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江苏省杂交晚粳稻产量优势分析及育种策略 |
林添资
刁立平
景德道
盛生兰
胡春明
张继本
钱华飞
龚红兵
周义文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2
|
长江流域杂交晚粳恢复系的选育与利用 |
袁勤
曹黎明
徐峰
顾永平
倪林娟
程灿
|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
2006 |
4
|
|
3
|
杂交晚粳常优1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研究 |
姚月明
王海候
宋浩
郁寅良
|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4
|
江苏省杂交晚粳与迟熟中粳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 |
杨娟
黄胜东
李余生
|
《江西农业学报》
CAS
|
2014 |
1
|
|
5
|
杂交晚粳甬优8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
何建华
林一波
马荣荣
王晓燕
周正明
|
《中国稻米》
|
2006 |
4
|
|
6
|
杂交晚粳的增产优势和高产栽培技术 |
唐英正
|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7
|
高产优质杂交晚粳新组合苏优22的高产制种技术 |
陆建康
罗德祥
涂军
|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8
|
杂交晚粳苏优2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
包月红
郜思宁
申奎
刘良峰
申强
|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9
|
杂交晚粳86优8号制种技术初探 |
谷福林
苏自强
成建飞
谢健康
李仁青
|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10
|
杂交晚粳稻“八优52”特征特性及相关配套技术 |
应武
戈长水
王道泽
陈文岳
俞祥群
宋亮
孔万根
管耀祖
杜如伟
葛常青
孙军华
|
《杭州农业科技》
|
2006 |
0 |
|
11
|
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常优3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报 |
端木银熙
孙菊英
苏月红
王雪刚
季向东
华建峰
|
《现代农业科技》
|
2006 |
0 |
|
12
|
杂交晚粳通优粳1号高产制种技术 |
周根友
杨红燕
夏华
陈启康
|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
0 |
|
13
|
高产优质杂交晚粳苏优22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
陆建康
罗德祥
杨荣晋
|
《农业科技通讯》
|
2008 |
0 |
|
14
|
杂交晚粳甬优8号直播栽培技术 |
李产祥
贾世燕
|
《种子科技》
|
2009 |
0 |
|
15
|
杂交晚粳新组合“常优00-8”高产制种技术 |
盛金元
端木银熙
戴俊江
|
《上海农业科技》
|
2005 |
0 |
|
16
|
优质中熟杂交晚粳嘉乐优2号特性及栽培技术 |
杨志根
沈永根
|
《现代农业科技》
|
2006 |
0 |
|
17
|
杂交晚粳免耕直播栽培最佳播种期和播种量研究 |
钱士明
沈铭
陈叶平
李瑾
张晓伟
陈海林
冯金祥
|
《中国稻米》
|
2007 |
13
|
|
18
|
早熟杂交晚粳“申优8号”的选育和应用 |
曹黎明
顾永平
倪林娟
程灿
袁勤
|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9
|
双季稻北缘地区发展两系杂交晚粳的优势及可行性 |
汤俭民
荣汉华
赵洪清
杨子江
黄明政
唐发明
彭彩清
鲁福清
|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20
|
播种期对杂交晚粳甬优538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孔燕
陈海林
范文俊
李瑾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