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输振荡对条石鲷幼鱼生理应激和水体总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哲 周珊珊 +3 位作者 王好学 王嘉浩 陈璐 徐开达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5期327-332,共6页
为了优化增殖放流技术,减少运输胁迫,选取体长(118.9±8.1) mm、体质量(39.6±8.4)g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在振荡频率0、60、100、140、180 r/min下模拟运输24 h,研究振荡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理应激... 为了优化增殖放流技术,减少运输胁迫,选取体长(118.9±8.1) mm、体质量(39.6±8.4)g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在振荡频率0、60、100、140、180 r/min下模拟运输24 h,研究振荡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理应激以及对水体总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振荡频率的提高,条石鲷幼鱼血液中的皮质醇、血糖、乳酸水平升高(P<0.05),肌糖原水平则降低(P<0.05);运输水体的总氨氮含量也随着振荡频率的提高而快速升高。结果表明,较高的振荡频率会加剧条石鲷幼鱼的生理应激,提高其能量消耗,并导致运输水质快速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频率 条石 运输 生理应激 总氨氮含量
下载PDF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雌核发育的人工诱导与鉴定
2
作者 陈睿毅 刘明涛 +3 位作者 竺奇慧 李海东 胡伟华 徐冬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9-835,共7页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复性染色体性别决定型(X_1X_1X_2X_2/X_1X_2Y)。利用紫外线(UV)灭活的同源精子通过冷休克方法诱导了条石鲷的雌核发育,筛选精子紫外灭活剂量并优化冷休克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条...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复性染色体性别决定型(X_1X_1X_2X_2/X_1X_2Y)。利用紫外线(UV)灭活的同源精子通过冷休克方法诱导了条石鲷的雌核发育,筛选精子紫外灭活剂量并优化冷休克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条石鲷精子最适的灭活剂量为80 mJ/cm2雌核发育的最适条件为授精后2 min在3~4℃水温下处理10 min。条石鲷雌核发育子代经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鉴定为二倍体,进一步利用微卫星分析表明雌核发育后代的等位基因完全来自于母本没有父本基因参与。对子代的性比和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条石鲷雌核发育后代均为雌性,15月龄后雌核发育后代比普通条石鲷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为条石鲷单性苗种的培育及其性别决定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Oplegnathus fasciatus) 雌核发育 冷休克 微卫星 复性染色体
下载PDF
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37
3
作者 肖志忠 郑炯 +1 位作者 于道德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0,共6页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66~2.20mm,在背鳍膜的前边缘上有4~5个星状黑色素;1日龄仔鱼全长1.83~2.32mm,背鳍膜上黑色素异常明显;2日龄仔鱼,胸鳍原基出现,尾部鳍膜中间开始出现放射丝;3日龄仔鱼,背鳍膜上黑色素消失,上下颌开启,部分仔鱼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鳔原基出现;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日龄稚鱼,全长6.55~8.42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由一横带,鱼体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幼鱼,全长15.50~35.55mm,鱼体体型与咸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通过对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卵胚及仔稚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条石鲷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oplegnathusfasc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4) 胚胎 仔鱼 稚鱼 幼鱼
下载PDF
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被引量:66
4
作者 王健鑫 石戈 +2 位作者 李鹏 刘美英 王日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8-626,共9页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杯状细胞
下载PDF
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63
5
作者 闫茂仓 单乐州 +4 位作者 谢起浪 林少珍 邵鑫斌 刘伟成 黄贤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6-496,共11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盐度和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30℃时,条石鲷幼鱼随着温度的升...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条石鲷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盐度和体重对条石鲷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30℃时,条石鲷幼鱼随着温度的升高,排氨率明显升高;S为5-45时,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再下降,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先下降再升高;条石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O∶N比也随着温度升高和体重增加而升高,不同温度下条石鲷幼鱼平均O∶N比为95.437,呼吸Q10平均值是1.274,排泄Q10平均值是1.585;S为5-45时,O∶N比的范围是41.662-107.736;不同体重的条石鲷幼鱼平均O∶N比为72.083。10-35℃时条石鲷幼鱼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蛋白质其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度 体重 耗氧率 排氨率 条石
下载PDF
饥饿与再投喂及投喂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宋国 彭士明 +3 位作者 孙鹏 王建钢 尹飞 施兆鸿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69-1277,共9页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 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 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 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脂肪酶活力在饥饿 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 恢复投喂后, 除饥饿 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 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 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 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 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 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 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 在本实验条件下, 饥饿3d后再经投喂, 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 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 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饥饿 再投喂 投喂频率 生长 消化酶
下载PDF
盐度对条石鲷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45
7
作者 孙鹏 尹飞 +1 位作者 彭士明 施兆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9,共6页
测定了不同盐度(8、18、28、38、48)处理后条石鲷幼鱼肝脏中SOD、CAT、GPX和GST4种酶活力,探讨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当用低盐度8和18处理时,幼鱼肝脏SOD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当处理盐度升至38时... 测定了不同盐度(8、18、28、38、48)处理后条石鲷幼鱼肝脏中SOD、CAT、GPX和GST4种酶活力,探讨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当用低盐度8和18处理时,幼鱼肝脏SOD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当处理盐度升至38时,SOD活力增加并在24h时达到最大,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而经过盐度48处理时,SOD活力则在24h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CAT活力在盐度为8和18的处理组中均在处理120h时达到最高值;在经高盐度处理时与SOD活力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各盐度处理组中的GPX活力均在处理12~24h左右出现最低值,然后又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而GST活力在处理盐度为8、18和38时基本呈增高的变化趋势,当盐度增至48时,GST活力迅速增高并在6h时达到最高,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趋于平衡。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对低盐环境有较强耐受力,在盐度变化时能通过改变抗氧化酶活力来消除氧化压力下产生的多余自由基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盐度 抗氧化酶 氧化压力
下载PDF
条石鲷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被引量:54
8
作者 柳学周 徐永江 +2 位作者 王妍妍 吕永谦 曲建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2-341,共10页
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胚后各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条石鲷成熟卵子为浮性、端黄卵,卵径0.86mm±0.012mm(n=30),单油球,油球径0.18mm-0.22mm。在水温23.5℃&#... 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胚后各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条石鲷成熟卵子为浮性、端黄卵,卵径0.86mm±0.012mm(n=30),单油球,油球径0.18mm-0.22mm。在水温23.5℃±0.5℃、盐度30.5、pH8.0-8.3条件下,受精卵经27.5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弯曲,肠道内褶回增多,消化能力增强。3日龄(仔鱼孵化出膜后第一天称为0日龄,以此类推)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油球在6日龄消耗完毕,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稚鱼培育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在水温21℃-24℃、盐度27-33、pH8.0-8.3条件下,仔鱼开口饵料为S型褶皱臂尾轮虫,4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或轮虫卵,13日龄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25日龄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30日龄后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4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7日龄时鳔开始充气变为亮泡状,生活史终生有鳔。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12h50min的胚体上,至18h已在胚体全身分布,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脊椎骨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4日龄弯曲过程完成,除腹鳍外其它鳍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牙齿(硬齿和绒毛齿)生成,可咬食饵料。体表七条横向黑色素带是条石鲷的一个显著体态特征。21日龄鱼体表形成第一条横向黑色素带,23日龄时体表形成第二条色素带,25日龄时形成第三条色素带,29日龄时仔鱼体表第五条色素带形成,至40日龄时第七条色素带形成,此时稚鱼体态除背鳍、尾鳍、腹鳍上色素外与成体相似。60日龄幼鱼鳞片形成,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胚胎发育 胚后生长 发育
下载PDF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善良 王亚军 +1 位作者 王丹丽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8-444,共7页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结果表明:(1)鱼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22:6(n-3)(DHA)、C20:5(n-3)(EPA)和C18:1(n-9)(油酸);(2)胚胎及内源性营养阶段,主要利用C16:0、C18:0以及C18:1作为能量来源,EPA和DHA被优先保存下来;(3)摄食轮虫和桡足类AA、EPA、DHA含量显著提高,摄食卤虫则C18:1(n-9)、C18:2(n-6)及C18:3(n-3)含量迅速增加;(4)在稚鱼期必需脂肪酸AA、DHA含量不足,而EPA过高,可能引起细胞膜磷脂中DHA与EPA比例失衡,出现稚鱼"死亡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胚胎 仔鱼 稚鱼 幼鱼 脂肪酸
下载PDF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 被引量:23
10
作者 何滔 肖志忠 +1 位作者 刘清华 李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2-1248,共7页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早期发育 功能器官 异速生长
下载PDF
条石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26
11
作者 胡玲玲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蔡文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5,共5页
条石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8.08%、16.86%、3.02%、0.55%和1.49%.能值和比能值分别为5.43和32.24kJ/g.肌肉中含有19种氨基酸,即常规氨基酸18种(占干样77.26%),牛磺酸... 条石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8.08%、16.86%、3.02%、0.55%和1.49%.能值和比能值分别为5.43和32.24kJ/g.肌肉中含有19种氨基酸,即常规氨基酸18种(占干样77.26%),牛磺酸(Tau)1种,总量占干样77.88%,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占干样32.11%,占氨基酸总量的41.56%;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占干样30.19%,占18种氨基酸总量的39.08%.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条石鲷的限制性氨基酸主要为色氨酸(Trp),其次是蛋氨酸和胱氨酸(Met和Cys)、苏氨酸(Thr),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4.43,支/芳值达2.57,接近人体正常需要值.脂肪酸中EPA和DHA质量分数分别为1.76%和15.1%,含量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尤其锌(Zn)和硒(Se)的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肌肉 营养成分 分析评价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条石鲷与斑石鲷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肖志忠 肖永双 +3 位作者 马道远 徐世宏 刘清华 李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第3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条石鲷和斑石鲷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97,0.080和0.172,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两种石鲷科鱼类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OI>Cytb。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上的核苷酸替代速率明显的高于Cytb基因片段,呈现出较快的进化速率。基于Cytb和ND5两个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条石鲷和斑石鲷的分歧时间约为385万~530万a,分化事件发生于上新世早期(Early Pl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斑石 线粒体DNA 遗传距离 分化时间
下载PDF
盐度对条石鲷幼鱼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孙鹏 彭士明 +1 位作者 尹飞 施兆鸿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4-1209,共6页
研究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鳃、肾脏和肝脏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经不同盐度(8、18、28、38、48)的处理,条石鲷幼鱼3种组织Na+/-K+-ATP酶活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低盐度(8和18)处理的幼鱼鳃Na+/-K+-ATP酶活力在前6h略微增加... 研究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鳃、肾脏和肝脏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经不同盐度(8、18、28、38、48)的处理,条石鲷幼鱼3种组织Na+/-K+-ATP酶活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低盐度(8和18)处理的幼鱼鳃Na+/-K+-ATP酶活力在前6h略微增加,然后逐渐降低,在处理24h时下降到最低,之后又开始增加。经高盐度(38和48)处理时,鳃中Na+/-K+-ATP酶活力在前6h有所降低,然后迅速升高,并在处理24h时达到最大,之后酶活力逐渐降低,并在处理96h后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盐度处理组幼鱼肾脏Na+/-K+-ATP酶活力在处理开始6h均稍有增加,而从处理6h开始降低,在处理24h下降到最低,此后酶活力又呈现增加的趋势。在盐度为8的处理组中,肝脏Na+/-K+-ATP酶活力与肾脏中变化趋势相似,而其它3组则逐渐降低,在处理24h时达到最低,之后又逐渐增加。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适盐范围广,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3种组织的Na+/-K+-ATP酶活力酶活性在盐度为18~38的范围内变化不明显,而在8和48的盐度下变化较大,最终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与肾脏相比,盐度变化对鳃和肝脏Na+/-K+-ATP酶活力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幼鱼 盐度 Na+/-K+-ATP酶
下载PDF
条石鲷视觉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何滔 肖志忠 +4 位作者 刘清华 马道远 徐世宏 肖永双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3,共5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 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 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 h,在脉络膜裂...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 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 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 h,在脉络膜裂口处出现角膜;2日龄,巩膜和脉络膜形成;3日龄,虹膜出现;6日龄,视网膜分化完全,由色素层、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组成;13日龄,角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膜、纤维层、后弹性膜和内皮层;21日龄,虹膜完全分化,由内向外依次为色素层、后缘层、基质层、前缘层和内皮层。此时条石鲷眼的各个部分(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均发育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Oplegnathus fasciatus) 早期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温度和pH对条石鲷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罗奇 区又君 +1 位作者 艾丽 李加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4-158,共5页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淀粉酶最适pH是7.6,脂肪酶最适pH为4.2;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Oplegnathus fasciatus 幼鱼 温度 PH 消化酶 活力
下载PDF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被引量:11
16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1 位作者 艾丽 谢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71,共6页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早期发育 生长 池塘育苗 广东
下载PDF
温度、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影响及初孵仔鱼饥饿耐受力 被引量:20
17
作者 徐永江 柳学周 +1 位作者 王妍妍 曲建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1,共7页
研究了盐度、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对饥饿的耐受力。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5,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孵化率都在89%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35,孵化率都降低。盐度对孵化时间有一定影响,盐度高于35或者低... 研究了盐度、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对饥饿的耐受力。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5,最适盐度范围为25~30,孵化率都在89%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35,孵化率都降低。盐度对孵化时间有一定影响,盐度高于35或者低于15条件下孵化时间都延长。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7℃,孵化率都在77%以上,最适温度范围为23~25℃,孵化率达89%以上,低于19℃或者高于27℃时孵化率降低且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胚胎孵化时间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条石鲷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阈温度)为10.06℃,有效积温值为405.3℃.h。对胚胎发育的Q10值进行了计算。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8日龄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第6天,饥饿对初孵仔鱼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胚胎发育 温度 盐度 饥饿
下载PDF
饥饿与再投喂对条石鲷幼鱼组织和血清中主要代谢酶活性及糖元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施兆鸿 彭士明 +3 位作者 宋国 孙鹏 尹飞 王建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35-1442,共8页
为研究条石鲷幼鱼在饥饿与再投喂条件下机体各组织和血清中主要代谢酶活性和糖元含量的变化,以平均体质量为(10.0±1.0)g的条石鲷幼鱼为实验对象,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每天投喂(S0)、饥饿3 d(S3)、饥饿6 d(S6)、饥饿9 d(S9)和饥... 为研究条石鲷幼鱼在饥饿与再投喂条件下机体各组织和血清中主要代谢酶活性和糖元含量的变化,以平均体质量为(10.0±1.0)g的条石鲷幼鱼为实验对象,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每天投喂(S0)、饥饿3 d(S3)、饥饿6 d(S6)、饥饿9 d(S9)和饥饿12 d(S12),饥饿后再恢复投喂至实验结束,整个实验同期对照30 d。在实验前、饥饿处理后和再投喂后分别取样,检测血清、肝脏和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变化以及糖元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饥饿与再投喂对血糖、肝糖元含量影响显著(P<0.05),饥饿导致血糖(S12除外)、肝糖元含量显著降低,再投喂后肝糖元含量基本恢复到饥饿前水平。然而,肌糖元含量在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并不明显。实验期间,AKP活性和GPT活性在血清和肝脏中变化明显,且恢复投喂后血清与肝脏中的各代谢酶活性均基本恢复到初始活性水平。肌肉中AKP、ACP、GPT和GOT活性在整个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则并不明显。分析认为,条石鲷幼鱼血糖浓度维持在(2.65±0.33)~(3.70±0.36)mmol/L是保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须的水平;在条石鲷机体应对饥饿胁迫的过程中,血清和肝脏中主要代谢酶活性的相应变化对于保障机体在饥饿条件下的基础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饥饿 再投喂 代谢酶 糖元
下载PDF
条石鲷雌雄鱼核型及C-带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徐冬冬 尤锋 +4 位作者 楼宝 耿智 李军 肖志忠 辛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2-557,共6页
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分析是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对认识鱼类的分类系统、进化关系及染色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为鱼类遗传育种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鱼类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到目前... 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分析是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对认识鱼类的分类系统、进化关系及染色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为鱼类遗传育种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鱼类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鱼类染色体核型已有很多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核型 C-带 性染色体
下载PDF
条石鲷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2
20
作者 胡玲玲 李加儿 +2 位作者 区又君 于娜 王刚 《南方水产》 2010年第3期41-45,共5页
采用光镜技术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头肾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血管和血窦组成,其间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表面也... 采用光镜技术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头肾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血管和血窦组成,其间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表面也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其实质主要组成有脾髓(红髓和白髓混合排列)、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小梁不明显,进入脾脏的中央动脉和静脉往往紧靠在一起互相结伴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 头肾 脾脏 显微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