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肌肉激活时间差异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宏云 郑洁皎 +2 位作者 华英汇 张健 陈世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5-519,共5页
目的:了解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36名测试对象纳入研究,其中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2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2例,正常对照人群12例。每例受试者在行走过程中... 目的:了解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36名测试对象纳入研究,其中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2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2例,正常对照人群12例。每例受试者在行走过程中模拟内翻动作时接受表面肌电测试,计算并比较各组踝关节腓骨长肌和胫前肌激活时间的差异。各组之间的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机械性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明显延长。机械性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肌肉激活时间无明显差异。在组内比较时,机械性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肌肉激活时间均较对侧明显延长。结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均存在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延长的缺陷,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机械性不稳 功能性不稳 肌肉激活时间
下载PDF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平衡控制能力的差异 被引量:8
2
作者 封旭华 郑洁皎 +4 位作者 李宏云 华英汇 蔡叶华 张健 田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5-1360,共6页
目的观察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I)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方法选取MAI患者(MAI组,n=12)、FAI患者(FAI组,n=12)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n=12)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的情况下,对每例受试者进行单腿站立时的... 目的观察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I)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方法选取MAI患者(MAI组,n=12)、FAI患者(FAI组,n=12)和正常对照者(对照组,n=12)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的情况下,对每例受试者进行单腿站立时的平衡能力测试,记录压力中心(COP)位移相关参数,每次站立时间为10 s,分别测量3次。测量指标包括前后平均摆幅(MSY)、左右平均摆幅(MSX)、外周面积(CA)、轨迹长(PL)、单位时间轨迹长(UTPL)以及单位面积轨迹长(UAPL)。结果三组受试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和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闭眼时,MAI组患侧单腿站立时MSY、CA、PL、UTP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FAI组各项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睁眼时,MAI组与对照组MSY和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AI和FAI组内,患侧肢体单腿站立时与对侧肢体单腿站立时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I患者存在明显的平衡控制能力异常,这种异常在双侧下肢均存在。FAI患者无明显的平衡控制能力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机械性不稳 功能性不稳 平衡控制
下载PDF
后路环状融合术在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柏龄 谢登辉 +3 位作者 刘少喻 李佛保 梁春祥 于滨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的手术疗效,并对该术式的优缺点、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探讨。方法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辅助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202例,选择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仅行单... 目的分析总结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的手术疗效,并对该术式的优缺点、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探讨。方法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辅助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202例,选择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仅行单节段融合术的132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腰椎滑脱症97例,腰椎退变性不稳症35例,应用X线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应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价腰腿痛程度及社会和生活功能情况。结果随访12—84个月,平均(43±23)个月,132例中125例获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94.7%(125/132),下腰痛VAS术前(6.71±1.31)分,术后(3.20±1.14)分;腰腿痛VAS术前(8.33±1.78)分,术后(4.31±1.15)分。ODI术前(68.6±14.7)%,术后(13.6±1.5)%。术前、术后VAS及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环状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的一种积极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治疗应用 机械性不稳
原文传递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动态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洪祖聪 郑洁皎 +3 位作者 李宏云 李宏 华英汇 陈世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3-357,共5页
目的:评估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患者是否存在动态稳定性下降的缺陷,为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42名测试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23名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A组),19名健康对照人群(B组)。每名测... 目的:评估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患者是否存在动态稳定性下降的缺陷,为此类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42名测试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23名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A组),19名健康对照人群(B组)。每名测试对象均在平衡测试训练仪(Neuro Com Balance Manager)上进行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MCT),评估其在突发外源干扰时迅速恢复平衡的能力。采用重心对称评分(weight symmetry,WS)和潜伏期评分(latency score,LS)对受试者动态稳定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两组间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I患者在所有后向摆动及前向小幅摆动W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AI患者利用患侧肢体来维持重心的能力明显下降。两组间LS在前、后摆动状态下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患侧与健侧在前、后摆动状态下LS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存在动态平衡功能异常,利用患侧肢体来维持身体重心的能力下降。在临床治疗中,应当注意这些异常,并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不稳 动态定性 运动控制能力测试
下载PDF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存在感觉整合功能缺陷
5
作者 李宏云 李宏 +2 位作者 薛啸傲 华英汇 陈世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27-832,共6页
目的:评估与正常人相比,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患者是否存在感觉整合功能缺陷。方法:41名测试对象纳入本研究,22名MAI患者(MAI组),其中11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36.0±13.2岁,身高166.7±9.7 cm,体... 目的:评估与正常人相比,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患者是否存在感觉整合功能缺陷。方法:41名测试对象纳入本研究,22名MAI患者(MAI组),其中11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36.0±13.2岁,身高166.7±9.7 cm,体重69.4±7.6 kg;19名健康对照人群(C组),其中12例男性、7例女性,年龄36.5±6.8岁,身高169.6±7.1 cm,体重72.3±9.8 kg。所有MAI患者通过B超、磁共振成像(MRI)和关节镜评估明确诊断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每名测试对象进行感觉整合测试(SOT)。计算并比较两组间在:睁眼(支撑地板和视景墙面均固定;或支撑地板固定,视景墙面依重心变化而动;或支撑地板依重心变化而动,视景墙面固定;或支撑地板和视景墙面依重心变化而动)和闭眼(支撑地板固定;或支撑地板依重心变化而动)等6种条件下的平衡分数和策略评分。结果:MAI组在睁眼(支撑地板和视景墙面均固定;或支撑地板和视景墙面依重心变化而动)和闭眼(支撑地板依重心变化而动)等3种条件下平衡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感觉整合分析发现,MAI组前庭功能系统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但两组之间视觉输入和躯体感觉系统评分无明显差别。策略评分结果发现,MAI组在闭眼(支撑地板依重心变化而动)条件下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表明MAI患者在晃动的支撑地板上更倾向于采用髋策略。结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存在感觉整合功能缺陷,具体表现在感觉信息传入时利用前庭系统的能力下降,并更加倾向于使用髋关节来维持肢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 姿势控制 感觉整合测试 前庭功能系统
下载PDF
功能和机械性踝关节不稳腓骨和距骨位置的MRI比较
6
作者 罗纯猛 沈怡媛 +6 位作者 袁承杰 王晨 耿翔 张超 黄加张 马昕 王旭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329,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不稳(FAI)和机械性踝不稳(MAI)腓骨和距骨的位置差异以及一种影像学鉴别方法。方法:对65例FAI和70例MAI患者及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根据轴位MRI图像,通过踝距骨指数(MTI)确定距骨的旋转方向。以外踝相对于距骨的...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不稳(FAI)和机械性踝不稳(MAI)腓骨和距骨的位置差异以及一种影像学鉴别方法。方法:对65例FAI和70例MAI患者及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根据轴位MRI图像,通过踝距骨指数(MTI)确定距骨的旋转方向。以外踝相对于距骨的轴踝指数(AMI)和外踝相对于内踝的踝间指数(IMI)来评估腓骨的位移。结果: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MAI患者的MTI(90.01°±2.21°)明显大于FAI患者(87.73°±1.56°,P<0.001)和健康志愿者(86.79°±2.35°,P<0.001),根据MTI角度判断FAI和MAI的最佳临界点为87.86°(灵敏度81.03%,特异度91.07%),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P<0.001)。MAI患者的AMI(11.42°±1.53°)明显大于健康志愿者(8.12°±1.03°,P<0.001)。FAI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在上述3项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AI患者不存在腓骨后移和距骨内旋。MAI患者的MTI明显大于FAI患者。MTI角度增加可能成为一种新的MRI间接征象,可用于FAI和MAI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 腓骨 距骨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的筛选及分型标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于越 阮槟 高颀 《体育科研》 2018年第1期94-98,共5页
踝关节扭伤被认为是最常发生的反复损伤。32%~74%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会转变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由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专业术语、定义以及在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模式下的损伤因素... 踝关节扭伤被认为是最常发生的反复损伤。32%~74%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会转变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由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专业术语、定义以及在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模式下的损伤因素均未达成统一看法,研究人员及临床从业者对其了解甚少。基于国际足踝联盟(International Ankle Consortium)提出的慢性踝关节不稳筛选标准、Hertel提出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模型及Hiller改良后的模型,为今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相关研究提供筛选标准并针对性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机械性不稳 功能性不稳 感觉不稳 反复扭伤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判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毛晓锟 张秋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35-840,共6页
慢性踝关节不稳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难题之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正确的判定,是保证患者有效康复的前提。目前有关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判定方法多种多样,但这些方法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有必要引起相关... 慢性踝关节不稳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难题之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正确的判定,是保证患者有效康复的前提。目前有关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判定方法多种多样,但这些方法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有必要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现有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判定方法进行综合梳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康复治疗等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判定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两种平衡测试中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肌肉活化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晨光 王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320-2326,共7页
背景:研究发现,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足部肌肉活化异常结果并不一致,且对穿鞋与否是否影响足部肌肉表现探讨者不多。目的: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在穿鞋与赤脚状况下测量其双脚转至单脚站立及单脚落地2个任务中,下肢承载腿比目鱼... 背景:研究发现,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足部肌肉活化异常结果并不一致,且对穿鞋与否是否影响足部肌肉表现探讨者不多。目的: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在穿鞋与赤脚状况下测量其双脚转至单脚站立及单脚落地2个任务中,下肢承载腿比目鱼肌与腓骨长肌的激活状况。方法:从西部地区某综合性大学招募到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大学生患者及健康者(控制组)各15名。分别在穿鞋及赤脚2种状况下完成双至单脚站立与单脚落地实验测试,采用表面肌电仪系统监测2个任务中的承载腿比目鱼肌与腓骨长肌表面肌电,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处理。结果与结论:①双脚转至单脚站立中,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与控制组的比目鱼肌与腓骨长肌的启动时间、预备肌肉活性不受是否穿鞋及组别因素的影响,但两块肌肉的"反应性肌肉活性"表现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激性明显弱于控制组;②单脚着地测试中,比目鱼肌及腓骨长肌的启动时间不受组别因素的影响,但穿鞋状况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组的启动时间明显短于赤脚组;③单脚着地测中,比目鱼肌与腓骨长肌的预备性肌肉活性与组别及是否穿鞋无关,而反应性肌肉活性中,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组显着弱于控制组,赤脚组显着高于穿鞋组。④结果说明,双脚转至单脚站立及单脚落地双重任务中,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显著影响患者比目鱼肌及腓骨长肌的活化程度,而穿鞋与否影响着单脚着地肌肉活化的"启动时间"及"反应性肌肉活性",故穿鞋可能对踝关节肌肉神经控制有一定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测试难度的提升而表现得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肌肉活化 表面肌电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 静态平衡 比目鱼肌 腓骨长肌 踝关节 肌电描记术 关节不稳定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距腓前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夹角对诊断慢性距腓前韧带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立志 李宏云 +2 位作者 李宏 华英汇 陈世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56-759,共4页
目的:评估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之间的夹角,以提供一种诊断慢性ATFL损伤的新的间接诊断方法。方法:100名测试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5... 目的:评估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距腓后韧带(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之间的夹角,以提供一种诊断慢性ATFL损伤的新的间接诊断方法。方法:100名测试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50名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A组),50名为因其他疾病至我院就诊、非踝关节不稳的患者(B组)。每名测试对象均在MRI横断面上测量ATFL与PTFL的夹角,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机械性踝关节不稳组患者较对照人群ATFL和PTFL的夹角明显增大(82.1°±8.0°vs 74.4°±5.9°,P<0.01)。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下面积为0.784,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表明ATFL与PTFL的夹角对于慢性ATFL损伤的诊断有意义。利用其曲线坐标计算出当ATFL与PTFL之间的夹角为79°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8和0.64。结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ATFL与PTFL的夹角明显增大。当ATFL与PTFL夹角大于79°时,慢性ATFL损伤的可能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不稳 距腓前韧带 距腓后韧带 夹角
下载PDF
两种踝关节不稳患者肌肉激活时间差异不显著 被引量:5
11
作者 贾为宗 张静 赵斌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8-1242,共5页
为了测定并对比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I)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腓骨长肌(PL)与胫前肌(TA)激活时间,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纳入45例患者,分为正常、MAI、FAI 3组,每组15名患者,每位均进行踝关节模拟内翻试验及肌电数据采集,计算... 为了测定并对比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I)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腓骨长肌(PL)与胫前肌(TA)激活时间,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纳入45例患者,分为正常、MAI、FAI 3组,每组15名患者,每位均进行踝关节模拟内翻试验及肌电数据采集,计算并对比各组数据。研究表明:相较正常组,MAI组与FAI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PL、TA激活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然而MAI与FAI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将患侧与健侧肌肉激活时间进行对比(组内比较),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MAI与FAI组患侧踝关节PL、TA肌肉激活时间均较对侧显著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均延长,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MAI患者也存在神经肌肉功能缺陷。本试验为MAI患者的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机械性不稳 功能性不稳 肌肉激活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