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梨状脑中间区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对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大发作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媛媛 诸葛正兵 +2 位作者 王爽 杨丽霞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在大鼠梨状脑中间区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大发作的影响。方法:大鼠每日进行杏仁核电点燃直至达到大发作状态,随后在单侧梨状脑中间区内注射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并在注射后10min、30min、1d、4d、7d、10d观察大... 目的:探讨在大鼠梨状脑中间区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大发作的影响。方法:大鼠每日进行杏仁核电点燃直至达到大发作状态,随后在单侧梨状脑中间区内注射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并在注射后10min、30min、1d、4d、7d、10d观察大发作的发生率和阈值变化,以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在同侧或对侧梨状脑中间区内注射0.1μl和0.25μl及1μl的生理盐水,均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癫痫大发作发生率,同时显著缩短大发作持续时间(P<0.05),而且这种作用可持续10d。同侧组在注射各个剂量生理盐水10min后即可显著升高GST(P<0.05),持续10d,而对侧组在注射剂量为0.1μl的生理盐水30min后才显著升高GST(P<0.05)。结论:单侧梨状脑中间区内注射生理盐水能够抑制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大发作,提示可能成为一种对颞叶癫痫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药物疗法 杏仁核电点燃 梨状脑中间区 生理盐水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在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小鼠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佳佳 李永华 +3 位作者 龚海庆 梁培基 张溥明 陆钦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08-1114,共7页
目的 将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与癫痫模型的构建相结合,为研究癫痫网络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同时记录杏仁核电点燃小鼠点燃过程中背外侧杏仁核、海马CA1、初级体感皮层和丘脑背内侧核的电活动。在记录电... 目的 将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与癫痫模型的构建相结合,为研究癫痫网络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同时记录杏仁核电点燃小鼠点燃过程中背外侧杏仁核、海马CA1、初级体感皮层和丘脑背内侧核的电活动。在记录电信号的同时,观察小鼠的行为学状态。结果 在1~5级癫痫发作时,4个记录区域均可记录到后放电,且后放电的持续时间随着癫痫发作级别的增大而增加。癫痫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伴随频域特异性的电信号动态变化。结论 该实验方法有望成为探索癫痫发作和形成过程中网络机制的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 颞叶癫痫 杏仁核电点燃小鼠
下载PDF
建立杏仁核电刺激慢点燃和匹罗卡品化学点燃耐药性颞叶癫痫模型并对比癫痫发作和海马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丽琨 周鑫 +1 位作者 伍国锋 洪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用两种方法建立颞叶耐药癫痫模型,探讨哪种方法更适合建立多药耐药颞叶癫痫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130只,10只作为正常组,120只分别制作杏仁核和匹罗卡品模型,模型成功后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进行筛选,分别选择10... 目的用两种方法建立颞叶耐药癫痫模型,探讨哪种方法更适合建立多药耐药颞叶癫痫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130只,10只作为正常组,120只分别制作杏仁核和匹罗卡品模型,模型成功后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进行筛选,分别选择10只杏仁核模型和匹罗卡品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级别、脑电图及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成功制作杏仁核模型31只,匹罗卡品模型29只,匹罗卡品模型癫痫发作频率(2. 09±0. 044)高于杏仁核组(1. 01±0. 037),持续时间(61. 37±4. 22)长于杏仁核组(43. 16±5. 91),而癫痫发作的级别无明显差异;经过耐药性癫痫模型的筛选,选出杏仁核耐药模型8只,匹罗卡品耐药模型12只。匹罗卡品模型与杏仁核模型相比脑电频率更高,波幅增宽,超微结构的损伤更严重。结论匹罗卡品模型自发性率高,耐药率高,脑电变化明显,超微结构损伤重,更适合耐药性癫痫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杏仁核电刺激慢点燃模型 匹罗卡品癫痫模型
下载PDF
获得性癫痫的遗传易感性的动物模型:快点燃和慢点燃大鼠
4
作者 Leung WL Casillas-Espinosa P +3 位作者 Sharma P 张颖颖(译) 慕洁(审) Bridgette D Semple 《癫痫杂志》 2020年第4期354-365,共12页
流行病学数据和基因关联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是后天脑损伤(如脑外伤)后发展为癫痫的主要病因。因此,对遗传易感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将会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以及开发靶向抗癫痫药物(AEDs)和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具有巨大的帮助。在实验室中... 流行病学数据和基因关联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是后天脑损伤(如脑外伤)后发展为癫痫的主要病因。因此,对遗传易感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将会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以及开发靶向抗癫痫药物(AEDs)和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具有巨大的帮助。在实验室中,调查部分人群更易发展为获得性癫痫的方法是建立表现出易感性或对癫痫发生具有抵抗力的独特啮齿动物模型。本综述着重于这些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即FAST(快点燃)和SLOW(慢点燃)大鼠品系,它们是通过选择性育种具有不同的杏仁核电点燃率筛选出来的。文章描述了这些品系在基线和脑损伤后的癫痫发作特征、神经解剖学和神经行为表型的不同之处,被证明可用于识别与癫痫发作易感性和精神类疾病合并症相关的常见的病理异常。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多个生物学过程中获得的品系数据差异可说明部分人群更易发生癫痫的原因,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确切的分子和遗传危险因素。FAST和SLOW大鼠品系以及其他类似的实验模型,是研究遗传背景对发展为获得性癫痫风险以及癫痫发展与相关合并症之间关系的宝贵的神经生物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癫痫 杏仁核电点燃 动物模型 点燃大鼠 遗传 点燃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