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欧梵中国式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与建构
1
作者 郭小霞 路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5-44,共10页
李欧梵从中国式现代性的实际境况出发,将西方的现代性研究作为发现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在与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对中国式现代性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建构。首先,他将中国式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并置,管窥中国式文化现代性的面貌。其次,他致力... 李欧梵从中国式现代性的实际境况出发,将西方的现代性研究作为发现和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在与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对中国式现代性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建构。首先,他将中国式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并置,管窥中国式文化现代性的面貌。其次,他致力于研究中国式现代性想象的风貌,重点论述了晚清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形成过程,以及上海都市文化的想象、张爱玲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的想象。另外,他在后现代性理论语境下,对中国式现代性中的历史感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 中国式现代性 民族国家的想象 都市文化的想象 日常生活的想象
下载PDF
一部跨文化的个人史——评《我的二十世纪:李欧梵回忆录》
2
作者 胡雅雯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2023年6月,《我的二十世纪:李欧梵回忆录》由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回忆录中,知名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作家、文化评论家李欧梵教授(下文为叙述方便,通以“李欧梵”称之)遵循“成长小说”的模式,回顾了自己的生命经验... 2023年6月,《我的二十世纪:李欧梵回忆录》由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回忆录中,知名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作家、文化评论家李欧梵教授(下文为叙述方便,通以“李欧梵”称之)遵循“成长小说”的模式,回顾了自己的生命经验。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战争时期在河南的幼年及童年经历写起,而后追忆自己在中国台湾和美国的求学经历与成长过程,并特别将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六间大学任教经历和求学回忆连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林斯顿大学 芝加哥大学 李欧 童年经历 哈佛大学 求学经历 中国台湾 回忆录
下载PDF
历史想象的有我之境——现代性与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 被引量:2
3
作者 唐金海 陈正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8,共8页
在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中,浪漫、鲁迅和现代主义构成了其历史想象的主要情节,现代性则是李欧梵历史情节组织的主要句法,是他历史解释的主要策略。这便形成了他的以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之所以如此,在于李欧梵的历史想... 在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中,浪漫、鲁迅和现代主义构成了其历史想象的主要情节,现代性则是李欧梵历史情节组织的主要句法,是他历史解释的主要策略。这便形成了他的以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之所以如此,在于李欧梵的历史想象与自身所处的"现在"的潜在对话关系,是一种"有我"的历史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 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想象
下载PDF
重构与想象:上海的现代性——评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被引量:9
4
作者 朱崇科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132-136,共5页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 :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 1 930 -1 94 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关键词 李欧 上海摩登 现代性 书评
下载PDF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 被引量:4
5
作者 夏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9-192,共4页
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家视为一汉学共同体加以讨论,以呈现美国汉学眼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西学形象,无疑已成为中国大陆学界共识;然就其总体境况而言,则无论是对汉学家的个案研究,对共同体的理路探索,以及中西研究成果的学术得失... 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家视为一汉学共同体加以讨论,以呈现美国汉学眼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西学形象,无疑已成为中国大陆学界共识;然就其总体境况而言,则无论是对汉学家的个案研究,对共同体的理路探索,以及中西研究成果的学术得失比对,当颇有提升空间。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标志的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这落实在操作层面,宜划为三块:总体理路、"三家"的研究模态演化、各自限度。对美国汉学三家作整体观,切忌视之为"铁板一块",相反,它本身是处在松散的演化过程中。这就启示后学不妨分三步走:分而论之、合而论之、平而论之。只有将美国汉学三家视为一个共同体加以观照,厘清其始终坚持的基本理路与模态演化的推陈出新,才能叠加、透视出美国汉学所绘制的那幅中国学科肖像中最写实、最有价值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夏志清 李欧 王德威 汉学共同体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被引量:4
6
作者 练暑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0-136,共7页
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关注印刷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 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关注印刷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察“颓废”的美学风格,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坐标。如果说,“国民性”、乡土中国、左翼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均是我们熟悉的范畴,那么,《现代性的追求》提到的诸多问题显示了新的视域。尽管这些问题已经在现代性研究中得到程度不同的论述,但是,这些问题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仍然意义非凡。当然,如同人们时常发现的那样,洞见与盲区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新的视域可能产生新的遮蔽。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性的追求》也存在某些疑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空间。这肯定将引起一系列后续的对话——这篇书评不妨视为对话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现代文化 李欧 《现代性的追求》 文学史研究 书评
下载PDF
世纪经验、生命体验与思想机缘——李欧梵和20世纪的现代文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欧梵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共6页
时间:2018年10月7日下午3时半地点:香港九龙塘李宅访谈:张历君整理:吴君沛校订:郭诗咏2018年10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与20世纪同行: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研讨会。是次口述乃应大会之邀请而录制。李:李欧梵张:张历君张:您在《... 时间:2018年10月7日下午3时半地点:香港九龙塘李宅访谈:张历君整理:吴君沛校订:郭诗咏2018年10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与20世纪同行: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研讨会。是次口述乃应大会之邀请而录制。李:李欧梵张:张历君张:您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里面,一开始就谈到'文坛'这个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聚仁 鲁迅评传 生命体验 现代文学 艾瑞克 李欧 翻译理论
下载PDF
浪漫·颓废:都市文化的摩登漫游——李欧梵的都市现代性批判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凤亮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8-142,共5页
城市尤其是上海形象在李欧梵学术视野中的凸显,映现出他复杂的文化现代性立场。《上海摩登》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李欧梵从分析老上海物质文化入手,重绘老上海文化地图;对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等“海上”现代... 城市尤其是上海形象在李欧梵学术视野中的凸显,映现出他复杂的文化现代性立场。《上海摩登》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李欧梵从分析老上海物质文化入手,重绘老上海文化地图;对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等“海上”现代作家加以分析,着重揭示其作品的“浪漫”“颓废”信息与“阴柔”气象,由此展现现代生活变化的本质。李欧梵意在呈现浪漫主义及现代性的内在联系及其在现代中国的曲折之旅,从都市文化批判中描绘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历史性错位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李欧 都市文化 浪漫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业美术设计的复苏——基于李欧梵对“现代性”的理解 被引量:3
9
作者 曹汝平 黄建平 《设计》 201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基于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文章简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业美术设计在商业美术设计教育、商业设计展览、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等方面复苏的历史情境,认为"复苏"实质上是上海设计自身历史... 基于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文章简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业美术设计在商业美术设计教育、商业设计展览、品牌形象与广告设计等方面复苏的历史情境,认为"复苏"实质上是上海设计自身历史的延续,其复苏之力,则是西方现代设计与本土设计师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美术 现代设计 上海 李欧 复苏
下载PDF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鲁迅研究中的“台湾学术传统”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清芳 陈爱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7,共8页
随着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兴盛,诸多华人学者崛起。王培元曾在《远来和尚的“鲁迅经”》一文中指出:“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夏济安、李欧梵、林毓生、余英时、王德威等诸位先生”,“他们肯定鲁迅的前期,否定鲁迅的后期;肯定鲁... 随着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兴盛,诸多华人学者崛起。王培元曾在《远来和尚的“鲁迅经”》一文中指出:“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夏济安、李欧梵、林毓生、余英时、王德威等诸位先生”,“他们肯定鲁迅的前期,否定鲁迅的后期;肯定鲁迅的小说和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学者 鲁迅研究 李欧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传统 学术 台湾地区 夏志清
下载PDF
民族话语的二元解读——论李欧梵的文学现代性思想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凤亮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7,共6页
“传统与现代”这一二元结构显示出的,是对蕴含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话语所做的多方探察,以从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本文指出,批判新的时间观和历史意识的凸显,反思个人与群体的冲突及由此导致的主体的确立与失落,探讨“... “传统与现代”这一二元结构显示出的,是对蕴含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话语所做的多方探察,以从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本文指出,批判新的时间观和历史意识的凸显,反思个人与群体的冲突及由此导致的主体的确立与失落,探讨“民族国家”的想象及“公共空间”的开创,构成了李欧梵文学现代性思索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李欧 批评理论 现代性
下载PDF
在中国发现“现代主义”——晚年施蛰存与李欧梵的学术交谊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浴洋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46,共8页
一 1978年,负责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华人作家聂华苓及其先生、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访问中国大陆,与“劫后余生”的作家冰心、夏衍、曹禺、艾青、萧乾与丁玲等人见面。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 一 1978年,负责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华人作家聂华苓及其先生、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访问中国大陆,与“劫后余生”的作家冰心、夏衍、曹禺、艾青、萧乾与丁玲等人见面。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与1984年,聂华苓又先后两次访问大陆,并且邀请了数位中国作家赴美交流。当日后回忆这段经历时,聂华苓感慨:“那时的作家如同出土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学术交谊 现代主义 李欧 施蛰存 晚年 华人作家 聂华苓
下载PDF
“左倾鲁迅”文学角色衰变释证——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的一个解读角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铁屋中的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呐喊》中提取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矛盾",借此论证《野草》并非简单意义上游离于鲁迅个人"战斗史"边缘的情感低潮的产物,而是作家独异人格演化的必然结果。... 《铁屋中的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呐喊》中提取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矛盾",借此论证《野草》并非简单意义上游离于鲁迅个人"战斗史"边缘的情感低潮的产物,而是作家独异人格演化的必然结果。而缺憾则是,李欧梵未能破解1927年及之后鲁迅的左倾与笔涩的缘由。其原因在:李著过分偏执于《呐喊》中的"独异灵魂"和"文学愿景",忽略了鲁迅人格实际由"启蒙情结"、"现世改良"、"艺术迷恋"三者构成,故没发现早在1925年前后,鲁迅的主要心结已转化为"智庶矛盾"与"文学怀疑"了。这亦说明,鲁迅的左倾始于1925年,而非惯常认为的1927-1928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李欧 “80前”学科 “智庶矛盾” 左倾
下载PDF
关于李欧·李奥尼绘本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岚 黎璐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 2015年第7期39-42,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中班幼儿开展关于"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塑造自我"为主题的李欧·李奥尼绘本阅读活动,运用实验法与录音分析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幼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导幼儿阅读李欧·李奥尼的绘本,能够对幼儿自我意识能... 本研究通过对中班幼儿开展关于"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塑造自我"为主题的李欧·李奥尼绘本阅读活动,运用实验法与录音分析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幼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导幼儿阅读李欧·李奥尼的绘本,能够对幼儿自我意识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能引导幼儿全面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塑造自我,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李奥尼 绘本 认识自我 接纳自我 塑造自我
下载PDF
从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看当代鲁迅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战洋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4-56,共3页
八十年代王富仁、汪晖、钱理群等人超越了建国以来的经典鲁迅研究纲领。海外学者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呼应了这个更新,并揭示了一些从前较忽视的问题,包括鲁迅的“传统与‘抗传统’”,以及《野草》的形式创新。然而,无论是海内外学... 八十年代王富仁、汪晖、钱理群等人超越了建国以来的经典鲁迅研究纲领。海外学者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呼应了这个更新,并揭示了一些从前较忽视的问题,包括鲁迅的“传统与‘抗传统’”,以及《野草》的形式创新。然而,无论是海内外学者的新尝试,还是近年来对鲁迅研究的整体性挑战和质疑,都反映出当前鲁迅研究仍缺少开拓,缺少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李欧 《铁屋中的呐喊》 文学研究
下载PDF
“两代人”的知识和感情系谱——李欧梵谈《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16
作者 李欧梵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6,共7页
一、“南渡”或“北归”:知识分子的抉择,张历君(以下简称“张”):老师似乎对令尊令堂这一代人的历史角色一直很关注。您的第一本书《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2也注明献给您父母和他们那一代人。此中或含有深意?您似乎视他们为五四浪... 一、“南渡”或“北归”:知识分子的抉择,张历君(以下简称“张”):老师似乎对令尊令堂这一代人的历史角色一直很关注。您的第一本书《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2也注明献给您父母和他们那一代人。此中或含有深意?您似乎视他们为五四浪漫精神的“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作家 历史角色 李欧 浪漫精神 这一代人 接班人
下载PDF
李欧梵先生访谈录
17
作者 李欧梵 张历君 +2 位作者 韩小慧(整理) 陈建华(君校) 张历(君校)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36-43,共8页
2018年12月8-9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致敬李欧梵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李先生请香港中文大学张历君教授对他作了一次访谈,并做成视频,在会上播放。本文... 2018年12月8-9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致敬李欧梵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李先生请香港中文大学张历君教授对他作了一次访谈,并做成视频,在会上播放。本文依据访谈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 国际研究中心 古籍整理研究 复旦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中华文明 中国文学与文化 研究范式
下载PDF
浅谈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野、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凯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3-24,共2页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逐步被大陆接触了解。在这些学者中,李欧梵可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性等领域的研究无疑给了国内学界诸多启示,而其研究视野及方法更值得拿来探讨...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逐步被大陆接触了解。在这些学者中,李欧梵可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性等领域的研究无疑给了国内学界诸多启示,而其研究视野及方法更值得拿来探讨,这对于打破僵化思维和模式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学者 李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野 方法
下载PDF
“都市叙事群”与“非西方的现代性”——兼论李欧梵《上海摩登》的颓废观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
19
作者 夏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3,151,共8页
《上海摩登》曾被误解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其实却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其贡献在于:打捞起了因"颓废"问题而被"80前"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长期忽视的以施蛰存与穆时英为代表的"都市叙事群&quo... 《上海摩登》曾被误解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其实却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其贡献在于:打捞起了因"颓废"问题而被"80前"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长期忽视的以施蛰存与穆时英为代表的"都市叙事群",并通过对"都市叙事群"的研究发现了"身份—性压抑"与"批判性缺失"两种"摩登上海"独具的"非西方的现代性",从而证实了通过现代文学来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 施蛰存 穆时英 “80前”现代文学学科 现代性 颓废
下载PDF
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李欧梵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视野
20
作者 李凤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71,共7页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梵的批评实践带来比较眼界与灵动气象。对"传统/现代"问题的思考,集中显现出李欧梵的现代性情结。李欧梵的科际眼光、反省思想、边缘观念与徘徊意识,使其批评理论具备了中西、传统现代等学术领域的"互文性"特征;徘徊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学术策略,其方法论意义正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 海外汉学 批评理论 现代性:互文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