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仲驹 林奇英 +1 位作者 谢联辉 徐平东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3-68,共6页
采自福建各地蕉区的不同香蕉束顶病毒株类型之间致病性和介体蚜虫的传病率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依其在香蕉品种台湾蕉和Wiliams上的反应、香蕉交脉蚜的传病率、毒株类型之间的交互保护和血清学测定结果等,把香蕉束顶病毒区分为... 采自福建各地蕉区的不同香蕉束顶病毒株类型之间致病性和介体蚜虫的传病率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依其在香蕉品种台湾蕉和Wiliams上的反应、香蕉交脉蚜的传病率、毒株类型之间的交互保护和血清学测定结果等,把香蕉束顶病毒区分为BBTV-S(重型)和BBTV-M(轻型)两个株系。BBTV-M和BBTV-S均能引致香蕉叶片上的青筋症状,两者在血清学上有密切关系,但BBTV-M仅引致植株产生少量青筋,而BBTV-S除引致香蕉植株上有大量青筋之外,还引致严重矮化、束顶以及轻度黄化,BBTV-M的潜育期较BBTV-S明显长,香蕉交脉蚜对BBTV-S的传病率大大高于对BBTV-M的传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株系 病害 束顶病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孟清 曹先维 《中国病毒学》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7-102,共6页
关键词 植物病毒 香蕉束顶病 香蕉束顶病
下载PDF
广州香蕉束顶病毒分离和核酸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德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3-16,共4页
经液氮冷冻、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广州地区香蕉束顶病株中获得大小为25nm的病毒颗粒。该病毒与香蕉束顶病毒单克隆免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该病毒核酸可被Dnase和S1核酸酶降解,但不能被RNase降解,属于ssD... 经液氮冷冻、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广州地区香蕉束顶病株中获得大小为25nm的病毒颗粒。该病毒与香蕉束顶病毒单克隆免抗血清呈阳性反应,该病毒核酸可被Dnase和S1核酸酶降解,但不能被RNase降解,属于ssDNA;分子量大小约为1165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 纯化 核酸鉴定 分离 束顶病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毒中国漳州分离物DNA4编码区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4
作者 樊小雪 孙德俊 +1 位作者 陈毓荃 蔡文启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8-42,共5页
利用 PCR方法克隆了香蕉束顶病毒中国漳州分离物 (Banana bunchy top virus Chinese Zhangzhou,BBTV-ZZ) DNA 4编码区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编码区由 3 5 1个核苷酸组成 ,推测其编码一个含 1 1 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M.W.1 4.5 ku)。将 B... 利用 PCR方法克隆了香蕉束顶病毒中国漳州分离物 (Banana bunchy top virus Chinese Zhangzhou,BBTV-ZZ) DNA 4编码区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编码区由 3 5 1个核苷酸组成 ,推测其编码一个含 1 1 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M.W.1 4.5 ku)。将 BBTV DNA 4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 TYB2上 ,构建了该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 p TYB-Β4。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 ,69ku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 ER2 5 66(DE3 )中正确表达。以含表达产物的凝胶为抗原 ,免疫家兔 ,制备了 BBTV DNA4编码蛋白的特异抗血清 ,Western blot显示 ,在Southern blot分析为阳性的转 BBTV DNA4编码区烟草中 ,1 4.5 ku的 BBTV DNA4编码区蛋白得到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 BBTV DNA 4编码区蛋白在整个植株体内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漳州分离物 DNA4编码区 克隆 香蕉束顶病 原核表达 香蕉 束顶病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毒(BBTV)侵染对寄主内源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海保 朱西儒 刘鸿先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9-83,共5页
本试验用ELISA方法测定了香蕉感染束顶病毒(BBTV)后植株体内的3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类(iPAs)和脱落酸(ABA)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株的GA3水平在侵染过程中虽有微弱增加,但含量和增长速度显... 本试验用ELISA方法测定了香蕉感染束顶病毒(BBTV)后植株体内的3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类(iPAs)和脱落酸(ABA)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株的GA3水平在侵染过程中虽有微弱增加,但含量和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健株对照;iPAs在接种BBTV第14天后明显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ABA在BBTV侵染后被大量诱导增加并不断积累,在接种后第35天测定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4倍。试验还同时检测了BBTV在侵染过程中的运转。用间接ELISA测定的接种叶和顶叶的BBTV含量显示:接种21天后BBTV在接种叶和顶叶中还大量增殖,呈系统性分布。但寄主的症状在接种35天后才逐渐在顶叶表现。以上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的症状表现似乎主要与病株中的内源激素的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内源激素 病毒运转 症状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毒株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何自福 李华平 +1 位作者 肖火根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5,62,共7页
在广东香蕉束顶病株症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在 8个产区分别随机采集 11~ 15个标样共 111个分离物 ,接种在香蕉苗上 ,其后又从 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各选取 1个代表分离物用于进行各项研究。寄主范围试验结果 ,这 8个代表分离物可分为能侵... 在广东香蕉束顶病株症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在 8个产区分别随机采集 11~ 15个标样共 111个分离物 ,接种在香蕉苗上 ,其后又从 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各选取 1个代表分离物用于进行各项研究。寄主范围试验结果 ,这 8个代表分离物可分为能侵染粉蕉的 NSP株系 (以广州天河分离物为代表的 7个分离物 )和不能侵染粉蕉的 NS株系 (高州代表分离物 )。用 Eco RI对 8个毒源地的 111个分离物 DNA组分 1进行酶切分析 ,结果表明 :所有高州分离物共 15个和信宜分离物 14个中的 9个都可以被酶切 ,应属 NS株系 ;而其余 6个毒源地的所有分离物及信宜分离物中的另外 5个都不能被酶切 ,应属 NSP株系。在病害潜育期方面 ,2个株系在大蕉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香蕉 4个品种上 ,2株系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但其中有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病毒增殖、运转速度及病毒达到高浓度所需的时间上 ,2个株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束项病毒 株系 生物学特性 香蕉束顶病 酶切分析 病害潜育期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及其防治的研究——Ⅰ.病原物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束顶病的诊断性治疗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绍华 蔡文启 莽克强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8-61,共4页
对广东、福建等地区香蕉束顶病,进行了病原物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和诊断性治疗的研究。在感病植株的根部,叶片中脉的输导组织和薄壁细胞内,观察到多形态细菌状体。长度约0.8—1.2μm,直径约0.5μm。外缘具有波纹状胞壁结构,胞壁厚度25nm... 对广东、福建等地区香蕉束顶病,进行了病原物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和诊断性治疗的研究。在感病植株的根部,叶片中脉的输导组织和薄壁细胞内,观察到多形态细菌状体。长度约0.8—1.2μm,直径约0.5μm。外缘具有波纹状胞壁结构,胞壁厚度25nm。细胞内可见高电子密度的 DNA 丝状团聚物。用减压抽提方法,在病株输导组织内获得的组织液,经电镜负染法同样观察到细菌状体,形态结构大小均与超薄切片结果一致。健株相应部位的超薄切片未见该细菌状体。已经萎蔫的束顶病株经青霉素处理后有明显疗效,病株恢复生长,并能结蕉。对照株则已枯死。作者认为香蕉束顶病的病原物为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via),这是在香蕉束顶病株中发现难养细菌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防治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流行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孙茂林 张云发 +2 位作者 华秋瑾 和春育 陈静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78-81,共4页
云南在50年代后期从越南、广东等地引进香蕉种苗后发生香蕉束顶病,至今由于大量从外省调入种苗已有三次大流行.现有香蕉栽培品种都感病.蕉园病株率平均每10天增加2.07%,5~7月为高峰期,三年后病害增长显著.病害流行与交脉好的发生有密... 云南在50年代后期从越南、广东等地引进香蕉种苗后发生香蕉束顶病,至今由于大量从外省调入种苗已有三次大流行.现有香蕉栽培品种都感病.蕉园病株率平均每10天增加2.07%,5~7月为高峰期,三年后病害增长显著.病害流行与交脉好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报道了“区域防治、销毁病株、无病种苗、适时防蚜”的综合防治技术及具体实施方法.应用该技术在红河县500亩香蕉基地上示范,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流行学 综合防治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 Ⅰ.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分布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仲驹 林奇英 +3 位作者 谢联辉 陈启建 郑国璋 吴黄泉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05-310,共6页
香蕉束顶病广泛分布于福建省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及龙岩等地(市)所辖的大部分县(市)的香蕉产区,达23个县(市、区)之多,分布北界已达福州,且有继续向西、向北推移之势。发病率因地区、年份不同以及是否采取防治措施等而有差异,... 香蕉束顶病广泛分布于福建省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及龙岩等地(市)所辖的大部分县(市)的香蕉产区,达23个县(市、区)之多,分布北界已达福州,且有继续向西、向北推移之势。发病率因地区、年份不同以及是否采取防治措施等而有差异,从零星发病至30%—50%不等,严重者达70%-80%,甚至不得不毁园再植或改种其它作物。该病发生一般以4~6月份最烈,系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的轻重与品种类型、蕉苗质量、种植年限、生育龄期、蕉蚜数量、栽培管理措施、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均有关系。大量种植带病蕉苗是病区迅速扩展的直接原因;介体蕉蚜活动猖獗和管理粗放是病害严重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 流行 香蕉 束顶病 分布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茂林 和春育 +2 位作者 华秋瑾 陈静 J.E.Thomas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70-72,共3页
采用台湾的抗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克隆抗体和澳大利亚的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双抗体夹心法(DAS)测定了云南个旧市黄草坝的病株。结果表明,用此法能成功地检测到BBTV。同时比较了病株茎和叶片的测定结果,茎中的病毒... 采用台湾的抗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克隆抗体和澳大利亚的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双抗体夹心法(DAS)测定了云南个旧市黄草坝的病株。结果表明,用此法能成功地检测到BBTV。同时比较了病株茎和叶片的测定结果,茎中的病毒含量高于叶片中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酶联免疫吸附 束顶病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 V.病株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仲驹 黄志宏 +2 位作者 郑国璋 林奇英 谢联辉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77-181,共5页
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病株在蕉园中分布的基本成分为极有限的个体群,而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m*-m和lgS2-lgm的回归式分别为m*=0.0389+0.761... 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病株在蕉园中分布的基本成分为极有限的个体群,而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m*-m和lgS2-lgm的回归式分别为m*=0.0389+0.7613m(r=0.9875**)和lgS2=-0.181+0.7933lgm(r=0.9618**),理论抽样数可由n=(1.0389/m-0.2387)/D2来估计.植物保护上常用的对角线法、五点式、棋盘式、Z字型及平行跳跃式法均适于香蕉束顶病株的田间抽样.在发病率极低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病株 分布型 抽样
下载PDF
PCR法检测香蕉束顶病毒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莉娟 郑伟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45-48,共4页
用 3种方法 ,提取来自漳州的香蕉束顶病病叶组织中的 DNA,并以此为模板 ,用台湾大学及美国夏威夷大学的 4种引物进行 PCR检测 ,通过 2种反应成分、 3种循环参数的选择试验建立了 PCR反应体系 ,并发现用CTAB法提取到的模板 DNA无论质量... 用 3种方法 ,提取来自漳州的香蕉束顶病病叶组织中的 DNA,并以此为模板 ,用台湾大学及美国夏威夷大学的 4种引物进行 PCR检测 ,通过 2种反应成分、 3种循环参数的选择试验建立了 PCR反应体系 ,并发现用CTAB法提取到的模板 DNA无论质量、数量都较高 ,用于 PCR扩增 ,反应灵敏且效果好 ,可以从 5μg的香蕉病叶组织中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PCR法 病毒检测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 Ⅱ.病害的症状、传播及其特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仲驹 陈启建 +1 位作者 林奇英 谢联辉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28-432,共5页
香蕉束顶病病株叶片边缘轻度黄化,略向上卷曲,叶背或叶片主脉背面和叶柄上出现断断续续的浓绿色条斑,即“青筋”,长短不一,短的不到1mm,长的尤其是叶片主脉和假茎上的可达30-50cm或更长,病后植株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小,病株外观矮化,... 香蕉束顶病病株叶片边缘轻度黄化,略向上卷曲,叶背或叶片主脉背面和叶柄上出现断断续续的浓绿色条斑,即“青筋”,长短不一,短的不到1mm,长的尤其是叶片主脉和假茎上的可达30-50cm或更长,病后植株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小,病株外观矮化,呈束顶。病害的潜育期与侵染时蕉株大小和温度高低有关,最短的19d,最长的可达216d,病害由香蕉交脉蚜传播,最短获毒时间30min,最短接毒时间15min,循回期在ld左右,一次获毒后可保毒14d.带病吸芽也能传病。汁液摩擦和土壤不能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症状 传播 介体
下载PDF
感染束顶病后香蕉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简报)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海保 朱西儒 刘鸿先 《植物生理学通讯》 CSCD 199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香蕉束顶病株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两者在香蕉束顶病毒(BBTV)浸染前期被诱导活性显著提高,接种后21和28d最高,42d后则都比健株低。侵染前期BBTV在体内的运转受抑,接种叶在接种后28d病... 香蕉束顶病株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两者在香蕉束顶病毒(BBTV)浸染前期被诱导活性显著提高,接种后21和28d最高,42d后则都比健株低。侵染前期BBTV在体内的运转受抑,接种叶在接种后28d病毒含量最高,而顶叶则在35d后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Ⅲ.传毒介体香蕉交脉蚜的发生规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仲驹 林奇英 +2 位作者 谢联辉 郑国璋 黄志宏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32-38,共7页
在福建香蕉种植区,香蕉束顶病的介体──香蕉交脉蚜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高度世代重叠.它主要分布在蕉株的假茎及吸芽上,密度大时可遍及心叶基部、叶片以及果轴上.可以有翅蚜飞迁以及无翅蚜爬行方式在株间迁移.在田间除为害香... 在福建香蕉种植区,香蕉束顶病的介体──香蕉交脉蚜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高度世代重叠.它主要分布在蕉株的假茎及吸芽上,密度大时可遍及心叶基部、叶片以及果轴上.可以有翅蚜飞迁以及无翅蚜爬行方式在株间迁移.在田间除为害香蕉外,在其高峰季节.还见少量寄生粉芭蕉、大蕉、姜、姜黄、芋.室内饲养在粉芭蕉、大蕉(柴蕉)、姜、姜黄、芋、芭蕉芋和美人蕉等上能少量繁殖.在香蕉园中一般在每年的9—12月份有一明显的发生高峰.香蕉束顶病株处理不当时,还促进香蕉交脉蚜的扩散和传病.香蕉交脉蚜在蕉园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m-m和lgS2-kgm的直线回归式分别为。m=7.5854+7.937m(r=0.9771)和lgS2=1.0879+1.6003lgm(r=0.85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交脉蚜 寄主范围 发生规律 束顶病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植原体16S rDNA片段的RFLP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横虹 邱并生 +1 位作者 李锂 史春霖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4-319,共6页
香蕉束顶病(BBT)是一种发生在蕉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从带有典型香蕉束顶病症状的香蕉植株中按照检测植原体的方法提取DNA,扩增患病植株中植原体16SrDNA片段,证明香蕉束顶病中有植原体存在。对此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 香蕉束顶病(BBT)是一种发生在蕉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从带有典型香蕉束顶病症状的香蕉植株中按照检测植原体的方法提取DNA,扩增患病植株中植原体16SrDNA片段,证明香蕉束顶病中有植原体存在。对此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核酸序列分析,并与已知植原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片段与Gr1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 植原体 RFLP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斑点法检测柑桔黄龙病,香蕉束顶病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陶 周玲红 +2 位作者 胡绪岚 李永川 RichardF.Lee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1-65,共5页
用改进的斑点法检测柑桔黄龙病类细菌、香蕉束顶病毒(BBTV),均获满意结果.阳性反应在硝基纤维转移膜上形成深浅不等的褐色斑点.检测健康柑桔、香蕉粗汁液,获阴性结果,在上述固相载体上不形成有色物质.在缓冲液TBS中加入2%TritonX-100和... 用改进的斑点法检测柑桔黄龙病类细菌、香蕉束顶病毒(BBTV),均获满意结果.阳性反应在硝基纤维转移膜上形成深浅不等的褐色斑点.检测健康柑桔、香蕉粗汁液,获阴性结果,在上述固相载体上不形成有色物质.在缓冲液TBS中加入2%TritonX-100和1%国产蛋白片,作为改进后的封闭缓冲液,封闭硝基纤维转移膜上未结合抗原部位,效果较好.斑点法检测活体香蕉束顶病样品及-30℃冷冻保存6个月香蕉束顶病样品,同样获满意结果.斑点法快速、准确、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植物检疫,存在于硝基纤维转移膜上的检疫结果可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黄梢病 香焦 束顶病 斑点法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自福 李华平 +1 位作者 肖火根 范怀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77-82,共6页
综述了香蕉束顶病的发生、危害、病原、病害流行学、病原的分类及其防治,探讨了今后需进一步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病原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伦璇 钟毅敏 陆东雯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43-344,共2页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 病原 电镜
下载PDF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 Ⅳ.病害的防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仲驹 林奇英 +5 位作者 谢联辉 陈启建 吴祖建 黄国穗 蒋家富 郑国璋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44-49,共6页
在深入总结蕉农经验和借鉴前人成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病害及介体香蕉交脉蚜传播、蔓延特性、流行规律、病株铲除措施的研究结果,针对病害流行特点,制定简单易行而无公害的治理方案。这一方案包括及早察别,铲前喷药;铲刨结合,铲后清... 在深入总结蕉农经验和借鉴前人成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病害及介体香蕉交脉蚜传播、蔓延特性、流行规律、病株铲除措施的研究结果,针对病害流行特点,制定简单易行而无公害的治理方案。这一方案包括及早察别,铲前喷药;铲刨结合,铲后清园;适时巧治,防蚜治病;补种健苗,精心管理等措施。该方案在莆田和漳州两地示范,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在无病区,种植无病蕉苗更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治理方案,务必加强领导,培训蕉农,健全群防体制,并结合建立无病毒香蕉种苗基地,强化检疫法规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束顶病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