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极,理也”沟通朱熹易学和理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史少博 《嘉应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7-31,共5页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 沟通 朱熹易学
下载PDF
朱熹易学的创见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唐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45,共8页
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被后人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宋元学案·晦翁学案》,第1495页)他一生博学慎思、著述丰富,仅易学方面的著作就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周易参同契考异》《朱文公易说》《太极... 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被后人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宋元学案·晦翁学案》,第1495页)他一生博学慎思、著述丰富,仅易学方面的著作就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周易参同契考异》《朱文公易说》《太极图说解》等多部。朱熹在易学上的突出贡献,概而言之,是他坚持认为《周易》是古代的卜筮之书,并结合卜筮之书的特点开创性地阐发了卜筮与义理的关系,在《周易》卦象和儒家文本之间、在易学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建立起了一种合理、历史、动态的联系,以解决易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一努力在易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易学 《周易本义》 意义 卜筮之书 《周易》 集大成者 太极图说 参同契
原文传递
论朱熹之易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史善刚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48-152,共5页
朱熹之易学,以其特有的易学风格,在中国易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朱熹易学之价值,在于他把易学看成是一门变易的学问,即所谓的“尚其变”。通过对朱熹易说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探讨,揭示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及他在易学上所取得的卓越成... 朱熹之易学,以其特有的易学风格,在中国易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朱熹易学之价值,在于他把易学看成是一门变易的学问,即所谓的“尚其变”。通过对朱熹易说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探讨,揭示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及他在易学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亦指出朱熹易学和哲学思想上的不足,以及他所处历史条件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易学 风格特点 历史地位
下载PDF
《朱熹易学思想研究》简介
4
作者 王志宏 《周易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张克宾著,人民出版社2015午11月第1版,全书327页,32万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朱熹易学的思想系统:从朱熹治易的基本观点“《易》乃卜筮之书”入手,以“三圣易”说为线索,分其易学为先天、后天两部分,并最终统摄于... 张克宾著,人民出版社2015午11月第1版,全书327页,32万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朱熹易学的思想系统:从朱熹治易的基本观点“《易》乃卜筮之书”入手,以“三圣易”说为线索,分其易学为先天、后天两部分,并最终统摄于太极阴阳的义理架构中。是书共分六章,首章言朱熹易学思想渊源与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易学 易学思想 简介 人民出版社 卜筮之书 太极阴阳 思想渊源 《易》
原文传递
朱熹易学散论
5
作者 王风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55-355,共1页
该著通过对朱熹个人思想史的微观考察,对朱熹一生易学思想的演变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主要包括:朱熹早年治《易》中举;王弼、程颐条例义理之学与朱熹易学之关系;邵雍先天之学与朱熹易学之关系;刘牧图书之学与朱熹易学之关系;太极本体论... 该著通过对朱熹个人思想史的微观考察,对朱熹一生易学思想的演变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主要包括:朱熹早年治《易》中举;王弼、程颐条例义理之学与朱熹易学之关系;邵雍先天之学与朱熹易学之关系;刘牧图书之学与朱熹易学之关系;太极本体论与占学方法之统一;《周易本义》成书过程考辨;朱熹晚年易学思想之特征;等等。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修正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之学 先天之学 朱熹易学 易学思想 成书过程 王弼 程颐 本体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