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李刚门”事件新浪微博报道与评论的框架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海峰 高奕奕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0-26,共7页
采用责任归因、冲突、人情趣味、后果、道德价值、权力压迫、利益等七种经典的类型框架,对新浪微博有关"李刚门"事件的主要报道与评论内容进行框架分析,研究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框架的分布与消长,在分析主推报道框架与评论框... 采用责任归因、冲突、人情趣味、后果、道德价值、权力压迫、利益等七种经典的类型框架,对新浪微博有关"李刚门"事件的主要报道与评论内容进行框架分析,研究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框架的分布与消长,在分析主推报道框架与评论框架关联性的同时考察前者基调对后者立场的影响。研究表明:"李刚门"事件中新浪微博主推报道的框架分布比较均匀,而评论框架则集中于权力压迫框架。前者基调与后者立场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框架漂移,表明微博并未引导舆论而只是呈现了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李刚门 框架分析 报道框架 评论框架
下载PDF
污名化:“网络暴力”的风险效应及其现实隐喻——以“李刚门”事件为分析个案 被引量:20
2
作者 姜方炳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7,共8页
污名化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权力结构中,污名化的对象指向是存有差异的。但就现有的相关研究而言,大都只将考察的目光聚焦于社会边缘化群体,并囿于"强→弱"... 污名化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权力结构中,污名化的对象指向是存有差异的。但就现有的相关研究而言,大都只将考察的目光聚焦于社会边缘化群体,并囿于"强→弱"二元权力结构中的单向思维,而忽略了网络时代正演绎着的另一番近乎逆反的污名图景。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个案,通过对整个事件演变过程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认为"李刚"的污名化是"网络暴力"的一种风险效应,它是经由群体认同的分化、网民情感的动员以及网络话语的垄断等一系列网民交互过程演化而成的社会后果。同时,这种污名化的行为主体具有明显的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等特征,实质是断裂社会民粹化的一种潜在病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加以审慎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李刚门”事件 污名化 风险
下载PDF
“李刚门”与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 被引量:7
3
作者 薛朝文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87,共2页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在互联网上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由于网络媒体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舆论和传统的社会舆论不一样,其形成模式和存在形态都出现新的内容,从这种层面上说,舆论的...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在互联网上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由于网络媒体平台的特殊性,网络舆论和传统的社会舆论不一样,其形成模式和存在形态都出现新的内容,从这种层面上说,舆论的形成在网络中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不可控。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2010年10月的"李刚门"事件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及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把握网络舆论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刚门 网络舆论 形成模式
下载PDF
传统媒体在信任危机事件中应该如何担当——以“李刚门”事件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艳辉 《今传媒》 2010年第12期163-164,共2页
"李刚门"事件由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演变成一个危机事件,体现了网络日渐扩大的影响力。继爆出一系列由网友搜索到的"内幕"之后,网络围攻、网络暴力甚至"媒介审判"也就如期而至。面对如此现实,传统媒体应该... "李刚门"事件由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演变成一个危机事件,体现了网络日渐扩大的影响力。继爆出一系列由网友搜索到的"内幕"之后,网络围攻、网络暴力甚至"媒介审判"也就如期而至。面对如此现实,传统媒体应该彰显媒体的职业精神,客观、平衡、准确地进行报道,还原事实真相,同时通过言论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理性的、建设性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刚门 信任危机 真相 言论立本
下载PDF
网络集群行为生发演变分析——以“李刚门”事件为个案
5
作者 姚江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58-61,共4页
网络集群行为的生发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天崖论坛关于"李刚门"事件的网民讨论主帖为研究资料,量化分析相关热门主帖的呈现情况及其核心范畴内涵,从社会宏观、群体中观和个体微观等三个维度切入,探寻"社会... 网络集群行为的生发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天崖论坛关于"李刚门"事件的网民讨论主帖为研究资料,量化分析相关热门主帖的呈现情况及其核心范畴内涵,从社会宏观、群体中观和个体微观等三个维度切入,探寻"社会结构压力、政府行为失范、媒体传播推动"的累积效应,"普遍情感、极化作用、行动动员"的粘合作用,以及"公民意识、从众心理、宣泄欲望"的感染影响,进而深入把握网络集群行为生发演变的驱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集群行为 生发演变 李刚门
下载PDF
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以“李刚门”事件为个案研究
6
作者 张倩倩 《新闻世界》 2011年第1期74-75,共2页
网络传播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舆论,作为对社会事件的一种反应机制,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网络舆论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何弊端?网络能否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职责?本文从协同学视角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探讨,指出网络舆论存... 网络传播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舆论,作为对社会事件的一种反应机制,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网络舆论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何弊端?网络能否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职责?本文从协同学视角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探讨,指出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领域的前景进行透视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刚门”事件 舆论场 协同学 公共领域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论网络群体的非理性表达——以“李刚门”事件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翁方珠 《今传媒》 2011年第5期92-94,共3页
近年来网络群体在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中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等非理性特征,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混乱。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群体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然后寻找这种产生非理性表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群体非... 近年来网络群体在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中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等非理性特征,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混乱。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群体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然后寻找这种产生非理性表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群体非理性表达的引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 非理性表达 李刚门”事件
下载PDF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实例分析——以“李刚门”为例
8
作者 任晓彤 刘堂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1-23,共3页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李刚门"事件为例分析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网络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政府 李刚门
下载PDF
浅析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影响——以李刚门事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倩 《华中人文论丛》 2011年第1期218-221,共4页
网络以其开放性、门槛低等特点成为众多受众的话语空间,网络舆论的强大势力也正影响着社会公共事物。本文将以李刚门事件为例来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影响,并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和"沉默的螺旋"
关键词 李刚门 网络舆论 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原文传递
“李刚门”波微澜静:意料中无言的结局?
10
《学习博览》 2011年第1期5-5,共1页
雅虎网站在“李刚门”事件初发之时曾作调查:您预测李刚门事件围观后的结局如何?近5000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48%选择了“整个事件不了了之”。
关键词 李刚门 舆论平息
原文传递
以伊瑟尔文本接受理论浅析“我爸是李刚”
11
作者 罗珍 《新闻传播》 2012年第10期136-137,共2页
2010年的"李刚门"事件广受人民关注,一句"我爸是李刚"更成为了人们嘲讽"官二代"、"富二代"的代名词。而当我们再一次审视"我爸是李刚"这一句的语境时,出现了很多疑点,甚至怀疑传统... 2010年的"李刚门"事件广受人民关注,一句"我爸是李刚"更成为了人们嘲讽"官二代"、"富二代"的代名词。而当我们再一次审视"我爸是李刚"这一句的语境时,出现了很多疑点,甚至怀疑传统媒体在整个事件报道中给李启铭扣了个"丑陋的官二代"形象的帽子,李刚、李启铭父子似乎遭受了一场无辜的舆论暴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文根据伊瑟尔的文本接受理论,试图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刚门 接受理论 舆论 信息空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