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元辩证视角下晚清旅华游记中的城市空间探析——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据
1
作者 荆蕙兰 孙睿 《城市学刊》 2024年第4期19-24,共6页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华活动范围广泛,其游记《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从多个方面记述了晚清城市空间的状况。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空间性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个维度审视李希霍芬中国游记中的城市空间。主...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华活动范围广泛,其游记《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从多个方面记述了晚清城市空间的状况。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空间性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个维度审视李希霍芬中国游记中的城市空间。主要探析城市格局、景观风貌与物质环境(诸如标志性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城市本身的象征属性(诸如空间隔离、伦理道德和规则规范),以及城市居民畸形的日常生活和对西方殖民者的反抗等三个方面。李希霍芬以西方殖民者的傲世态度看待中国,对城市空间的描述较为负面;分析李希霍芬游记中的晚清城市空间,对于研究晚清城市和中国形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三元辩证法 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城市空间 游记
下载PDF
李希霍芬在广东的考察
2
作者 徐灏辉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7-20,共4页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0年考察了今广东广州、佛山、清远、韶关等地。他通过地理学家的视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述了清末广东北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开风气之先的社会风貌。《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所展示的农业、交通与商业...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0年考察了今广东广州、佛山、清远、韶关等地。他通过地理学家的视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述了清末广东北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开风气之先的社会风貌。《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所展示的农业、交通与商业、城镇与聚落、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对充分认识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广东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广东 地理考察 社会风貌
下载PDF
李希霍芬地貌学思想在德国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2-437,共6页
文章介绍李希霍芬(1833~1905,F.vonRichthofen)对地貌学建立的重要贡献及这门学科自此以后在德国的理论进展;论证了在过去的100年中,在不同时期都有德国杰出的科学工作者叙述对李希霍芬著作的认同和赞赏。总体上来讲,很多人都同意称李... 文章介绍李希霍芬(1833~1905,F.vonRichthofen)对地貌学建立的重要贡献及这门学科自此以后在德国的理论进展;论证了在过去的100年中,在不同时期都有德国杰出的科学工作者叙述对李希霍芬著作的认同和赞赏。总体上来讲,很多人都同意称李希霍芬为关于地形和景观科学的“地貌学之父”。在A.洪堡(A.Humboldt)和C.李特尔(C.Ritter)早期概念的基础上,李希霍芬使地理学变成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空间的自然科学。尽管在李希霍芬之后所发展起来的气候地貌学和地生态学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但直到今天李希霍芬所开展的与地质学有紧密联系的地貌学的分支仍具有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地貌学 地质学 德国 中国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与黄土的风成学说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第四纪古气候重建在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陆相黄土地层,特别是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以及对深海沉积氧同位素的研究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基础上,建立起260万年... 第四纪古气候重建在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陆相黄土地层,特别是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以及对深海沉积氧同位素的研究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基础上,建立起260万年来地球轨道尺度的古气候变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些进展都是在黄土风成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地层学、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进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解决了黄土的风成成因,才可能将堆积于各地的黄土,通过搬运粉尘的风力系统与区域、甚至全球的古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文章回忆了黄土的早期研究历史,回顾了黄土风成成因的奠基人李希霍芬教授在黄土成因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后黄土成因的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黄土成因 风成学说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与中国煤田地质勘探略论 被引量:5
5
作者 薛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9-95,共7页
李希霍芬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曾对近代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1868—1872年,他曾7次到中国调查煤炭储量、开采、运输、销售、市场、从业人员等情况,并运用先进的勘探方法和技术,对中国煤田进行了全面系统... 李希霍芬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曾对近代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1868—1872年,他曾7次到中国调查煤炭储量、开采、运输、销售、市场、从业人员等情况,并运用先进的勘探方法和技术,对中国煤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探调查。对一些煤田,划分了煤系地层,测量了地质剖面,采集了相关化石,并对之进行了初步钻探。他提出中国是世界第一煤炭大国的观点和他对山西省煤炭储量的预测曾震动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中国近代 煤田地质 勘测
下载PDF
李希辨治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林雄 李希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9期18-19,23,共3页
间质性肺病属于难治性肺系疾病,李希主任医师认为其多属祖国传统医学中“咳嗽”、“喘证”、“肺痹”、“肺痿”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以肺虚兼责脾肾为本,而以痰、瘀、热三者互结为标,治疗上根据标本缓急对扶正及祛邪各有偏重。
关键词 间质性肺病 中医药 李希 临床经验
下载PDF
李希霍芬的蜀道考察述略
7
作者 梁中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8-32,共5页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蜀道考察,是他在中国七次大型考察中最愉快、收获最大的一次科考。此次科考路线大体上分西安至宝鸡、宝鸡至汉中、汉中至成都三段,完成了对"连接中国北部和四川省的唯一一条路"的系统考察,不仅考察了...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蜀道考察,是他在中国七次大型考察中最愉快、收获最大的一次科考。此次科考路线大体上分西安至宝鸡、宝鸡至汉中、汉中至成都三段,完成了对"连接中国北部和四川省的唯一一条路"的系统考察,不仅考察了秦岭、巴山的地质、地貌和自然地理环境,而且详细观察了蜀道路况、栈道特点和交通状况、风俗民情,收获了丰富的地理、人文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秦蜀古道 考察研究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丝绸之路”概念路线源考
8
作者 吕捷 李红艳 《丝绸之路》 2021年第1期84-90,共7页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在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中国》一书中。在该著作中,李希霍芬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近两个半世纪开拓的,经西域将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域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通道命名为Sei...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在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中国》一书中。在该著作中,李希霍芬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近两个半世纪开拓的,经西域将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域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通道命名为Seidenstrasse(德文),英文名为Silk Road,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此后,"丝绸之路"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Catalog和ArcMap等工具,将李希霍芬《中国》一书中的原始丝绸之路路线进行配准、矢量化以及数字化,从而准确的提炼出原始地图中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本文历史上首次对李希霍芬1877年"丝绸之路"概念路线进行数字化复原,并对沿线中国的县域丝路历史进行梳理,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路线 李希霍芬 Silk Road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中国内陆至边疆商道考察与“丝绸之路”的命名——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据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0-240,共11页
“丝绸之路”是李希霍芬最早命名的东西方交通线路,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从《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可知,李希霍芬通过对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四大内陆至边疆,联结国际的交通线路,即如今被视为广义“丝绸之路”的系列考察... “丝绸之路”是李希霍芬最早命名的东西方交通线路,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从《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可知,李希霍芬通过对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四大内陆至边疆,联结国际的交通线路,即如今被视为广义“丝绸之路”的系列考察,探究了从陆路通往俄国、欧洲、中亚、印度、缅甸等国际商道的状况。他从历史和现实中认识到从西安经新疆到中亚这条国际交通线路的特殊价值,这为其后来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奠定了地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 内陆边疆 商道考察
下载PDF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与中国的地质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根元 Cert Michel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79-185,2,共7页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曾于1860年、1868~1872年两度到中国作过地质与地理的调查。李氏精心设计了7条调查路线,实地收集了大量资料。在他的巨著《中国》一书中,充分反映出他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多个领域...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曾于1860年、1868~1872年两度到中国作过地质与地理的调查。李氏精心设计了7条调查路线,实地收集了大量资料。在他的巨著《中国》一书中,充分反映出他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多个领域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中外学者对此曾作过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翁文灏认为“中国的地质学是建筑在由李希霍芬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地质调查 地理调查 中国 李希零芬
下载PDF
關於李希霍芬“絲綢之路”命名的辨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劉進寶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3,396,397,共13页
目前學界普遍使用的“絲绸之路”概念是所谓引自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第一卷第454页:“徙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與河中以及中國與印度,以絲绸之路贸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實際上,李希霍芬的書中不僅没有這樣... 目前學界普遍使用的“絲绸之路”概念是所谓引自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第一卷第454页:“徙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與河中以及中國與印度,以絲绸之路贸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實際上,李希霍芬的書中不僅没有這樣的表述,而且“絲绸之路”一詞也是他偶然﹑無意之間提及的。目前學術界普遍引用的這一定羲是赫爾曼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绦绸之路命名 误傅辨析
下载PDF
晚清中国的殖民想象与知识建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解读
12
作者 李刚 谢燕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7-24,共8页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将科学考察内容和旅行途中的有趣经历相结合,为欧洲人的想象生产出一个晚清中国的形象。当我们从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话语方式出发,就不难发现,李希霍芬所表现出的话语倾向是试图按照欧洲标准对中国进行编码...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将科学考察内容和旅行途中的有趣经历相结合,为欧洲人的想象生产出一个晚清中国的形象。当我们从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话语方式出发,就不难发现,李希霍芬所表现出的话语倾向是试图按照欧洲标准对中国进行编码尝试。《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赤裸裸地表达了个人的渴望与帝国的抱负,将科学考察的知识话语范式变异成福柯所谓的知识权力,为东方殖民实践提供了西方人想象中的合法性,字里行间弥散着殖民扩张的思维。它不单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总结,更不只是一部纯粹的游记,而是一套掩盖在记游与科考地表之下殖民主义蠢蠢欲动的欲望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华游记 科学话语 殖民主义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下载PDF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大运河 ——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据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梦飞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3-17,共5页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近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1868年12月,李希霍芬从浙江宁波乘船沿运河前往江苏镇江,后又于次年3月从镇江乘船沿运河北上至淮安王家营,在其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近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1868年12月,李希霍芬从浙江宁波乘船沿运河前往江苏镇江,后又于次年3月从镇江乘船沿运河北上至淮安王家营,在其旅行日记中留下了众多有关运河交通水利设施、城镇风光和风土民情的记载和描述。这些记载和描述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晚清运河城市史和社会史提供了重要视角。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起义与运河衰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旅行日记 大运河
下载PDF
李希霍芬对景德镇考察的回溯
14
作者 赵晓莹 韩光大 +1 位作者 吴军明 郑乃章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1年第2期25-28,共4页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69年(同治八年)9月对景德镇进行了考察,搜集和掌握了包括高岭土及祁门瓷石等制瓷原料在内大量的地质矿藏资源及地理人文资料。本文回溯李希霍芬在景德镇的考察历程,并对其考察动因、结果和影响...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69年(同治八年)9月对景德镇进行了考察,搜集和掌握了包括高岭土及祁门瓷石等制瓷原料在内大量的地质矿藏资源及地理人文资料。本文回溯李希霍芬在景德镇的考察历程,并对其考察动因、结果和影响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景德镇 制瓷原料 考察 高岭
下载PDF
李希霍芬日记中的晚清四川丝绸探略
15
作者 肖佳忆 《四川蚕业》 2021年第4期57-60,共4页
1872年2月至4月间,首创“丝绸之路”地理名词的李希霍芬在今四川及重庆地区进行了旅行考察。《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的四川见闻,作为研究晚清四川社会及川丝发展史的的宝贵文献,价值不容小觑。依据地方志等相关史料,就《日记》中所... 1872年2月至4月间,首创“丝绸之路”地理名词的李希霍芬在今四川及重庆地区进行了旅行考察。《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的四川见闻,作为研究晚清四川社会及川丝发展史的的宝贵文献,价值不容小觑。依据地方志等相关史料,就《日记》中所涉及的四川丝绸业背景情况作粗略探讨,以期对四川丝绸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四川 清代 丝绸 记录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与《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双林 董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2-60,共9页
李希霍芬是近代来华考察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之一。作为其考察成果之一,《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不仅披露了许多作者对中国地质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地质研究,更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从水陆交通、商业贸易路线、矿产特... 李希霍芬是近代来华考察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之一。作为其考察成果之一,《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不仅披露了许多作者对中国地质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地质研究,更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从水陆交通、商业贸易路线、矿产特别是煤矿的分布和市场状况、农业物产以及手工业等方面展现了一幅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 地质考察
原文传递
李希霍芬山西考察的地理学价值刍议 被引量:3
17
作者 安介生 古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61,共16页
在近代中国的地理考察活动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考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其所考察的主要省份,如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而言,李希霍芬考察的价值与意义同样不能低估。本文作者结合李希霍芬对山西... 在近代中国的地理考察活动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考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其所考察的主要省份,如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而言,李希霍芬考察的价值与意义同样不能低估。本文作者结合李希霍芬对山西的考察活动,分别从地形地貌、山川形势、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区位、交通和商贸等人文地理等方面入手,全面梳理与评估其考察活动的价值与影响。受制于肉眼观察以及当时地理学发展水平,李希霍芬对于山西的考察虽有偏失之处,但总体看来,李希霍芬在山西地区的考察,不仅对于其创立其黄土学说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我们加深关于山西自然及社会地理环境变迁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山西 地理考察 黄土高原 商贸地理
原文传递
从打通关陇到中西贯通
18
作者 阎海军 《发展》 2024年第7期75-79,共5页
今天,在中国的大西北,人们可以轻松自由地选乘高铁,抑或驾驶汽车,展开一场东西畅达的奇幻之旅。这条通道上,汇集了除海洋之外的所有景观。这条通道,在1877年,被一个名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命名为“丝绸之路”... 今天,在中国的大西北,人们可以轻松自由地选乘高铁,抑或驾驶汽车,展开一场东西畅达的奇幻之旅。这条通道上,汇集了除海洋之外的所有景观。这条通道,在1877年,被一个名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时,距离这条通道的最早开拓者张骞开通西域,已经过去了近两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 中西贯通 轻松自由 大西北 开拓者
下载PDF
话语的欲望:从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谈起
19
作者 丁建新 赵奕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将中国构建为“他者”,其话语是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历史符号,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源于“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经济带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隐喻,涉及许多...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将中国构建为“他者”,其话语是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历史符号,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源于“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经济带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隐喻,涉及许多终极问题。“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忽视了东西方科学范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范式。基于此,从话语与欲望这一视野出发,能够很好地诠释东西方作为不同话语范式的相关问题。以语言相对主义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看待东西方互补却难以趋同的文化,寻求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心理同一性,构建东方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话语范式
原文传递
南京何以“龙蟠虎踞”?--1949年以前南京地质调查述略
20
作者 顾金亮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从地质历史角度,南京如今“龙蟠虎踞”的丘陵地貌是7亿年来地球演化的结果。这个认知是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的结果。南京地质调查发端于清同治年间,由德国人李希霍芬开启,民国以来一众地质学家对南京地质调查系统推进,成果纷呈,其中《南... 从地质历史角度,南京如今“龙蟠虎踞”的丘陵地貌是7亿年来地球演化的结果。这个认知是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的结果。南京地质调查发端于清同治年间,由德国人李希霍芬开启,民国以来一众地质学家对南京地质调查系统推进,成果纷呈,其中《南京市及江宁县地质报告》是1949年以前南京地质调查的阶段性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龙蟠虎踞 地质调查 李希霍芬 《南京市及江宁县地质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