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剧色非脚色辨
1
作者 元鹏飞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85,共5页
"脚色"最早为个人简历之意,古典戏曲形成后,适应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后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术语。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仍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此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 "脚色"最早为个人简历之意,古典戏曲形成后,适应人物出场亮相时的自我介绍,后渐为戏曲演员的行当术语。但在这一术语走向定型的过程中,脚色仍长期保留着履历之意,到明末清初才约定俗成下来。此前,宋金杂剧院本中的"末尼"、"引戏"、"副末"、"副净"、"装孤"等演员类型,其实并非"脚色",而是"杂剧色"。区别在于:"脚色"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演员;"杂剧色"则是伎艺性杂扮段子演员,并不以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且杂剧色是唐代部色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色 伎艺杂扮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下载PDF
中国戏曲脚色新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元鹏飞 《艺苑》 2012年第1期12-17,共6页
戏曲脚色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对其做深入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戏曲与其他戏剧样式的本质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戏曲脚色有很多完全错误的认识,最基本的是把"角色"看作"脚色"并在现代汉语中取而代之,以至... 戏曲脚色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对其做深入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戏曲与其他戏剧样式的本质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戏曲脚色有很多完全错误的认识,最基本的是把"角色"看作"脚色"并在现代汉语中取而代之,以至于"脚色"的发音都跟着出错。而最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意识到在脚色出现之前,最先作为演员行当称呼的是宋金时期活跃着的"杂剧色",且"脚色"之"色"指人的外貌特征等,"杂剧色"之"色"则是演员所演诸种驳杂的泛戏剧的某一种类。比较严重的错误是完全混淆了杂剧色与戏曲脚色相互的对应关系,造成对戏曲史的某些混乱认识。本文对戏曲脚色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对中国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深刻影响,启示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脚 杂剧色 古代礼乐制度 戏曲形态
下载PDF
“旦”在元杂剧中的三层存在
3
作者 许强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28,32,共5页
元杂剧中的"旦"由杂剧色"装旦"演变而来,在滑稽调笑的宋金杂剧伎艺化演出中为"或添一人"的角色类型。伴随戏剧形态转向搬演故事、装扮人物,元杂剧中"旦"的地位得到提升,并在嬗变过程中由杂剧... 元杂剧中的"旦"由杂剧色"装旦"演变而来,在滑稽调笑的宋金杂剧伎艺化演出中为"或添一人"的角色类型。伴随戏剧形态转向搬演故事、装扮人物,元杂剧中"旦"的地位得到提升,并在嬗变过程中由杂剧色向脚色过渡,同时,"旦"的形态也发生着变化,表现为三层不同的存在,即主唱之"正旦",其余外脚之"旦(儿)"、"小旦"、"老旦"、"外旦"以及特定人物角色,继而使元杂剧之"旦"处于杂剧色、脚色及人物类型渗透、混融的复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 杂剧色
原文传递
丑脚与纽元子关系辨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淑帆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8,共3页
南戏之丑脚来源于杂剧色副净,但许多研究者一再提及宋杂剧之后散段杂扮即纽元子与副净色的关系。本文从副净色的伎艺和表演职能出发,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剧本等,认为丑脚并不出于纽元子。丑脚与纽元子虽有密切关系,但仅限于副净吸收纽元... 南戏之丑脚来源于杂剧色副净,但许多研究者一再提及宋杂剧之后散段杂扮即纽元子与副净色的关系。本文从副净色的伎艺和表演职能出发,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剧本等,认为丑脚并不出于纽元子。丑脚与纽元子虽有密切关系,但仅限于副净吸收纽元子的表演程式,却不能由此得出丑脚由纽元子发展而来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丑脚 纽元子 副净 杂剧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