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转移对肿瘤坏死因子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晓文 刘丽 +1 位作者 燕东亮 许纯孝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基因转移对TNF杀伤膀胱肿瘤细胞作用的影响。 方法 建立TNFR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通过转染包装细胞PA317产生完整病毒颗粒 ;膀胱癌BIU 87细胞经病毒感染后 ,检测细胞表面TNFR数量及TNF杀伤作用变化...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基因转移对TNF杀伤膀胱肿瘤细胞作用的影响。 方法 建立TNFR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通过转染包装细胞PA317产生完整病毒颗粒 ;膀胱癌BIU 87细胞经病毒感染后 ,检测细胞表面TNFR数量及TNF杀伤作用变化。 结果 TNFR基因转移前膀胱癌BIU 87细胞表面与TNF结合的位点数量平均为 912个 /细胞 ,经病毒感染后 ,细胞表面与TNF结合的位点数量平均为 2 872个 /细胞 (P <0 .0 5 ) ;TNF对经病毒感染的BIU 87细胞的杀伤作用较未经病毒感染者明显增强 (P <0 .0 5 )。 结论 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的基因转移方法可以提高肿瘤细胞表面TNFR的表达量 ,从而增强TNF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移 肿瘤坏死因子 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实验研究 膀胱肿瘤
原文传递
皮肤恶性黑素瘤光动力学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龙朝钦 邓军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年第5期277-279,共3页
恶性黑素瘤起源于痣细胞或黑素细胞,好发于皮肤黏膜,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手段多样,但疗效多不确切。光动力学治疗是近20年来兴起并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光动力学治疗肿瘤具有抗瘤谱广、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正常细胞器官损伤轻... 恶性黑素瘤起源于痣细胞或黑素细胞,好发于皮肤黏膜,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手段多样,但疗效多不确切。光动力学治疗是近20年来兴起并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光动力学治疗肿瘤具有抗瘤谱广、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正常细胞器官损伤轻微等特点,现已成为治疗许多恶性肿瘤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 黑色素瘤 光动力学治疗 皮肤恶性黑素瘤 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黑素细胞 皮肤黏膜 恶性程度 治疗手段 器官损伤
下载PDF
1例应用希罗达治疗老年胃癌致Ⅳ度手足综合征患者的循证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晓静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0-51,共2页
手足综合征是使用5-氟尿嘧啶(5-Fu)及其衍生物和阿奇霉素化疗时所产生的一种以掌跖部感觉丧失性红斑为主的特异性皮肤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化疗的前2个治疗周期中,典型的临床表现呈进展性。希罗达(Xeloda,卡培他滨)是新一代口服氟... 手足综合征是使用5-氟尿嘧啶(5-Fu)及其衍生物和阿奇霉素化疗时所产生的一种以掌跖部感觉丧失性红斑为主的特异性皮肤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化疗的前2个治疗周期中,典型的临床表现呈进展性。希罗达(Xeloda,卡培他滨)是新一代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具有靶向性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及高效低毒的特点,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其独特的不良反应是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综合征 治疗周期 胃癌患者 希罗达 循证护理 老年胃癌 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氟尿嘧啶类药物
原文传递
Cell-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diphtheria toxin A-chain coding sequence induces cancer cell suicide
4
作者 芮红兵 陈元仲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69-873,152,共5页
OBJECTIVE: To test whether the diphtheria toxin A (DT-A) chain coding sequence linked to murine immunoglobulin Kappa light chain (IgKappa) promoter and enhancer have selective cytocidal effects on IgKappa producing ce... OBJECTIVE: To test whether the diphtheria toxin A (DT-A) chain coding sequence linked to murine immunoglobulin Kappa light chain (IgKappa) promoter and enhancer have selective cytocidal effects on IgKappa producing cells. METHODS: The diphtheria toxin A gene or beta galactosidase (beta-gal) gene were linked to a murine IgKappa promoter and enhancer to construct pcDNA3IgKappaDTA or pcDNA3IgKappaLacZ plasmids. These plasmids were transfected into IgKappa producing or non-producing cells by the liposome coated DNA method. Expression of beta-gal activity and effects on cell growth of transfected cell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beta-gal gene, under the control of cytomegalovirus (CMV) promoter, can express in all cell lines. Expression of beta-gal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IgKappa promoter was detected only in the IgKappa producing cell line, CA46. Expression of beta-gal was greatly suppressed when cotransfected with pcDNA3IgKappaDTA in CA46 cells.Cell growth of CA46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cDNA3IgKappaDTA plasmid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compared with CA46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cDNA3IgKappaLacZ. CONCLUSION: Selective killing of IgKappa producing cells can be attained by introducing the diphtheria toxin A gene under the control of IgKappa promoter and enh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s Immunoglobulin Diphtheria Toxin Enhancer Elements (Genetics) Gene Therapy Humans Immunoglobulin kappa-Chains Neoplasms Peptide Fragments Promoter Regions (Genetics) Tumor Cells Culture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