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数据伦理与权利语境--美国数据保护论争的启示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1-156,共6页
大数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它是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将成为新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大数据以海量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其他设备自动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共享、分析和预测,与人口普查等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 大数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它是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将成为新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大数据以海量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其他设备自动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共享、分析和预测,与人口普查等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目的、手段上有着本质区别。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驱动型经济社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意识都发生了结构性改变。数据保护问题论争将围绕大数据伦理和权利类型展开,应以大数据伦理引领规则的制定,以权利语境甄别权利的属性,进而做出制度安排。大数据保护亟待立法跟进,同时也呼吁广泛的社会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伦理价值观 权利语境 数据保护
下载PDF
当代中国权利发展语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钱宇丹 尹奎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30,共5页
当代中国权利发展面临着双重文化语境,即传统社会中自然主义的亲伦文化语境和个性自由、平等法治的现实文化语境。这种双重文化语境缔造了中国权利发展话语表达的特殊方式和特殊逻辑,构成了当代中国权利发展的独特语境。构建当代中国权... 当代中国权利发展面临着双重文化语境,即传统社会中自然主义的亲伦文化语境和个性自由、平等法治的现实文化语境。这种双重文化语境缔造了中国权利发展话语表达的特殊方式和特殊逻辑,构成了当代中国权利发展的独特语境。构建当代中国权利发展语境的路径是,建立稳定明确的权利发展规范体系语境,建立理性、有序、和谐的权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语境,增强深化权利发展的法治参与的现实程序语境和推进完善权利发展的救济制度保障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发展语境 亲伦文化 内在逻辑 路径构建
下载PDF
论物权之对物对人之争 被引量:3
3
作者 冉昊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29,共6页
产生物权之对物和对人之争论的关键是历史演变中权利话语普遍语境的出现,导致了物权含义的多面性。所以对其的解决就不可能完全依靠逻辑思辨的方法论,而必须同时采用历史的分类方法,当人们从物的角度理解物权时,它就是对物的关系;而当... 产生物权之对物和对人之争论的关键是历史演变中权利话语普遍语境的出现,导致了物权含义的多面性。所以对其的解决就不可能完全依靠逻辑思辨的方法论,而必须同时采用历史的分类方法,当人们从物的角度理解物权时,它就是对物的关系;而当人们从权的角度理解物权时,它就是对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 对物 对人 权利话语语境
下载PDF
博弈论下“被遗忘权”递进式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雪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84-87,共4页
被遗忘权试图回应数字化记忆所带来的遗忘难题,本质是数据与关联主体脱钩,并非是删除数据。删除权是实现被遗忘权的手段,隐私权与被遗忘权具有交叉关系。引进被遗忘权会面临制度、技术以及人文层面的三大困境。被遗忘权的本土化需切实... 被遗忘权试图回应数字化记忆所带来的遗忘难题,本质是数据与关联主体脱钩,并非是删除数据。删除权是实现被遗忘权的手段,隐私权与被遗忘权具有交叉关系。引进被遗忘权会面临制度、技术以及人文层面的三大困境。被遗忘权的本土化需切实落实平台责任,运用比例原则对国家、平台和个人权益进行博弈与调和。应尽快通过修法或立法,构建既应对大数据挑战又符合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个人数据保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遗忘权 权利语境 权益冲突 比例原则 协同治理
下载PDF
The concept of Biirger in Kant's philosophy of law
5
作者 Han Shuif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9-32,共14页
The concept of Burger (citizen) lies at the heart of Kant's philosophy of law, where it appears in three contexts. Correspondingly, we can distinguish three different senses of the concept: generic, specific and u... The concept of Burger (citizen) lies at the heart of Kant's philosophy of law, where it appears in three contexts. Correspondingly, we can distinguish three different senses of the concept: generic, specific and universal. Re-interpretation of these three senses of the concept enables us to clarify ambiguities and show how this concept has evolved theoretically and how it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universality, construction and coerc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On the basis of Max Weber's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city dweller and citizen, we show the socio-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Kantian concept of Biirger.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echanism for this term's evolution from the sense of "city dweller" to the sense of "citizen" is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rights. "Citizen" represents a mode of existen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cht (law or right) that man himself has constru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ian philosophy of law Recht city dweller CITIZEN CONTEX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