋當時的發展狀況。雖然介紹蘇門'蜀學'的章節文字遠少於'洛、新、關'三派,但相提並論的'派別地位'是確定而不含糊的。早于任氏《中國哲學史綱》的中國思想史名著——候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①(以下簡稱《侯編》)安排了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共四章介紹北宋'王安石的新學';'北宋唯心主義道學''關學之風與張載的哲學思想';'洛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學 次介 《宋史》 蘇轍 新學 朱元晦 僧道 邵伯温 二程 李心傳
下载PDF
冬天到了,古人如何御寒
4
作者 张嵚 《同舟共进》 2022年第1期87-88,共2页
南宋某年的严冬,诗人陆游望着窗外皑皑的白雪,挥毫泼墨,给老朋友朱熹写了一封信,确切地说,是两首诗——《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入窗棂。布衾纸被元相似,只欠高人为作铭。又: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南宋某年的严冬,诗人陆游望着窗外皑皑的白雪,挥毫泼墨,给老朋友朱熹写了一封信,确切地说,是两首诗——《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入窗棂。布衾纸被元相似,只欠高人为作铭。又: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原来,陆游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朱熹从福建邮来的“纸被”。这种用纸制成的奇特被子,陆游爱不释手。他一边披着纸被悠哉地赏雪,一边写就名诗,不但大赞纸被“白于狐”“软于绵”的奇特效果,更恨不得为这纸被“做铭”,字里行间充满喜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朱元晦 挥毫泼墨 一封信 放翁 藜床 朱熹
下载PDF
同体异名:再论周子“无极而太极”
5
作者 王家明 《人文天下》 2020年第18期67-70,共4页
《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是周郭颐本体论的基础。对此句的不同理解,引出了朱陆无极太极之辩。朱子训极为“至”,以“无极”为“太极”的修饰语:“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 《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是周郭颐本体论的基础。对此句的不同理解,引出了朱陆无极太极之辩。朱子训极为“至”,以“无极”为“太极”的修饰语:“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陆九渊集·与朱元晦》)陆象山则是训极为“中”,以“无极”为周子思想不成熟时的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极而太极 《太极图说》 陆象山 周子 朱元晦 陆九渊 本体论
下载PDF
当代戏剧对象征的呼唤
6
作者 王唤柳 《黄梅戏艺术》 1989年第2期14-24,37,共12页
当代中国的戏剧工作者,面对戏剧危机,苦苦地思索,不懈地探求,几年来的苦心经营,推出了一批令人瞩目的优秀戏剧作品。这批优秀的戏剧作品中,有几个戏,如《狗儿爷涅盘》、《魔方》、《WM(我们)》、《车站》等,思想观念新,内涵深,形式别致... 当代中国的戏剧工作者,面对戏剧危机,苦苦地思索,不懈地探求,几年来的苦心经营,推出了一批令人瞩目的优秀戏剧作品。这批优秀的戏剧作品中,有几个戏,如《狗儿爷涅盘》、《魔方》、《WM(我们)》、《车站》等,思想观念新,内涵深,形式别致,在艺术手法上有相近相似之处,代表了当代戏剧的某一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戏剧 戏剧作品 田氏 深层意识 内在意蕴 思想观念 朱元晦 《窦娥冤》 审美心理定势 新一代农民
下载PDF
朱熹佚文补辑(续) 被引量:1
7
作者 束景南 《朱子学刊》 1996年第1期219-231,共13页
与开善道廉禅师(绍兴十七年,1147年)向蒙妙喜开示,应是从前文字记持,心识计校,不得置丝毫许在胸中,但以狗子话时时提撕。愿受一语,警所不逮。上书见《历朝释氏资鉴》卷十一、《佛法金汤编》卷十五。《归元直指集》卷下引此书,作'狗... 与开善道廉禅师(绍兴十七年,1147年)向蒙妙喜开示,应是从前文字记持,心识计校,不得置丝毫许在胸中,但以狗子话时时提撕。愿受一语,警所不逮。上书见《历朝释氏资鉴》卷十一、《佛法金汤编》卷十五。《归元直指集》卷下引此书,作'狗子佛性话头,未有悟入,愿授一言,警所不逮。'《历朝释氏资鉴》卷十二有道谦《答朱元晦问道书》'某二十年不能到无疑之地,只为迟疑'云云,似即朱熹此书之答书。观辞气,此书当作在朱熹认识道谦后不久。按朱熹《祭开善谦禅师文》(见下),朱熹同道谦初识在绍兴十六年丙寅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氏资鉴 道谦 佛法金汤编 朱元晦 开善 妙喜 悟入 辞气 佛性 婺源
原文传递
堂堂之阵 正正之旗——黄宾虹的笔墨天地 被引量:1
8
作者 童中焘 《诗书画》 2015年第2期2-15,260,共15页
本文主要是从赏读的角度,谈黄宾虹的山水画。黄宾虹《奕通略说》:"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中华有人,决不让步。"前八个字出自南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批评朱熹义与利、理与欲对立的观点,主张"义利双行"。"堂堂... 本文主要是从赏读的角度,谈黄宾虹的山水画。黄宾虹《奕通略说》:"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中华有人,决不让步。"前八个字出自南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批评朱熹义与利、理与欲对立的观点,主张"义利双行"。"堂堂"谓"大"。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是论人的。这里移用论画。"正正"谓"中",是说无偏无陂,"生之盛者不可窥"。1要而言之,黄宾虹以其所蕴的"内美",外而形为华滋,因综合而浑厚,变化无端,其作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朱元晦 孟子说 内美 论画 义与利 浅绛山水 张彦远 骨法用笔 气韵生动
原文传递
朱熹与周必大往来书信编年考证
9
作者 顾宏义 《朱子学刊》 2015年第2期1-14,共14页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登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第,继中博学鸿词科。孝宗即位,除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权给事中,出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召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后除翰林学士,进承旨,除参...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登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第,继中博学鸿词科。孝宗即位,除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权给事中,出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召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后除翰林学士,进承旨,除参知政事,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拜右丞相,进拜左丞相。 罢,以观文殿学士判潭州,除醴泉观使,庆元元年( 1195) 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谥文忠。自号平园老叟,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宋史》卷三九一有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必大 朱元晦 丞相 益公 朱熹 《文忠集》 朱子
原文传递
朱熹《家礼》真伪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束景南 《朱子学刊》 1993年第1期112-120,共9页
朱熹《家礼》,以所定仪礼于古有征而又简约易行,适应了推行三纲五常、人伦风教的需要,宋元以来几乎家用此书,人人奉行,以至传布海外,彩响不绝。高丽李朝专以《朱子家礼》为本,制定了'家礼'、'乡礼'、'国礼,即'... 朱熹《家礼》,以所定仪礼于古有征而又简约易行,适应了推行三纲五常、人伦风教的需要,宋元以来几乎家用此书,人人奉行,以至传布海外,彩响不绝。高丽李朝专以《朱子家礼》为本,制定了'家礼'、'乡礼'、'国礼,即'五礼仪'等各种礼仪,对改变本国佛教时俗、推广封建伦理道德、巩固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起了重要作用。《家礼》的世俗影响不在《四书集注》之下,它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礼俗与民俗的重要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王懋竑 《四书集注》 风教 定仪 朱子 有征 祭仪 封建伦理道德 朱元晦
原文传递
朱子《忆潭溪故居》赏析
11
作者 朱燕涛 《朱子文化》 2020年第6期43-44,共2页
朱子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他大贤多能,既是南宋最伟大的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卓越的诗人。明著名诗论家胡应麟称:"南宋古体(诗)当首推朱元晦。"清《四库全书》总编纪晓岚... 朱子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他大贤多能,既是南宋最伟大的理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卓越的诗人。明著名诗论家胡应麟称:"南宋古体(诗)当首推朱元晦。"清《四库全书》总编纪晓岚也评价道:"宋五子中,惟文公诗学功候为深。"据统计,朱子创作并传诵至今的诗词达1400多首。其中乡愁诗占了相当的分量,《忆潭溪故居》是此类诗作的代表。《忆潭溪故居》是朱子迁居考亭晚年落泊失意的诗作,诗中抒发了他对五夫的无限眷恋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眷恋之情 纪晓岚 乡愁诗 诗论家 中国儒家文化 古体 朱子 朱元晦
原文传递
朱熹流寓长溪及其遗迹考
12
作者 张景骞 《朱子学刊》 1990年第1期173-181,共9页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原籍江西婺源。父朱松宦闽,熹乃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宋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时年才十九岁,后随父迁居建阳、崇安等县。朱熹虽是少壮登科,名重一时,但其宦途生涯,仍是时起时踬,成进士后的...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原籍江西婺源。父朱松宦闽,熹乃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宋绍兴十八年(1148)登进士第,时年才十九岁,后随父迁居建阳、崇安等县。朱熹虽是少壮登科,名重一时,但其宦途生涯,仍是时起时踬,成进士后的五十年中,除断断续续担任地方官员二十七年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授徒讲学和著书立说,名山胜迹,杖履殆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溪 江西婺源 登进士第 名重一时 建阳 字元 朱元晦 伪学 桐山
原文传递
朱熹:嫉贪反腐的斗士
13
作者 李加林 《炎黄纵横》 2015年第10期54-55,共2页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对官场贪腐嫉恶如仇的斗士。 从《朱子家训》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见不义之财勿取",到《朱子家政》里的"门阑欲其清白"、"临财欲取勿苟,见利欲其勿争",再到为岳麓书院亲笔题词"忠...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对官场贪腐嫉恶如仇的斗士。 从《朱子家训》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见不义之财勿取",到《朱子家政》里的"门阑欲其清白"、"临财欲取勿苟,见利欲其勿争",再到为岳麓书院亲笔题词"忠孝廉节",都表明朱熹为人处世的清廉。关于"贪",朱熹指出:"人能无贪欲之心,则何用为不善矣","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他认为戒除贪欲是个人成就良善之德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子羽 朱子 唐仲友 建阳 王淮 崇安 个人成就 严蕊 朱元晦
原文传递
北望长安大明宫
14
作者 南帆 《民主》 2017年第9期46-47,共2页
我的故乡田野肥沃,河流蜿蜒,青峰挺拔高耸,可是找不到太多的古迹与历史巨人。南宋的朱熹朱元晦,明人李贽李卓吾,清代的林则徐和严复,这一份名单搁在西安微不足道。西安乃历代古都,汉唐魂魄,帝王将相和名流硕儒济济一堂。四月那个阳光灿... 我的故乡田野肥沃,河流蜿蜒,青峰挺拔高耸,可是找不到太多的古迹与历史巨人。南宋的朱熹朱元晦,明人李贽李卓吾,清代的林则徐和严复,这一份名单搁在西安微不足道。西安乃历代古都,汉唐魂魄,帝王将相和名流硕儒济济一堂。四月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们搭乘波音飞机赴西安拜谒古老的历史。飞机盘旋在八百里秦川上空,地面一层薄薄的烟霭,机场的跑道如同一截短短的香烟。就是这儿吗?十三个王朝和七十多个帝王走马灯似的轮番而过,千古兴亡多少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晦 千古兴亡 八百里 望长安 大明 截短 波音飞机 想不起 清明时节 李卓吾
原文传递
书信本是有情物
15
作者 江曾培 《群言》 2016年第7期63-64,共2页
近日我接到河南王金魁先生寄赠的《书简》,这是当今国内唯一研究书信文化的专刊,已印行了24辑,免费赠送了近七万册。同时,寄来《尺牍清吟》一册,汇集几十位当代文人墨客缅怀书信文化的诗作,如诗人屠岸的:"鱼雁传书事渺茫,手机电脑续... 近日我接到河南王金魁先生寄赠的《书简》,这是当今国内唯一研究书信文化的专刊,已印行了24辑,免费赠送了近七万册。同时,寄来《尺牍清吟》一册,汇集几十位当代文人墨客缅怀书信文化的诗作,如诗人屠岸的:"鱼雁传书事渺茫,手机电脑续登场。可怜手迹成稀罕,笔墨书函字字香。"再如戏剧家郭汉城的:"踏遍山川采撷忙,何期取次识华章。逢人说项君情美,细嚼长吟一种香。"总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纵然通讯今趋速,犹恐难抛翰墨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传书 书信集 河南王 郭汉城 爱眉小札 朱元晦 吟秋 鱼雁传情 石斗文 《报任安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