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9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鲍菇菌渣代料栽培对姬松茸不同潮次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陈华 林怡 +3 位作者 叶菁 刘朋虎 翁伯琦 王义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89,共7页
为探究杏鲍菇代料栽培姬松茸的适宜比例,通过床栽试验研究了杏鲍菇替代不同比例稻草对姬松茸J2和J37菌株不同潮次子实体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姬松茸J2和J37子实体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替代比例为... 为探究杏鲍菇代料栽培姬松茸的适宜比例,通过床栽试验研究了杏鲍菇替代不同比例稻草对姬松茸J2和J37菌株不同潮次子实体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姬松茸J2和J37子实体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替代比例为30%时产量最高,姬松茸J2产量可达2.038 kg·m^(-2),姬松茸J37产量可达2.267 kg·m^(-2)。两种姬松茸子实体产量主要集中于第一潮和第二潮,且杏鲍菇菌渣替代栽培处理前两潮产量占比均高于传统栽培配方。随着潮次增加,姬松茸J2和J37子实体中多糖、粗蛋白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总体呈降低的趋势,但杏鲍菇菌渣替代处理多糖、粗蛋白和氨基酸质量分数随潮次增加降低的幅度小于传统栽培配方。杏鲍菇菌渣替代处理姬松茸子实体中粗蛋白、氨基酸和多糖的质量分数分别比传统栽培配方提高2.42%~10.44%、4.09%~12.00%和11.07%~23.70%,其中替代比例为30%时营养品质最优。从生产成本分析,杏鲍菇菌渣替代可降低姬松茸栽培原料成本35.08%~54.00%。研究表明,适宜比例的杏鲍菇菌渣和养殖场垫料组合代料栽培姬松茸的产量和品质优且不同潮次间相对稳定,而且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栽培材料的投入成本,综合效益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渣 姬松茸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夏季闲置大棚利用杏鲍菇菌渣栽培草菇技术
2
作者 贺伟强 张旭峰 +4 位作者 高书悦 朱晨辉 陈思敏 朱长俊 徐艺伟 《食药用菌》 202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利用夏秋季蔬菜大棚空闲期,以杏鲍菇菌渣90%、干稻草10%为原料栽培草菇,每667 m2大棚产草菇约700 kg,按照上海批发市场20元/kg收购价计,除去成本,净产值约9700元,既提高了蔬菜大棚棚歇期土地利用率,草菇种植后菌渣直接还田还可改良土壤... 利用夏秋季蔬菜大棚空闲期,以杏鲍菇菌渣90%、干稻草10%为原料栽培草菇,每667 m2大棚产草菇约700 kg,按照上海批发市场20元/kg收购价计,除去成本,净产值约9700元,既提高了蔬菜大棚棚歇期土地利用率,草菇种植后菌渣直接还田还可改良土壤,减少化肥使用,是一种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绿色种植模式。从设施选择、季节安排、品种选择、培养料制作、铺料播种、覆膜、覆土、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详述该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渣 稻草 培养料
下载PDF
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3
作者 马玉麒 王嵋 +5 位作者 曹晓念 李强 吴定涛 董玲 张凤菊 胡一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6-306,共11页
目的:研究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对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检测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分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建立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 目的:研究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对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检测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分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建立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模型,考察发酵后的苦荞提取物在低、高剂量(1.5 g/kg B.W.、3.0 g/kg B.W.)对肝脏和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液中含有较多的抗氧化成分,其中多酚、黄酮、三萜含量分别为11.40±0.32 mg GAE/g DW、17.19±0.30 mg RE/g DW、7.59±0.24 mg/g,黄酮类物质: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分别为13.55±0.05、0.665±0.01 mg/g;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液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及其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16.66±0.65、33.49±1.26、15.68±1.17μmol Trolox/g DW;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丙二醛(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乳酸脱氢酶(P<0.05)、白细胞介素1β(P<0.05)水平,并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0.01)水平,下调了活性氧(P<0.01)、鼠肉瘤蛋白(P<0.0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0.0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0.0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0.05)的蛋白表达量。结论: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杏鲍菇 发酵 抗氧化活性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 慢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
下载PDF
杏鲍菇菌糠和植物乳杆菌对全株玉米青贮有氧稳定性和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武伟成 肖定福 +7 位作者 陈一峰 陈东 温娟 黄纯勇 陈艳 徐志雄 魏仲珊 刘一然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6-653,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杏鲍菇菌糠和植物乳杆菌对全株玉米青贮有氧稳定性和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康农玉999’为青贮材料,添加杏鲍菇菌糠和植物乳杆菌混合青贮。青贮60 d后取样分析。对青贮前后发酵各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有氧稳定... 试验旨在研究杏鲍菇菌糠和植物乳杆菌对全株玉米青贮有氧稳定性和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康农玉999’为青贮材料,添加杏鲍菇菌糠和植物乳杆菌混合青贮。青贮60 d后取样分析。对青贮前后发酵各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和体外消化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贮后,混合青贮发酵营养品质、乙酸含量和有氧稳定性时间优于全株玉米单独青贮;体外发酵试验中,添加10%杏鲍菇菌糠+植物乳杆菌0.02 g·kg^(-1)组CP降解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在全株玉米青贮中添加杏鲍菇菌糠和植物乳杆菌提高了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改善了体外发酵特性,提高了CP降解率。综合考虑,以90%全株玉米+10%杏鲍菇菌糠+植物乳杆菌0.02 g·kg^(-1)混合青贮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糠 植物乳杆菌 全株玉米 体外发酵 有氧稳定性
下载PDF
杏鲍菇多糖水提物新型护肤乳配方工艺及抗氧化功效
5
作者 崔丹丹 赵旭升 +6 位作者 刘婵婵 龚频 王思远 彭修娟 冯文慧 杨梦佳 唐柳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探究了以杏鲍菇多糖水提物为主要成分的护肤乳配比及功效。通过提取物的不同比例来设计配方,以质量分数0、25%、50%和75%的杏鲍菇多糖水提物添加量制备出4种具有抗氧化效果的护肤乳,并通过感官评定、耐热耐寒测试等试验,测定其理化性质... 探究了以杏鲍菇多糖水提物为主要成分的护肤乳配比及功效。通过提取物的不同比例来设计配方,以质量分数0、25%、50%和75%的杏鲍菇多糖水提物添加量制备出4种具有抗氧化效果的护肤乳,并通过感官评定、耐热耐寒测试等试验,测定其理化性质及稳定性,同时结合DPPH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清除试验考察其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产品均符合行业标准;由体外抗氧化试验可知,随着多糖水提物添加量的增加,护肤乳对DPPH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也增强。其中,含质量分数75%提取物的护肤乳效果最佳,皮肤水分含量增加8%,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0.52%和51.86%。杏鲍菇多糖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和保湿性,可作为新型化妆品中的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多糖水提物 抗氧化 保湿性 护肤乳
下载PDF
真空油炸时间对杏鲍菇脆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6
作者 曹珍珍 韩春阳 +3 位作者 沈亚玲 田玉红 任爱清 段振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1,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探究不同真空油炸时间对杏鲍菇脆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鲜杏鲍菇及真空油炸杏鲍菇脆片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64种,其中醇类、醛类、烃类、酮类、酸类、酯类、氮硫化合物分别为13、11、30...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探究不同真空油炸时间对杏鲍菇脆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鲜杏鲍菇及真空油炸杏鲍菇脆片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64种,其中醇类、醛类、烃类、酮类、酸类、酯类、氮硫化合物分别为13、11、30、1、1、2、6种,共有的挥发性成分28种。在真空油炸4 min的杏鲍菇脆片样品中醛类和烃类物质含量最高,关键风味物质个数最少,综合风味特征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脆片 真空油炸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对杏鲍菇粉3D打印的建模与优化
7
作者 苏安祥 贺安琪 +3 位作者 马高兴 赵立艳 杨文建 胡秋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4-596,共13页
【目的】食品3D打印技术是食品领域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但是打印过程影响因素多,存在打印参数确定困难、打印精度预测能力差等问题。寻找有效建模方法,对杏鲍菇粉3D打印参数进行寻优,以确定最佳3D打印条件。【方法】本研究采用杏鲍菇... 【目的】食品3D打印技术是食品领域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但是打印过程影响因素多,存在打印参数确定困难、打印精度预测能力差等问题。寻找有效建模方法,对杏鲍菇粉3D打印参数进行寻优,以确定最佳3D打印条件。【方法】本研究采用杏鲍菇粉和刺槐豆胶为3D打印原料,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研究喷嘴直径、打印高度、喷嘴移动速度和填充率4个关键的工艺参数对杏鲍菇粉3D打印精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和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分别建模分析,确定3D打印的工艺参数。【结果】单因素试验及中心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影响3D打印精度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顺序为填充率、喷嘴直径、喷嘴移动速度、打印高度。响应面法和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均可用于杏鲍菇粉3D打印参数优化,但是优化效果不同。响应面法的决定系数R^(2)值、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预测最优值分别为0.8817、0.2314、72.73%、0.148;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决定系数R^(2)值、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预测最优值分别为0.9389、0.2269、33.85%、0.215。比较模型参数可得,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决定系数R^(2)值较高,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较低,比响应面法拟合能力更好,同时其预测最优值较高,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比响应面法更适合于杏鲍菇粉3D打印参数工艺的优化。采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获得以杏鲍菇为原料的3D打印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喷嘴直径1.2 mm、打印高度1.1 mm、喷嘴移动速度24 mm·s^(-1)、填充率84%。经过试验验证,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确定的最优参数打印样品偏差为0.325,优于响应面的实际打印偏差0.550。【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可以有效确定3D打印过程最优工艺参数,准确预测食品3D打印产品的精度,可作为农产品及食品个性化3D打印工艺参数优化的一种有效便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食品打印 杏鲍菇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工艺优化
下载PDF
杏鲍菇菌糠循环利用安全性研究
8
作者 陈芙蓉 韩宇 +3 位作者 尹娇 王小艳 王小蓉 邓毅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91,共8页
针对杏鲍菇菌糠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循环利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该研究从化感效应和重金属含量2个方面开展研究,评价杏鲍菇菌糠作为培养基质循环利用的可行性。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杏鲍菇菌糠提取液对杏鲍菇、平菇、金针菇萌发及... 针对杏鲍菇菌糠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循环利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该研究从化感效应和重金属含量2个方面开展研究,评价杏鲍菇菌糠作为培养基质循环利用的可行性。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杏鲍菇菌糠提取液对杏鲍菇、平菇、金针菇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检测重金属。结果表明,杏鲍菇菌糠水提取液对平菇、杏鲍菇、金针菇的菌丝萌发无影响,对平菇和杏鲍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和长势无抑制,且水提液浓度7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菇菌丝生长速度为11.01 mm/d,化感效应指数达到最高为9.55%。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为10.12 mm/d,化感效应指数达59.62%;杏鲍菇菌糠醇提液对平菇、杏鲍菇、金针菇的菌丝萌发和菌丝的生长速度和长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对金针菇的抑制作用弱于平菇和杏鲍菇。杏鲍菇菌糠及子实体中的As、Hg、Pb、Cd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不会对食品、环境造成风险。菌糠替代量为30%时,栽培平菇经济效益最高。菌糠回收用于二次栽培时,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的双重优势,兼顾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菌糠替代量为50%时,综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杏鲍菇菌糠 化感效应 循环利用 安全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杏鲍菇-薄皮甜瓜-番茄设施周年栽培模式
9
作者 李继蕊 王晓 温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含量相对较高,采用菌菜轮作(杏鲍菇—甜瓜—番茄)栽培模式,不仅能循环利用杏鲍菇废菌棒,同时弥补了盐碱地肥力低的缺点,缓解了土壤连作障碍。
关键词 周年栽培 杏鲍菇 土壤连作障碍 薄皮甜瓜 废菌棒 盐碱地 土壤盐碱含量 循环利用
下载PDF
杏鲍菇菌糠饲料化研究与应用进展
10
作者 徐启民 帖余 +5 位作者 张鑫 左志琼 宋洪宁 王风青 李仲玄 刘超兰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4,共6页
杏鲍菇菌糠是用于栽培杏鲍菇,子实体采收之后残留的栽培基质,含有蛋白质、畜禽必需氨基酸、脂肪、纤维、钙、磷等多种营养因子,多糖、黄铜、低聚糖、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同时其中的重金属、霉菌毒素、农药残留浓度及... 杏鲍菇菌糠是用于栽培杏鲍菇,子实体采收之后残留的栽培基质,含有蛋白质、畜禽必需氨基酸、脂肪、纤维、钙、磷等多种营养因子,多糖、黄铜、低聚糖、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同时其中的重金属、霉菌毒素、农药残留浓度及有害微生物数量均低于标准限定值。因此杏鲍菇菌糠作为非常规饲料原料,用于饲料的研究与开发,代替部分或全部的日粮组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饲料短缺问题,并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益。为此本文就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饲用安全性以及在牛、羊、猪、禽等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杏鲍菇菌糠在饲料化资源利用研究及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糠 营养 安全性 动物养殖
下载PDF
高品质桑枝杏鲍菇栽培技术
11
作者 吴劲轩 夏文银 +4 位作者 蒲军 张浩仁 夏川林 王香君 殷浩 《四川蚕业》 2024年第1期58-60,共3页
桑枝是蚕桑生产中最大量的副产物,桑枝资源丰富、成本低,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栽培杏鲍菇的优质原材料,文章介绍了桑枝杏鲍菇栽培的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并且基于桑枝特色且独有的营养成分1-脱氧野尻霉素(DNJ),形成新工艺和新技术,最终... 桑枝是蚕桑生产中最大量的副产物,桑枝资源丰富、成本低,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栽培杏鲍菇的优质原材料,文章介绍了桑枝杏鲍菇栽培的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并且基于桑枝特色且独有的营养成分1-脱氧野尻霉素(DNJ),形成新工艺和新技术,最终能达到商品率80%~90%,培养料干物质转化率达29.5%,桑枝杏鲍菇DNJ含量能达到1.2 mg/g。并提出了桑枝杏鲍菇的高产优质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 杏鲍菇 1-脱氧野尻霉素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发酵杏鲍菇菌糠饲喂肉牛的效果研究
12
作者 柳跃辉 王立志 +3 位作者 袁敏 梅绍锋 张峻豪 张蕊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第2期20-22,共3页
为探讨发酵杏鲍菇菌糠替代部分精补料饲喂对肉牛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试验设计,根据体重相近原则,将40头肉牛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用发酵杏鲍菇菌糠替换对照组16%的精补料。预饲... 为探讨发酵杏鲍菇菌糠替代部分精补料饲喂对肉牛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试验设计,根据体重相近原则,将40头肉牛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用发酵杏鲍菇菌糠替换对照组16%的精补料。预饲7 d后开展30 d的生长试验,检测动物的生产性能指标,并使用内源指示剂法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用发酵杏鲍菇菌糠替代部分精补料饲喂肉牛对其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肉牛对饲粮中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糠 菌酶协同 肉牛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下载PDF
添加杏鲍菇粉对挤压米品质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姜雯 梁文馨 +5 位作者 裴斐 苏安祥 马高兴 方东路 胡秋辉 马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9-796,共18页
【目的】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以杏鲍菇粉和米粉为原料生产杏鲍菇挤压米产品,并分析产品的预测血糖指数,为开发营养全面、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用菌挤压米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测定20%、40%、60%杏鲍菇粉添加量的挤压米蛋白质、粗纤... 【目的】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以杏鲍菇粉和米粉为原料生产杏鲍菇挤压米产品,并分析产品的预测血糖指数,为开发营养全面、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用菌挤压米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测定20%、40%、60%杏鲍菇粉添加量的挤压米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脂肪等基本成分的含量;通过RVA快速粘度分析仪、旋转流变仪对不同杏鲍菇粉添加量的混合粉糊化特性、流变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色度计、质构分析仪并结合体外消化和感官评价对不同添加量的杏鲍菇挤压米的内部结构、颜色、质构特性、淀粉水解率、预测血糖指数(pGI)、感官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与空白挤压米相比,杏鲍菇粉的添加使杏鲍菇挤压米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20%、40%、60%杏鲍菇粉添加使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71.84%、70.19%、96.70%,粗纤维含量分别增加了850%、2350%、3750%,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40.98%、58.96%、66.03%。随着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体系的糊化特性和流变特性均呈降低趋势,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回生值逐渐减小,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逐渐降低,典型弱凝胶,弹性占比大,其中20%的杏鲍菇粉添加量最接近米粉的粉质参数。通过扫描电镜发现,与空白挤压米相比,杏鲍菇挤压米横截面孔隙随着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多,结构紧密程度降低,其中20%的杏鲍菇挤压米结构紧密,裂痕少。杏鲍菇挤压米L*、b*值显著减小,a*先增加后减小;蒸煮过后的吸水率、蒸煮损失率随着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膨胀率影响不显著,20%杏鲍菇挤压米的蒸煮特性在添加组中最好。挤压米饭的硬度、弹性、胶着度、咀嚼性随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粘聚性、回复性先减小后增加;淀粉的消化率、快速消化淀粉(RDS)、慢消化淀粉(SDS)、预测血糖指数(pGI)也随着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均低于普通大米和空白挤压米;而抗性淀粉(RS)的含量均大于其他两组,且随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20%杏鲍菇挤压米预测血糖指数(pGI)值最低(60.18),相较于普通大米降低了20.60,而且其抗性淀粉(RS)含量最高;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杏鲍菇挤压米饭外观结构、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及综合评分随着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气味评分则是先减小后增加,从得分来看,20%的杏鲍菇挤压米是66.75分,最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结论】20%的杏鲍菇挤压米营养丰富,质构指标适中,预测血糖指数(pGI)60.18,为中血糖生成指数(GI)食品,口感味道良好。添加杏鲍菇粉使挤压米的营养价值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挤压米 粘弹性 消化特性 品质特性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杏鲍菇预熟处理工艺
14
作者 李纯展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预熟处理是预制菜制作的关键技术,同时也是确保预制菜品质的重要因素。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探究杏鲍菇的预熟处理工艺。结果表明,低温真空烹饪杏鲍菇预熟处理最优工艺条件为:盐水质量分数1.0%,低温真空烹饪时间30 min,加热温度80... 预熟处理是预制菜制作的关键技术,同时也是确保预制菜品质的重要因素。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探究杏鲍菇的预熟处理工艺。结果表明,低温真空烹饪杏鲍菇预熟处理最优工艺条件为:盐水质量分数1.0%,低温真空烹饪时间30 min,加热温度80℃。该工艺条件下处理的杏鲍菇色泽鲜亮,富有光泽,口感好且具有弹性,有菌类特有香味,无腥味,与传统焯烫方式相比具有更好的加工效果和保持原料品质的能力。本研究成果对于蘑菇类预制菜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蘑菇产品的加工提供了有效的工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熟处理 低温真空烹饪 杏鲍菇 预制菜
下载PDF
酸处理·酶制剂对杏鲍菇菌渣还原糖和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15
作者 王岩 于洪敏 +2 位作者 李娟 刘艳 江国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86-91,共6页
为探究酸处理(酸浓度、时间、温度)、酶制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对杏鲍菇菌渣的影响,以河北采集的杏鲍菇菌渣为原料,以总还原糖含量为研究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杏鲍菇菌渣酸处理的因素;以中性洗涤纤维减少量... 为探究酸处理(酸浓度、时间、温度)、酶制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对杏鲍菇菌渣的影响,以河北采集的杏鲍菇菌渣为原料,以总还原糖含量为研究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杏鲍菇菌渣酸处理的因素;以中性洗涤纤维减少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减少量为响应值,开展正交试验,分析酶制剂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40℃条件下,2%和3%酸浓度处理随时间的延长会降解总还原糖;60℃条件下,酸浓度的增加可以减缓总还原糖的降解;80℃条件下,1%和2%酸浓度处理可以促进多糖的降解,提高总还原糖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温度与总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是影响杏鲍菇菌渣多糖降解的最主要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添加量和纤维素酶添加量是影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的最主要因素,最优酶解配方为纤维素酶85 U/mL、木聚糖酶220 U/mL、葡聚糖酶40 U/mL,说明菌渣经酸、酶处理后可作为反刍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渣 酸处理 酶制剂 还原糖 纤维素
下载PDF
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
16
作者 杨永彬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期42-44,共3页
杏鲍菇是福建省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工厂化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笔者主要从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关键技术和废菌渣利用等方面阐述了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旨在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健康持... 杏鲍菇是福建省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工厂化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笔者主要从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关键技术和废菌渣利用等方面阐述了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旨在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工厂化生产 发展现状 思考 福建省
下载PDF
杏鲍菇玉米复合低脂香肠的配方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丽媛 尚尔坤 +2 位作者 郭丽 柏子杨 张雅娜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55,共6页
该研究以杏鲍菇浆和鸡胸肉糜为主要原料,加入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玉米粒、白砂糖、卡拉胶、食盐、芝麻油、鸡精等辅料,经混合、灌制、蒸煮、冷却等工艺制作杏鲍菇玉米复合低脂香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对配方进... 该研究以杏鲍菇浆和鸡胸肉糜为主要原料,加入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玉米粒、白砂糖、卡拉胶、食盐、芝麻油、鸡精等辅料,经混合、灌制、蒸煮、冷却等工艺制作杏鲍菇玉米复合低脂香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对配方进行优化,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研究复合低脂香肠的最优配方。结果表明,最优配方为水与杏鲍菇的比例1∶1.2、玉米淀粉添加量15%、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19%、卡拉胶添加量0.3%、鸡肉糜添加量35%,在此条件下制成的复合低脂香肠品质更佳,形态完整,口感良好。该研究结果为低脂香肠的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脂香肠 杏鲍菇 鸡胸肉 配方 感官评分
下载PDF
纳米薄膜真空包装杏鲍菇在贮藏中的风味品质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达玉 胡海洋 +3 位作者 陈卫军 龚晓源 刘海强 李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46-253,共8页
为延长杏鲍菇在纳米薄膜真空包装的保质期,将杏鲍菇的采后鲜品置TiO_(2)和SiO_(2)复合纳米薄膜保鲜袋,于0.07 MPa真空预冷至4℃以下,2℃冷库中贮藏;定期采样测试游离氨基酸,并采用HS-SPME-GC-MS测试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三个贮藏期内风... 为延长杏鲍菇在纳米薄膜真空包装的保质期,将杏鲍菇的采后鲜品置TiO_(2)和SiO_(2)复合纳米薄膜保鲜袋,于0.07 MPa真空预冷至4℃以下,2℃冷库中贮藏;定期采样测试游离氨基酸,并采用HS-SPME-GC-MS测试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三个贮藏期内风味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7种游离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在第0 d氨基酸总量1196.15 mg/100 g,第20 d为1425.26 mg/100 g,第40 d为1629.77 mg/100 g,鲜味氨基酸含量不断增加;共检测到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酯类是主要成分占90%左右;通过分析挥发性物质种类的韦恩图及相对含量热图、关键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PCA载荷图,结果表明杏鲍菇贮藏0、20和40 d,样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醇类逐渐增加,分别占比为33.49%、72.14%、77.25%,酯类逐渐减少,分别占比为56.56%、22.23%、9.76%。通过香气特征QDA分析,三个贮藏期的香气特征分别为蘑菇香、花果香和刺鼻脂肪味,乙醇与1-戊醇可作为表征杏鲍菇腐败程度的标记物。采用纳米薄膜真空包装贮藏的杏鲍菇鲜品,能较好的保持风味品质,延长贮藏保鲜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真空包装 纳米薄膜 保鲜 风味品质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杏鲍菇多糖的工艺及其抗疲劳活性测定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晓宁 秦令祥 +2 位作者 丁昱婵 赵俊芳 高愿军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279,共7页
本试验以杏鲍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杏鲍菇多糖,并对其抗疲劳作用进行研究。以杏鲍菇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20 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杏鲍... 本试验以杏鲍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杏鲍菇多糖,并对其抗疲劳作用进行研究。以杏鲍菇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20 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杏鲍菇多糖提取率为14.71%。观察小鼠的爬杆和负重游泳时间、血清生化指标、肝糖原、肌糖原等指标考察杏鲍菇多糖的抗疲劳作用。结果表明,杏鲍菇多糖能明显延长爬杆和游泳时间,提高SOD活性、降低LA含量,提高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表明杏鲍菇多糖具有抗疲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杏鲍菇多糖 超声波 响应面 抗疲劳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杏鲍菇在热风-微波联合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小闲 蔡明君 +3 位作者 韦珍珍 任爱清 刘艳 劳琪珍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4,共5页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分析热风-微波联合干燥过程中杏鲍菇的横向弛豫时间(T2)反演图谱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探究杏鲍菇在干燥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鲜杏鲍菇片含自由水、半结合水和结合水3种状态水分,水...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分析热风-微波联合干燥过程中杏鲍菇的横向弛豫时间(T2)反演图谱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探究杏鲍菇在干燥过程中的水分状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鲜杏鲍菇片含自由水、半结合水和结合水3种状态水分,水分分布较均匀;在杏鲍菇片干燥过程中,热风干燥温度越高、微波功率越大,所需干燥时间越短,T23不断往左推移,自由水先被脱除,水分流动性不断减小,达到干燥终点时,只剩下结合水;3种状态水分之间存在互相转化和渗透现象,干燥改变了杏鲍菇内部水分的分布状态及水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低场核磁共振 热风-微波联合干燥 横向弛豫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