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与《伤寒杂病论》和《内经》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冯世纶
-
机构
中日友好医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1年第2期3-5,共3页
-
文摘
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书,因此认为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近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抱有质疑,但因证据不多至今未能改变这种观点.《马王堆汉墓帛书》(以下简称《帛书》)的出土,给了人们考证的机会,今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一、从《帛书》的成书年代看不论从字体和内容看,《帛书》的产生不晚于秦汉之际,当早于《内经》纂成时期.在《帛书》中有不少与《内经》相同的内容,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全文和体例接近《内经·经脉篇》;竹简《十问》中有“黄帝问曰”等字样.因此张仲景有可能继承于《内经》。
-
关键词
帛书
伤寒杂病说
内经
-
分类号
R2-5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伤寒杂病论》食疗“八法”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戴天木
-
机构
湖北中医学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1年第4期4-6,共3页
-
文摘
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伤寒》、《金匮》),不但是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诊治外感病与杂病的专著,而且也是我国发源食疗较早的典范.是书所论食疗学内容颇为丰富,仅治方之中,主治各种病证的食疗方(含杂合一、二味以上食物和以食物为辅料的方剂)则居半数以上,饮食药物达40余种,详其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具,对于指导中医临床食疗具有重要价值。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饮食疗法
-
分类号
R222.1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杂病论》溯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冯世纶
-
机构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2年第4期1-3,共3页
-
文摘
“大凡一门科学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要产生多种认识的方法,以至发展成不同的流派……医学亦毫不例外。”这是任应秋教授生前的明论。《伤寒杂病论》属于哪一流派?因历史上种种原因,一些文献一直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书,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的,中医只有岐黄一派。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来源
-
分类号
R222.2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从标本中气说探《伤寒论》六经病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童增华
-
机构
青海医学院中医系
-
出处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18-19,共2页
-
文摘
古往今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无不重视对气化学说的探讨。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他们运用《内经》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创立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弘扬发展《伤寒论》作出了贡献。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等,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因六经辨证与气化及标本中气学说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所以对六经实质的研究结合标本中气说,更有重要意义。兹以标本中气学说为中心分述六经病如下:
-
关键词
标本中气说
伤寒杂病说
六经病
-
分类号
R2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浅探《伤寒杂病论》食疗与药疗的结合问题
- 5
-
-
作者
王占彬
-
机构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1年第3期4-5,共2页
-
文摘
张仲景治病不仅重视药疗,而且重视食疗,在其不朽论著《伤寒杂病论》中,食疗与药疗相结合的情况相当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点肤浅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一、继承前人经验重在发挥食疗即饮食疗法,据传在我国夏朝就已问世.远古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的食物还可当药用,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以这类食物治病的饮食疗法.很显然,这种疗法从一开始就寓有食疗与药疗相结合的内涵.商代伊尹精于烹调,又通晓药性,其《汤液论》采取烹调方法治病,可谓食疗与药疗相结合的雏形.由此看来。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饮食疗法
药物疗法
-
分类号
R222.1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试论《伤寒杂病论》呕吐证治八法
- 6
-
-
作者
王付
杜作栋
-
机构
青海医学院中医系
河南省济源市卫生局
-
出处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0-21,共2页
-
文摘
呕吐一症,临证宜辨其部位、审其证机而立其治法,《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论》)对此论述颇详。其论潜蕴呕吐之证虽不离乎胃,但其机亦不尽在胃。以下将《论》中有关呕吐证治的论述归纳为八法,以冀医者临床辨证运用之。 1.汗之以和胃气 呕吐由太阳之邪内逼使胃气失和降所致者,其治必以汗法。因太阳统营卫,胃既为卫之本,又为营之源。营卫虽由太阳所统,但与胃之关系尤切。倘若邪犯太阳,营必为其害,营卫受邪势必影响胃气和降,呈现胃气不降之上逆证。如《论·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麻黄汤主之。”汗之若表邪罢,则营卫和而呕自止矣。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呕吐
-
分类号
R256.310.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伤寒杂病论》中“和”字探析
被引量:2
- 7
-
-
作者
刘玉三
赵国祥
-
机构
张仲景国医大学
-
出处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1-12,共2页
-
文摘
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和'字的条文共有34条,41字(《伤寒论》23条,29字,《金匮要略》11条,12字),涉及处方8首(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桂枝汤、生姜泻心汤、十枣汤、大陷胸丸、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然历代医家对'和'字均没有具体全面的解释,致使初学者常感到字义模糊费解。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学习,试就其中有关'和'字的含义做以初步探析,以就正于同道。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和
语义区别
-
分类号
R222.1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杂病相关论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杨麦青
-
机构
辽宁外贸集团公司
-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3-5,共3页
-
文摘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
-
关键词
伤寒
杂病
伤寒杂病说
-
分类号
R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研究概述
被引量:2
- 9
-
-
作者
魏雪舫
陈忠琳
-
机构
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0-113,共4页
-
文摘
仲景之书,历来以宋本为主,然传世尚有抄本、古本、别本,因真伪莫辨而问津者甚少。考证版本真伪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抄本等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米伯让先生说过:'首先应该以说理真实,应用有效为辨别之关键。即或非仲景手稿,亦无关宏旨。'对仲景之学,也有人提出:'不专限在版本考证和条文疑阙方面下功夫,而贵在从实践上去研究验证。'这些看法无疑是正确的。本着以上精神,现就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发现以及近10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考证
-
分类号
R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初探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魏雪舫
陈忠琳
-
机构
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2年第1期5-8,共4页
-
文摘
在讨论桂本《温病篇》之前,先从《伤寒论》为何不谈温病说起。温病学说,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之前就有了关于温病的记载,如马王堆出土医书中载有《导引图·引温病》,即有用医疗功法治疗温病之类时行热病的方法。在约与同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病候》62号简上写有“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温”的字句。此后在《内经》、《难经》等医书中更集中论述了一些有关温病以及疫疠病的篇章。按理仲景在论述外感热病的同时。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温病篇
-
分类号
R222.2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杂病论》不得眠证研讨
- 11
-
-
作者
王恒照
张秀琴
-
机构
兰州军区军医学校中医教研室
锦州市解放军二○五医院
-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10,共3页
-
文摘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不得眠证从二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归纳出除邪未尽,化热扰神;攻伐太过,损伤阴阳;法与证反,劫伤阴血;病至少阴,心肾失调;虚劳内伤,阴津不足五端病因。二是总结出清泄郁热、以水和胃、破阴回阳、壮水制火、利水滋阴、补虚生津六种治法。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不得眠证
病因
治则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试论《伤寒论》与内伤杂病
- 12
-
-
作者
唐克强
文世芳
-
出处
《四川中医》
1991年第4期4-5,共2页
-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内伤杂病
-
分类号
R255.1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试论《伤寒杂病论》中的时间治疗学措施
- 13
-
-
作者
郭聂涛
-
出处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8-11,共4页
-
文摘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治疗措施,从给药、煎药、服药、护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整理总结。认为该书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时间医学思想,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时间治疗学经验,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具体的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中医时间医学
治疗学
-
分类号
R222.15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杂病论》修辞学特点之一——比喻
- 14
-
-
作者
廖子君
-
机构
湖北中医学院
-
出处
《医古文知识》
1991年第3期42-43,共2页
-
文摘
比喻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时,以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恰当地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法,使其症状、脉象、病证等更形象具体,显见易明。此就症状脉象比喻、病名病证比喻、方剂名称比喻三种类型归纳如下,且略加附说。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修辞学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略论证候与中医病名问题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符友丰
危北海
-
机构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
出处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5-18,共4页
-
文摘
本文以《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及《内经》为文献依据,通过训诂和考证,对证、症、候、疾、病等进行释义,探讨了古人对疾病命名的一般规律,指出了古病名中的存在问题与形成原因。
-
关键词
证候
中医病名
伤寒杂病说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古今气化说伤寒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冯明清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共3页
-
文摘
气化学说是《伤寒论》研究中的一种学说,其内容以分配规律和从化规律为主,太过与不及为发病原则。气化以脏腑经络为基础,阴阳消长为动力,体现了大自然圆运动与人体圆运动的协调统一关系。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在《伤寒论》的六经生理、病理、证治规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今天重温气化学说,会对《伤寒论》研究有所启迪。
-
关键词
运气
伤寒杂病说
中医药学文献
-
分类号
R2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近年《伤寒论》体质学说研究述评
被引量:7
- 17
-
-
作者
李金田
李娟
-
机构
甘肃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
青海省中医医院
-
出处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15-17,共3页
-
文摘
1.近年来研究状况分析 1.1关于《伤寒论》体质实质与特性的研究。 《伤寒论》中有关人之体质内容和精神,主要体现于其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当中。卫外力与自和力是《伤寒论》中体质强弱的实质,张仲景常用“卫气”与“自和”分别描述它们。卫外力能使机体防御外邪,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与天地相应;自和力使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协调,从而保持稳定的内环境。 论体质之特性,可归纳为如下几种:1.病理性。《伤寒论》是一部讨论外感疾病的临床专著,这就决定了该书主要是讨论已病状态而非未病状态,因而《伤寒论》判别体质是以病理现象——症状为依据的。换言之,仲景判断体质的阴阳属性,是依据受邪后机体的反应及疾病的传变情况而定。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体质学说
研究
-
分类号
R222.21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试论《伤寒论》三阳病腑证
被引量:1
- 18
-
-
作者
颜乾麟
-
机构
南京铁道医学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2年第5期6-8,共3页
-
文摘
将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既能把内容复杂的三阳病用经、腑两证归纳成纲,便于探讨其本质,又能更精确地指导辨证用药。为此,笔者作一肤浅讨论,供同道参考。 一、由来 查《伤寒论》三阳病篇,虽然多次提及“经”字,如“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三阳病
腑证
-
分类号
R222.2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金匮要略》肺病证治诠释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朱广仁
王效菊
-
机构
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市王顶堤医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1991年第4期1-3,共3页
-
文摘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感内伤皆易致病,故而《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颇不乏肺脏疾病证治的论述.但有关此方面的专文尚属少见,笔者不揣谫陋,试将其约为七法予以阐述.一、宣肺法 即宣通肺气之法,为肺气失宣所设.肺主宣发和肃降,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无宣则气、津无以外达、升发.若外邪袭之,可致肺气失宣、水液代谢无权,当施宣肺达邪治法.然因邪之性质有异。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金匮要略方论
肺病
-
分类号
R222.1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续)
被引量:2
- 20
-
-
作者
刘渡舟
-
机构
北京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医药研究》
1991年第2期22-23,共2页
-
文摘
继苓桂术甘汤后,仲景揭示了发汗以后的虚实寒热的辨证方法。读者必须将第68条、第69条、第70条对比互参,才能体会辨证之义无穷,如果孤立地去看则索然乏味。"比"《诗经》认为"六义之一",俗云:"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说
太阳病脉证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