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断裂中维持译之本杂合中趋向译之核——从《自译:杂合文化中的原创性经纪》谈自译的发展趋势 |
陈伟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2
|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
李卫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3
|
文化杂合与失衡背景下的翻译 |
余美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4
|
模因论下的文化进化与杂合 |
刘和林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8
|
|
5
|
翻译:面对文化杂合与文化失衡 |
余美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6
|
文化杂合:文学翻译的第三条道路——兼评林语堂译《浮生六记》 |
蓝红军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7
|
翻译策略之于汉外文化杂合:鲁迅的求索和现实的思考 |
黄碧蓉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8 |
2
|
|
8
|
文化“杂合”现象与翻译策略 |
周雪
|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1
|
|
9
|
文化杂合理论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启示 |
王佳娣
李红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0
|
文化杂合、爱情与多余的主人公——奥尔罕·帕慕克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
张虎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1
|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多重叙事与文化杂合 |
张晓雯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21 |
0 |
|
12
|
帕慕克“文化杂合观”探析 |
高华
|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3
|
论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 |
王富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4
|
从英汉两种语言谈文化杂合对翻译的影响 |
万明莉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5
|
论典籍翻译中的文化杂合与译者的自我建构——以《孙子兵法》英译的经验分析为例 |
黄海翔
|
《疯狂英语(教师版)》
|
2014 |
0 |
|
16
|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杂合现象 |
刘娣
刘鹏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7
|
译本文化杂合的理论依据——从《三国演义》罗译本获得的启示 |
卢淑梅
|
《邢台学院学报》
|
2008 |
3
|
|
18
|
从文本旅行到文化杂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的译介路径探索 |
李沐子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19
|
华语武侠电影的话语叙事: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建构 |
张峻晨
|
《东南传播》
|
2020 |
5
|
|
20
|
飞散、杂合与全息翻译--从《喜福会》看飞散文学写作特色及翻译理念 |
周晔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