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宝藏经》与中朝古代文学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官福 《东疆学刊》 2007年第4期15-22,共8页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东方文化的重要遗产。《杂宝藏经》为一部文学性极强的故事集,在中印朝文化交流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通过对"弃老国缘"、"王子以肉济父母缘"、"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供天神感王行孝缘&...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东方文化的重要遗产。《杂宝藏经》为一部文学性极强的故事集,在中印朝文化交流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通过对"弃老国缘"、"王子以肉济父母缘"、"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供天神感王行孝缘"、"波斯匿王丑女赖提缘"、"娑罗那比丘为恶生王所苦恼缘"、"佛弟难陀为佛所逼出家得道缘"等佛经故事与中朝民间故事及小说进行比较,可以探寻和梳理中朝民间故事与印度文化的关联。这有利于佛经与东方文学的关联研究,也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和弘扬东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宝藏经 中朝古代文学 佛教文学 比较
下载PDF
基于语法化理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字句考察——《世说新语》和《杂宝藏经》的比较
2
作者 安俊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6-102,共7页
本文选取《世说新语》和《杂宝藏经》两种语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字句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两部文献中都有形容词、代词和判断动词的用法,都呈现出由代词向判断动词过渡的态势,也清晰地展示了"是"语义演变的轨迹... 本文选取《世说新语》和《杂宝藏经》两种语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字句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两部文献中都有形容词、代词和判断动词的用法,都呈现出由代词向判断动词过渡的态势,也清晰地展示了"是"语义演变的轨迹以及所需的句式条件。出乎意料的是"是"在《世说新语》比《杂宝藏经》中的语法化程度要更高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是”字句 《世说新语》 杂宝藏经
下载PDF
《杂宝藏经》词语随札
3
作者 夏广兴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81-84,共4页
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 ,大量佛经文献渐次形成 ,新词 (此处指非佛教专业用语 )新义亦随之产生 ,这成为一支影响汉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成分。但从目前流行的几部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着忽视汉译佛经文献的现象 ,造成收词不... 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 ,大量佛经文献渐次形成 ,新词 (此处指非佛教专业用语 )新义亦随之产生 ,这成为一支影响汉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成分。但从目前流行的几部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状况来看 ,普遍存在着忽视汉译佛经文献的现象 ,造成收词不全 ,义项不完备之弊 ,不能完整地反映汉语发展的历史状态。从《杂宝藏经》中的一些列子 ,可看到佛经词汇在辞书编纂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杂宝藏经 词汇 辞书
下载PDF
《杂宝藏经》“云何”研究
4
作者 沈林林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15-117,共3页
《杂宝藏经》是汉文佛典本缘部的重要经典,口语性较强,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很有价值。“云何”萌芽于先秦,流行于中古。考察了《杂宝藏经》中“云何”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杂宝藏经 云何 疑问代词
下载PDF
昙曜译经《杂宝藏经》中的因缘故事分析
5
作者 郭静娜 王文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6-53,共8页
高僧昙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开凿云冈石窟之后,又组织北魏的僧团翻译了14部佛经。《杂宝藏经》是其中的一部,包含有121个因缘故事。这些故事均是关于佛陀、弟子以及佛陀涅槃之后的故事。通过对佛经故事的解读,分析昙曜翻译《杂宝藏经》的... 高僧昙曜奉北魏文成帝之命开凿云冈石窟之后,又组织北魏的僧团翻译了14部佛经。《杂宝藏经》是其中的一部,包含有121个因缘故事。这些故事均是关于佛陀、弟子以及佛陀涅槃之后的故事。通过对佛经故事的解读,分析昙曜翻译《杂宝藏经》的意图及其所反映的北魏社会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曜 杂宝藏经 忠孝 布施
下载PDF
《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故事——佛经故事研究之二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守华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54,共14页
汉译佛经曾对中印文化交流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论题近年深受国内外学人关注,研究工作日趋活跃。本文评述的《杂宝藏经》,汉泽者之二昙曜为北魏高僧,以主持开凿云冈石窟而名传后世。本经于公元4世纪在西北边陲问世后,所集印... 汉译佛经曾对中印文化交流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论题近年深受国内外学人关注,研究工作日趋活跃。本文评述的《杂宝藏经》,汉泽者之二昙曜为北魏高僧,以主持开凿云冈石窟而名传后世。本经于公元4世纪在西北边陲问世后,所集印度故事纷纷流向民间,蜕化为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如老人智解国难、公主自主择偶、呆女婿学话、乌鸦智胜强敌等,由此构成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宝藏经 佛经故事 弃老国 《辘角庄》
原文传递
《杂宝藏经》的伦理思想研究:亲情与慈悲的融合
7
作者 叶青春 《法音》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共5页
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长期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持久、深刻地渥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杂宝藏经》凡十卷(也有八卷本、十三卷本)。由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与昙曜共同译出,收于《大正藏》第四册... 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长期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持久、深刻地渥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杂宝藏经》凡十卷(也有八卷本、十三卷本)。由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与昙曜共同译出,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杂宝藏经》是早期佛教经典,主要为阿含藏教思想,以因缘譬喻来阐示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宝藏经 中国本土文化 慈悲 亲情 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经典 《大正藏》
原文传递
北朝佛典文献字词使用探析
8
作者 王显勇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2-46,共5页
北朝佛教典籍所使用的汉语文字词语时代特色明显,其字词使用情况对于研究汉语史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贤愚经》和《杂宝藏经》作为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汉译佛典文献,其中的字词能够较好反映汉语字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词新义及汉字... 北朝佛教典籍所使用的汉语文字词语时代特色明显,其字词使用情况对于研究汉语史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贤愚经》和《杂宝藏经》作为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汉译佛典文献,其中的字词能够较好反映汉语字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词新义及汉字因字形接近导致的混用情况。因此,选取例词例字从词语释义和文字形体两方面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贤愚经》 杂宝藏经 字词
下载PDF
论《智救王国》和《梁祝双状元》在女权运动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金荣华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2期29-32,共4页
佛经里有《老人智救王国》和《妇女智救王国》两种故事,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基本相同。《老人智救王国》在中国各民族广见流传,但《妇女智救王国》则到清季才假借梁祝传说出现,谓梁祝复活结为夫妇后,梁考取状元,祝则因智救王国而获赐为状元... 佛经里有《老人智救王国》和《妇女智救王国》两种故事,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基本相同。《老人智救王国》在中国各民族广见流传,但《妇女智救王国》则到清季才假借梁祝传说出现,谓梁祝复活结为夫妇后,梁考取状元,祝则因智救王国而获赐为状元,突显祝之才智可为状元而受限于制度之不公,也显示民间对女性政治权利的提出是原早于20世纪之知识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祝传说 智救王国 杂宝藏经 贤愚经 女权运动史
下载PDF
《今昔物语集》第五卷第三十二话的原典接受浅析
10
作者 程跃 马艳波 《科技信息》 2009年第19期170-170,195,共2页
说话文学是日本平安时代与历史物语同时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说话文学多由隐者和僧人编撰,其原典多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在众多的说话文学作品中,《今昔物语集》不失为一部巅峰之作。本文将以《今昔物语集》第五卷三十二话从原典《杂... 说话文学是日本平安时代与历史物语同时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说话文学多由隐者和僧人编撰,其原典多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在众多的说话文学作品中,《今昔物语集》不失为一部巅峰之作。本文将以《今昔物语集》第五卷三十二话从原典《杂宝藏经》的接受为中心,以接受的内容为线索初步分析其选择吸收的依据以及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昔物语集》 杂宝藏经 接受 内容结构特征 思想意识
下载PDF
从早期佛经材料看古代汉语中的两种疑问词“为” 被引量:4
11
作者 俞理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75-81,共7页
疑问词“为”的词性、意义和来源,有一段时间引起过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本文以汉魏六朝佛经材料为主要依据,联系先秦以来的其他典籍中有关用例,力求对疑问词“为”进行彻底的探究,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疑问词“为”来源于固定词组... 疑问词“为”的词性、意义和来源,有一段时间引起过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本文以汉魏六朝佛经材料为主要依据,联系先秦以来的其他典籍中有关用例,力求对疑问词“为”进行彻底的探究,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疑问词“为”来源于固定词组“何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产生于先秦,是语助;一类产生于汉代,是疑问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词 疑问代词 佛经 固定词组 古代汉语 汉魏六朝 语助 词性 典籍 杂宝藏经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第12窟窟顶壁画释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铭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70,共8页
麦积山石窟第12窟开凿于隋代,窟顶壁画为明代重绘,主要内容为鬼子母因缘和释迦牟尼涅槃,其中的揭钵图是对中土自宋元开始流行的这一图像的继承和发展,是麦积山唯一的鬼子母因缘壁画。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第12窟 涅槃 鬼子母 揭钵图 杂宝藏经
下载PDF
库车发现的银颇罗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松柏 郭慧林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5-58,共4页
1997年5月,掘井工们在库车龟兹故城内西南,现库车第三小学与供电所之间的地方打渗水井,在距地表28至3米的深处掘得一敞口、圆形、圜底的黑色容器,容器内盛满方孔铜钱。有细心者偶将此物刮磨,竟呈白色,拿与笔者鉴定。此... 1997年5月,掘井工们在库车龟兹故城内西南,现库车第三小学与供电所之间的地方打渗水井,在距地表28至3米的深处掘得一敞口、圆形、圜底的黑色容器,容器内盛满方孔铜钱。有细心者偶将此物刮磨,竟呈白色,拿与笔者鉴定。此容器为小形器具,敞口,深35厘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叵罗 龟兹 安西大都护 南北朝 容器 新唐书·西域传 杂宝藏经 五铢钱 《经律异相》 《大唐西域记》
下载PDF
读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世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8,共5页
读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大约建于北魏中期,相当于公元465—500年左右①。主室北壁画《难陀出家图》,在敦煌壁画中属于孤品,十分珍贵。史苇湘先生云:“画面中心是释迦坐大篱堆(草庵)中... 读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大约建于北魏中期,相当于公元465—500年左右①。主室北壁画《难陀出家图》,在敦煌壁画中属于孤品,十分珍贵。史苇湘先生云:“画面中心是释迦坐大篱堆(草庵)中,两侧画飞天礼佛、诸菩萨侍立、诸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正藏》 敦煌莫高窟 《增一阿含经》 《洛阳伽蓝记校注》 杂宝藏经 故事画 史苇湘 世说新语 敦煌壁画 佛教艺术
下载PDF
隋以前佛经释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维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23,共13页
以前研究先秦、前汉的书面语言(包括语词在内)较为充分。近几十年,研究现代汉语有长足进展,近代汉语语词研究,也渐呈兴盛趋势。东汉后期直到六朝的语词研究,应当说已作了一些研究,但相比较而言,似乎还较薄弱。因此我们想参加到这个领域... 以前研究先秦、前汉的书面语言(包括语词在内)较为充分。近几十年,研究现代汉语有长足进展,近代汉语语词研究,也渐呈兴盛趋势。东汉后期直到六朝的语词研究,应当说已作了一些研究,但相比较而言,似乎还较薄弱。因此我们想参加到这个领域里来做一份工作。通常的作法,是认定一个词的意义,取笔记、小说、史书、佛经、医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释词 《六度集经》 太子 杂宝藏经 《大方便佛报恩经》 利比 譬喻经 比丘 生经
下载PDF
昙曜身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昆雨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6-39,50,共5页
因历史文献阙载,昙曜身世成谜。由目前存世的仅有文献材料入手,探讨昙曜抵凉州时间大约在沮渠牧犍时期(433-439年);其籍贯应为罽宾;其卒年不晚于文明太后,约当487-489年间。
关键词 昙曜 罽宾 师贤 杂宝藏经
下载PDF
“共命鸟”的启示
17
作者 秋爽法师 《现代苏州》 2012年第18期108-108,共1页
“共命鸟”这一名词源自《杂宝藏经》的一则佛典故事,亦意译为命命鸟、生生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就是“一身两命,识别报同”,一个身体、两个生命,神识各别,可是却同用一个身体——两个生命在一个身体里面,互同腹食... “共命鸟”这一名词源自《杂宝藏经》的一则佛典故事,亦意译为命命鸟、生生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就是“一身两命,识别报同”,一个身体、两个生命,神识各别,可是却同用一个身体——两个生命在一个身体里面,互同腹食。“共命之鸟”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两个生命是一体的,所谓“生命共同体”,“共命之鸟”是最恰当的实体。依《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九所述,谓共命鸟系一身二头之禽鸟,有一寓言故事详述如下:“往昔久远之时,雪山下有二头鸟,共同一身,一头日迦喽鸟,一名优波迦喽鸟。此二鸟,一头若睡,一头便觉。迦喽鸟偶睡,时,近有一果树,名摩头迦,优波迦喽鸟思曰:我独食此华,若入腹中,二头俱除饥渴。遂未告知迦喽鸟而食之。其后,迦喽鸟闻之,即生嗔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语我知,不唤我觉,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之而自食。后,游行经历,忽遇一毒华,迦喽鸟即食之,二头俱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佛本行集经》 杂宝藏经 《阿弥陀经》 寓言故事 身体 佛典
下载PDF
西域文学艺术的戏剧化
18
作者 黎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78,共8页
西域文学艺术的戏剧化黎蔷(新疆文联戏剧家协会)自从印度佛教东渐输入西域与中原地区后,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亦将佛教文学艺术诸形式携带而来。其文学当指印度语言文字、佛典诗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艺术则指印度佛教音乐、舞蹈... 西域文学艺术的戏剧化黎蔷(新疆文联戏剧家协会)自从印度佛教东渐输入西域与中原地区后,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亦将佛教文学艺术诸形式携带而来。其文学当指印度语言文字、佛典诗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艺术则指印度佛教音乐、舞蹈、杂技、美术与建筑等。上述古老的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 古代印度 古代西域 佛教音乐 佛教经典 《贤愚经》 譬喻经 杂宝藏经 孙昌武 音韵学
下载PDF
从佛经故事看中外文学的“同源现象”
19
作者 杨东甫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64-70,共7页
在文学领域中存在着一种“同源现象”,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家,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能够创作出取材、主题、甚至细节都彼此相同或极其相似的作品,这与袭用、移植、借鉴和受影响无关。本文认为,这种同源现象,来自于人类各民族... 在文学领域中存在着一种“同源现象”,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家,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能够创作出取材、主题、甚至细节都彼此相同或极其相似的作品,这与袭用、移植、借鉴和受影响无关。本文认为,这种同源现象,来自于人类各民族文化心理的同源性和对世界本质认识上的相对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故事 中外文学 《吕氏春秋》 《百喻经》 文学现象 文学创作 文化心理 杂宝藏经 包待制 不同民族
下载PDF
“恨恨”义辨
20
作者 王兵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6-96,共1页
“恨恨”义辨王兵《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各家选本或不加注,或注云“无限愤恨”、[1]“愤恨到极点”[2]等等。义虽可通,检以他例,多有格。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单音节动词重叠,用以表示动... “恨恨”义辨王兵《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各家选本或不加注,或注云“无限愤恨”、[1]“愤恨到极点”[2]等等。义虽可通,检以他例,多有格。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单音节动词重叠,用以表示动用的持续与反复,并不能表示动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杂宝藏经 魏晋南北朝史 动词重叠 词义引申 《全晋文》 语义差别 文惠太子 同义连用 鸠摩罗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