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竟然有这样的学术著作——朱崇科《广州鲁迅》杂议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彬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29,共18页
朱崇科的《广州鲁迅》,首先显示了朱崇科没有起码的造句能力,甚至连许多常用词都用错了。这本《广州鲁迅》完全是拼凑而成。大量引用(直接和间接)他人观点,是朱崇科基本的拼凑方式。而在朱崇科这本《广州鲁迅》中,自己的同一番话反复出... 朱崇科的《广州鲁迅》,首先显示了朱崇科没有起码的造句能力,甚至连许多常用词都用错了。这本《广州鲁迅》完全是拼凑而成。大量引用(直接和间接)他人观点,是朱崇科基本的拼凑方式。而在朱崇科这本《广州鲁迅》中,自己的同一番话反复出现的现象,更是屡屡出现。朱崇科多次提及和引用房向东的《孤岛过客:鲁迅在厦门的135天》一书。朱崇科在借助房著时,多处做了注释,但是,在仿效房向东解读鲁迅生活中的某些细节时,没有以任何方式提及房向东,让人认为这些解读完全是自己的创见。这也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广州鲁迅》在涉及鲁迅生平时,常识性错误之多,也让人惊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崇科 鲁迅研究 《广州鲁迅》
下载PDF
越界跨国的华文文学研究视维——论朱崇科的批评观
2
作者 马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2期36-41,95,共7页
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朱崇科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以批判性、创新性、独特性见长。在学术理路上,他从鲁迅研究关涉香港文学,随后从新马文学缕析其内在的本土性纠葛,进而又从比较视野介入世界华文文学。在学脉承传中,他继承了前辈学者重视... 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朱崇科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以批判性、创新性、独特性见长。在学术理路上,他从鲁迅研究关涉香港文学,随后从新马文学缕析其内在的本土性纠葛,进而又从比较视野介入世界华文文学。在学脉承传中,他继承了前辈学者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扎实传统,同时又在文史互参、理论素养及问题意识的开拓上焕发出新生代学者的批评锐气。不论是华文文学研究,还是鲁迅研究,他都堪称粤派新生代学者的急先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崇科 粤派学者 华文文学 问题意识
下载PDF
新世纪鲁迅研究中的空间意识——以朱崇科《鲁迅的广州转换》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路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3-40,共8页
21世纪以来随着鲁迅研究方法与观念的不断拓展,在“元鲁迅”的研究视野下出现了一批学者,致力于回到鲁迅所处的社会文化空间,深入爬梳有关他的历史事件及其与周边人物的纠葛,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和社会空间的鲁迅思想与文学特质,形成... 21世纪以来随着鲁迅研究方法与观念的不断拓展,在“元鲁迅”的研究视野下出现了一批学者,致力于回到鲁迅所处的社会文化空间,深入爬梳有关他的历史事件及其与周边人物的纠葛,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和社会空间的鲁迅思想与文学特质,形成鲁迅研究中一种别致的“空间意识”。在诸多具有“空间意识”的鲁迅研究成果中,朱崇科《鲁迅的广州转换》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观察孔道,从革命者、写作人、教授/教务长、中年男人四个方面考察鲁迅在1927年广州历史空间中的转换和自我嬗变,在重构“广州鲁迅”形象的同时,以充实的史料考证对既有研究中的争议性问题阐发出新的观点,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对鲁迅生平史实的挖掘、考证、辨析,还在于拓展鲁迅研究空间,提供了解读鲁迅的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空间意识 朱崇科 场域 广州鲁迅
下载PDF
朱崇科新著《考古文学“南洋”》出版
4
作者 世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4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新马华文文学 朱崇科 本土性 南洋 考古 出版
下载PDF
动态场域、人间鲁迅、多维转型——评朱崇科《鲁迅的广州转换》
5
作者 董卉川 《上海鲁迅研究》 2020年第4期-,共7页
一、动态场域的立体建构鲁迅与1927年广州的相遇,是一个重要但又往往被忽略、误读、遮蔽的文学文化事件。相对于"北京鲁迅""上海鲁迅"卷帙浩繁的研究,"广州鲁迅"的成果显得微不足道。"广州鲁迅"... 一、动态场域的立体建构鲁迅与1927年广州的相遇,是一个重要但又往往被忽略、误读、遮蔽的文学文化事件。相对于"北京鲁迅""上海鲁迅"卷帙浩繁的研究,"广州鲁迅"的成果显得微不足道。"广州鲁迅"被化约为一个符号,或是完全革命化的,或是彻底生活化的,要么忽视了鲁迅的日常面向,要么遮蔽了鲁迅的多重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崇科 场域 多重焦虑 革命化 遮蔽 立体建构 鲁迅 生活化
原文传递
论鲁迅研究在南洋的学统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崇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131,共11页
纵览鲁迅研究在南洋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几种模式/风格的变换与更替,既有郑子瑜的修辞角度的笺注与细读,又有文学史家方修的现实主义观照及其考辨;既有王润华步入国际学界的问题意识的越界与跨国,也有林万菁厚重、系统地以修辞切入... 纵览鲁迅研究在南洋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几种模式/风格的变换与更替,既有郑子瑜的修辞角度的笺注与细读,又有文学史家方修的现实主义观照及其考辨;既有王润华步入国际学界的问题意识的越界与跨国,也有林万菁厚重、系统地以修辞切入文学风格的系统思考,当然也有新一代学人朱崇科糅合理论与文体诗学的开阔与锐利。这些构成了鲁迅传统在南洋的一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郑子瑜 方修 王润华 林万菁 朱崇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