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居民地方感知、地方依恋与农业保护态度的关系——以佛山市典型基塘农业村落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侯楚 李志文 +3 位作者 孙丽 李向洁 李世乾 陈晓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67,共6页
以佛山市基塘农业典型村落的当地居民为对象,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探讨了居民地方感知、地方依恋与基塘农业保护态度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1)居民地方感知显著影响地方依恋,支持了地方感知—地方依恋这一重要假设... 以佛山市基塘农业典型村落的当地居民为对象,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探讨了居民地方感知、地方依恋与基塘农业保护态度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1)居民地方感知显著影响地方依恋,支持了地方感知—地方依恋这一重要假设。(2)地方依恋中地方认同维度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地方依赖维度通过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3)地方感知不仅对保护态度产生直接影响,还可通过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因此,提高居民对基塘农业的保护态度,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地方依恋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不同维度的特殊性。同时应注重提高居民的自然感知和社会感知,增强地方依恋,从而更好地保护基塘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地方感知 居民地方依恋 保护态度 结构方程模型 典型基塘农业村落 佛山市
下载PDF
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玉海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44,共4页
本文简要论述了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做了归纳性的总结 ,指出清代内蒙古东部的农业村落在居住形式上多采取密居型 ,在村落规模上 ,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但却不能无限扩大 ,只能维持在当时生产条... 本文简要论述了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做了归纳性的总结 ,指出清代内蒙古东部的农业村落在居住形式上多采取密居型 ,在村落规模上 ,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但却不能无限扩大 ,只能维持在当时生产条件许可的限度内 ;在村落布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农业村落 规模 布局
下载PDF
人地互动视域下传统农业型村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基于云南“黑树林”水利纠纷两村农业发展历程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邵媛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人与土地的互动是乡村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充分认知地方资源特点从而探索出人地协作的最佳方式。人地互动受多重因素作用,曾经陷入"黑树林"水利纠纷的两个村落的农业发展历程表明,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结... 人与土地的互动是乡村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充分认知地方资源特点从而探索出人地协作的最佳方式。人地互动受多重因素作用,曾经陷入"黑树林"水利纠纷的两个村落的农业发展历程表明,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结构性环境、深层价值模式对人地互动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长期依靠争水维持农业生产的竜宾村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了人与土地的最终和解,其"小而精"农业实践模式可为西南广大传统农业型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互动 传统农业村落 乡村振兴 “黑树林”水利纠纷 路径选择
下载PDF
农业型村落结构转型研究——以浙江省三门县浬浦镇圩岙村为例
4
作者 杨雪兰 马雪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0232-10235,共4页
以浙江省三门县浬浦镇圩岙村为例,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型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转型特征,揭示了其在结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结构转型问题的治理构想。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村落 结构转型
下载PDF
发展村落生态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5
作者 李世顺 《云南科技管理》 2003年第5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 村落农业 小康社会
下载PDF
发展村落生态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6
作者 李世顺 《农村经济与技术》 2003年第6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农民收入 生态农业 村落农业
下载PDF
农民工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陕西南部石门村实证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红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8-63,共6页
农村社会发展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将不同村落之间的不平衡和农民工的作用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村落的农民工,对其流出地——村落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结论。文章以陕西石门村为个案,从微观层面... 农村社会发展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将不同村落之间的不平衡和农民工的作用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村落的农民工,对其流出地——村落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结论。文章以陕西石门村为个案,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农民工对村落社会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石门村这样的传统村落,农民工的务工经历对于村落的经济影响非常明显,而在其他方面,如村落社会结构、习俗、农业生产等都不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社会结构 村落农业生产 村落社会文化
下载PDF
试论原始农业的经济地位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崇岳 《农业考古》 1984年第1期211-222,108,共13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其古老文明是奠基在古老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的。农业与文明的不可分离性,可视为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农业犹如长青的生命之树,支撑和庇荫着其他的经济文化部门。这种情况的出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其古老文明是奠基在古老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的。农业与文明的不可分离性,可视为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农业犹如长青的生命之树,支撑和庇荫着其他的经济文化部门。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农业 新石器时代遗址 农业村落 经济地位 仰韶文化 农业经济 农业工具 文化遗址 畜牧业 龙山文化
下载PDF
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
9
作者 李友谋 《史学月刊》 1981年第5期16-21,共6页
我国不仅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祖国辽阔的国土上,发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数以千计。尤其是近年来在河北省的武安县和河南省的新郑县,先后发现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早期文... 我国不仅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祖国辽阔的国土上,发现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址,数以千计。尤其是近年来在河北省的武安县和河南省的新郑县,先后发现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从而把我国农业的历史,推到同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大致相同的历史年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发生农业的西亚,目前发现最早的农业文化,其年代大致也在公元前六、七千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比较复杂,因此,我国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农业 黄河流域 农业文化 新石器遗址 原始社会末期 农业工具 农业村落 河姆渡遗址 地理条件 仰韶文化
下载PDF
近30年冀鲁豫农业村落民宅景观演化过程与机理 被引量:24
10
作者 房艳刚 梅林 +2 位作者 刘继生 胡亚娟 韩默然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0-233,共14页
在冀鲁豫三省选择3个不同特征的村落作详细案例,结合对其他村落的实地踏查,采用照片对比、平面示意图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近30年来该区域农业村落民宅景观的演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30年来冀鲁豫农... 在冀鲁豫三省选择3个不同特征的村落作详细案例,结合对其他村落的实地踏查,采用照片对比、平面示意图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近30年来该区域农业村落民宅景观的演化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30年来冀鲁豫农业村落的民宅景观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民宅外观形态、样式、建筑材料与技术逐步现代化、去地方化,与泥土和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民宅内部格局的农业生产空间在经历了恢复和重组后逐渐弱化,生活空间的地位则持续提升,并逐步实现按代际、活动和性别的专门化和分隔化。家庭人口学特征是民宅演变代类差异产生的重要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与民宅演变代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口流动对民宅演变代类差异的产生具有较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农业村落 乡村民宅景观 冀鲁豫 景观演化
原文传递
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 被引量:67
11
作者 房艳刚 刘继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68-978,共11页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型村落的建设将会成为今后的要点和难点。而集聚型农业村落乡村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其文化景观演化研究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对...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型村落的建设将会成为今后的要点和难点。而集聚型农业村落乡村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其文化景观演化研究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聚落空间演变经历了机械型外向扩展、蔓延型外向扩展与空心化、内部重填与再集聚三个阶段;民居景观演变经历了传统四合院、平顶化和立体发展三个阶段;土地利用经历了圈层化、细碎化与集约利用、集中化与粗放利用三个阶段。其演化是城乡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计划生育与农地制度、国家政策等驱动因子影响下产生的乡村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所导致的。未来,聚落空间的再集聚,民居景观的现代化、生态化和特色化并重,土地利用景观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集聚型农业村落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村落 集聚型村落 乡村文化景观 景观演化 可持续发展 峪口村 山东省
原文传递
冀南平原典型农业村落转型特征及成长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智 刘劲松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9-954,共16页
科学认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村落转型过程和规律,是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历城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从聚落空间、经济形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探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冀南平原农业村落转型... 科学认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村落转型过程和规律,是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历城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从聚落空间、经济形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探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冀南平原农业村落转型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表明:①农业村落建设用地规模显著增加,住宅用地不断扩展,工业用地沿村落边缘扩张,聚落空间转型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扩张、加速重构三个阶段;②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占比逐渐增加,农户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趋势显著,村落经济形态转型经历了生计农业、农户兼业化、农户非农化与兼业化三个阶段;③村落社会网络不断开放,村民社会生活不断重构,村落社会生活转型经历了传统村落共同体、职住空间分离、聚居关系重塑三个阶段;④自然禀赋、行为主体(村委会、农户、企业)、城乡互动、政策环境分别是农业村落转型的基础性约束力、内部推力、外部拉力、方向调控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农业村落的转型成长。研究提出了新型"村镇共同体"理念,为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破解中国农业村落转型发展困境,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村落 转型特征 成长机制 村镇共同体 冀南平原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中西古代城市起源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南 周义保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56-61,共6页
我们将依据考古材料,对中国、西亚和欧洲古代城市的起源做些比较研究。一、耕种农业是城市诞生的经济基础现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大都出现在新石器时期,都诞生在耕种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西方学者将耕种农业的兴起称之为... 我们将依据考古材料,对中国、西亚和欧洲古代城市的起源做些比较研究。一、耕种农业是城市诞生的经济基础现在已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大都出现在新石器时期,都诞生在耕种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西方学者将耕种农业的兴起称之为“农业革命”。耕种农业使人类控制了自己的食物供给,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总量,使人类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城市 古代城市 城市起源 比较研究 古城址 比较发达 农业村落 克里特 王宫城 剩余粮食
下载PDF
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李培林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8,共4页
全球化和中国社会快速变迁,衍生出“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业村落终结”的“新三农问题”。必须把解决“老三农问题”与解决“新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民市民化速度,最终建设好社会主义新... 全球化和中国社会快速变迁,衍生出“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业村落终结”的“新三农问题”。必须把解决“老三农问题”与解决“新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民市民化速度,最终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失地农民 农业村落终结 新三农问题
下载PDF
清代内蒙古农业村落的形成和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玉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1992年第4期31-38,共8页
一清代内蒙古农业村落的形成按其初始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是由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农民私辟成村的。清统一全国之后,为加强对内蒙古地区的控制,除了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外,还实行了严格的封禁政策,特别严禁蒙汉... 一清代内蒙古农业村落的形成按其初始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是由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农民私辟成村的。清统一全国之后,为加强对内蒙古地区的控制,除了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外,还实行了严格的封禁政策,特别严禁蒙汉人口的互相流动。清王朝的这种政策,以乾隆初年为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村落 内蒙古地区 喀喇沁旗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人 乌兰察布盟 清政府 调查报告 清王朝 清末放垦
原文传递
黄埔港的沧桑
16
作者 赵立人 《国际经贸探索》 1986年第3期88-89,87,共3页
广州的外港黄埔,位于市区东南二十五公里至东江口的狮子洋北岸,是一个可以停泊万吨轮船的优良海港。黄埔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当复杂,必须分别从古斗村、扶胥镇和琵琶洲说起。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引晋裴代渊《广州记》说:“... 广州的外港黄埔,位于市区东南二十五公里至东江口的狮子洋北岸,是一个可以停泊万吨轮船的优良海港。黄埔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当复杂,必须分别从古斗村、扶胥镇和琵琶洲说起。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引晋裴代渊《广州记》说:“广州东一百里有古斗村,自此出海,溟渺无际。”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和明代的《大明一统志》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只是由于不同时期“里”的长度不一样,而把其中的“一百里”改为“八十里”。《大明一统志》还加上“东连闽浙,南通岛夷”两句话。可见,古斗村是今天黄埔港一带记载最早的出海口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东江口 李吉甫 南海神庙 发展过程 码头 不同时期 农业村落 琵琶 明代
下载PDF
“古国时代”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117,共9页
自公元前4000年或稍晚至公元前2300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质农业村落,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总人口的增殖,导致了整合聚落群的政治行为,造就了“古国”的聚落形态古国的社会演进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状态,强者不断壮大,进而迈进更高层次的... 自公元前4000年或稍晚至公元前2300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质农业村落,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总人口的增殖,导致了整合聚落群的政治行为,造就了“古国”的聚落形态古国的社会演进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状态,强者不断壮大,进而迈进更高层次的王朝时代,开启了三代历史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国形态 农业村落 中心聚落 战争
原文传递
村庄的转型与现代化——江苏省太仓县马北村调查
18
作者 张雨林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共8页
199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江苏省太仓县成立。本文是来自该中心成立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从这篇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昔日贫困落后的封闭村庄,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年时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199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江苏省太仓县成立。本文是来自该中心成立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从这篇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昔日贫困落后的封闭村庄,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年时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传统的农业村落向以社区集体工业经济为主要基础、彻底开放面向市场的大型综合性实业公司和全新的社会主义农村社区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仓县 现代化 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 农村社区 社会主义 北村 面向市场 村庄 农业村落
原文传递
日本茨城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9
作者 张翼 洪继忠 《今日辽宁》 2008年第6期75-77,共3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日本农村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食料·农业·农村基本计划>、<经营所得安定对策等大纲>、<提高农·水·环境保护对策>等政策.茨城县政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日本农村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食料·农业·农村基本计划>、<经营所得安定对策等大纲>、<提高农·水·环境保护对策>等政策.茨城县政府(相当于中国的省级政府)也随之积极推行了农业改革,制定了<茨城县农业·农村振兴计划2006-2010>,并根据<第六次土地改良五年计划>,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增加耕地灌溉设施,同时全力支持有效利用农地、农业用水等自然资源的活动,重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创造美好的茨城--崭新的富裕,辉煌的明天"为基本理念,持续推进"建设充满活力的茨城农业·农村"的方针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具 农业村落 农业用水 生态文明建设 首都圈 农村地域 温泉源 拖拉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