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来/去”结构带宾语时的时体运筹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建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0-32,共3页
着重考察“动+来/去”的简单趋向补语接宾语时的时体运筹机制,认为该结构有三种基本的时体范畴:起然体、未然体、已然体,并从认知上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实际语恒运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关键词 “动+来/去”结构 时体机制 言语实际
下载PDF
“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 被引量:6
2
作者 左双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4,共6页
本文主要分析动词"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其诱因。"来"的语义泛化经历了"发生、来到"义阶段和"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义阶段;"去"则经历了"去1"、"去2&... 本文主要分析动词"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其诱因。"来"的语义泛化经历了"发生、来到"义阶段和"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义阶段;"去"则经历了"去1"、"去2"和"去3"阶段以及"去4"阶段。本文认为,虽然"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不一样,但其泛化的原因却有一致性:经济原则是"来/去"语义泛化的外在动力,隐喻和转喻是"来/去"语义泛化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去” 语义泛化 诱因
下载PDF
“来/去”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考察 被引量:8
3
作者 左双菊 《汉语学报》 2007年第4期71-78,共8页
本文主要考察位移动词"来/去"在现代汉语里的带宾情况。考察表明,在现代汉语里,"来"的带宾用法不但使用频率高,而且宾语成分多样,语义类型复杂,是一个带宾能力很强的及物性动词,而"去"的带宾用法虽然频... 本文主要考察位移动词"来/去"在现代汉语里的带宾情况。考察表明,在现代汉语里,"来"的带宾用法不但使用频率高,而且宾语成分多样,语义类型复杂,是一个带宾能力很强的及物性动词,而"去"的带宾用法虽然频率较高,但宾语成分只能是体词性的,语义类型也主要是处所宾语,还只是一个有一定带宾能力的弱及物性动词。文章根据考察结果给"来/去"的宾语类型建立了一个优先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去” 宾语类型 优先序列
下载PDF
略论类时体标记在汉语口语互动中的功能——以“起来”“下去”“来着”为例
4
作者 关越 郭锐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68-79,111,I0002,共14页
在描述一些用法灵活的时间义词语时,既需要参考权威语文辞书的规范释义,又应当吸收互动语言学提供的新视角。文章将能够表示但不专门表示时体的虚词和半虚词统称为类时体标记,认为这是汉语时间范畴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类时体标记往往... 在描述一些用法灵活的时间义词语时,既需要参考权威语文辞书的规范释义,又应当吸收互动语言学提供的新视角。文章将能够表示但不专门表示时体的虚词和半虚词统称为类时体标记,认为这是汉语时间范畴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类时体标记往往在口语中高频出现,在表示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又有各自的其他角色,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文章基于汉语口语互动语料的真实情况,着重考察了两类类时体标记——趋向动词“起来”“下去”和助词“来着”,指出它们分别表示“起始变化”“主观增维”和“回顾过去”,旨在说明汉语类时体标记在实现时制和体态时能够反映出词汇本身的核心功能,从而构建汉语口语中时间范畴和情态、语气范畴在语法层面的联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体 起来 下去 来着 互动功能
下载PDF
“来/去”的语义镜像与译文隐现--以《红楼梦》霍译本为例
5
作者 于翠红 马宁 赵同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2,共6页
通过对《红楼梦》“来/去”出现频次及类别进行提取和分析,并与霍克思的英译表达相对照,研究发现,英语直接使用“come/go”的情况远少于汉语,但借助丰富的方式动词和路径小品词,“来/去”蕴含的多层级语义获得了多样化呈现。具体而言,... 通过对《红楼梦》“来/去”出现频次及类别进行提取和分析,并与霍克思的英译表达相对照,研究发现,英语直接使用“come/go”的情况远少于汉语,但借助丰富的方式动词和路径小品词,“来/去”蕴含的多层级语义获得了多样化呈现。具体而言,除水平方向的趋近和远离,“来/去”语义镜像通过霍译本中的路径矢量、空间维度、指向范畴和主体视角等得以更加清晰地映射。在翻译路径上,复合结构主要遵循“(非)位移动词+小品词”为主、“(非)位移动词”为辅的方式进行语义融合和重组;由于独立使用的“来/去”承担复杂的语法及结构功能,霍克思在忠实传达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同时,采用语义对应、缺省及增译等显性和隐性策略进行翻译,贴切自然地再现了人物动作、性格及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复杂关系。本文相关发现对于管窥汉英方向性词汇化模式及翻译教学与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去 语义镜像 《红楼梦》 霍译本
原文传递
山西泽州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
6
作者 关黑拽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2-458,共7页
山西泽州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通常表示两点间远距离的横向位移,对动词有明确的选择限制,排斥非位移动词和短距离的位移动词。“V+将+来”和“V+将+去”发展不平衡,在基础位移意义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用法。“V+将+来/去”与... 山西泽州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通常表示两点间远距离的横向位移,对动词有明确的选择限制,排斥非位移动词和短距离的位移动词。“V+将+来”和“V+将+去”发展不平衡,在基础位移意义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用法。“V+将+来/去”与“V+过+来/去”的表达功能分工明确,对谓语动词的选择限制也有相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泽州方言 晋语 V+将+来/去 V+过+来/去 位移距离 位移类型
原文传递
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
7
作者 尹夏燕 吴春相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2-118,共7页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界事件,重在过程感知,以动词来锚定事件的实现方式,核心义为能性度过义。“V得(不)过来”以高意愿和能力受限表征“愿而不能”的动力可能;而“V得(不)过去”则以低意愿和低能力表征为“不能为之”或“勉强为之”的动力可能,其中“说看”类官能动词进入后构式习语化,由示证情态发展为表价值评判的认识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性动趋式 V得不过来/过去 不对称性
下载PDF
晋语介休方言趋向补语述补衔接模式研究
8
作者 郭若男 《现代语文》 2023年第11期19-25,共7页
在晋语介休方言中,趋向补语结构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衔接模式与松紧差别。典型的普通话粘合式述趋式,在介休话中能够以组合式的形式存在,即述语与补语之间通常要有标记词“将”来连接。介休话述趋式中的宾论元实现模式,也与普通话存在... 在晋语介休方言中,趋向补语结构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衔接模式与松紧差别。典型的普通话粘合式述趋式,在介休话中能够以组合式的形式存在,即述语与补语之间通常要有标记词“将”来连接。介休话述趋式中的宾论元实现模式,也与普通话存在差异,它通常实现为宾语内置型。个别情况下,则可以受整个短语支配,实现为宾语外置型。不过,此时动词的语义类型、宾论元的语义角色与所实现的句类模式都会受到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休方言 趋向补语 组合式 “V将来/的去” 述补衔接模式 宾论元实现模式
下载PDF
“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晋霞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3-69,共7页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考察现代汉语中“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历程。主要讨论五个问题:语法构成和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篇章功能;信息地位:“V来V去”的相似形式;历时发展和语法化。其中前四者是“V来V去”格式的共时描写,最后则是考...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考察现代汉语中“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历程。主要讨论五个问题:语法构成和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篇章功能;信息地位:“V来V去”的相似形式;历时发展和语法化。其中前四者是“V来V去”格式的共时描写,最后则是考察“V来V去”的历史演变。文章的基本结论是:根据分布的不同,共时平面上的“V来V去”可分为A、B、C三类,其中A、B两类是谓词性句法成分,C类是篇章衔接成分。A、B两类在句法功能取向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历时考察,文章认为A、B两类“V来V去”没有语法化关系,C类是由B类语法化而来。这一语法化的直接后果是:汉语从已有的句法成分B类“V来V去”中分化出来了一个新的具有归总义的篇章衔接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来V去” 功能 信息 语法化
下载PDF
汉语趋向补语"来、去"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莉 王小燕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本文从形式和语义入手,根据动词的语义差异,对能带简单趋向补语"来、去"的动词进行分类,进而得出趋向补语"来、去"在维吾尔语中表达的规律。
关键词 汉语 维吾尔语 来、去 对应表达
下载PDF
近代汉语中的"V来V去"格式考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志生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4-78,共5页
"V来V去"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较早出现于唐,在明清时得到了较大发展。本文讨论了近代 汉语中"V来V去"的语法特征、句法功能及语法化问题."V来V去"格式的最后成熟是在现代汉语中完成的。
关键词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格式 语法化 语法特征 句法功能 成熟 明清
下载PDF
类固定短语“A_1来A_2去”格式的多角度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昌来 周宁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8-101,共4页
本文从结构形式出发将类固定短语"A1来A2去"分为两大类,并对其内部构成、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总结这一格式的特点。
关键词 类固定短语 “A1来A2去 ”句法 语义
下载PDF
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来”“去”选择的约束条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言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6,共8页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qu...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的选择要受制于篇章话题、段落话题、空间处所以及共现词语等因素的约束,而且各约束条件彼此并不是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叙事 约束条件
下载PDF
普通话助词“了”在梅州客家话中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映琼 温昌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100,共8页
文章考察了普通话助词"了"在梅州客家话的对应形式。从表面看,梅州客家话中相当于普通话"了1"和"了2"的词有合一型、二分型和混杂型三种类型。文章在详细描写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近代汉语及闽西赣南... 文章考察了普通话助词"了"在梅州客家话的对应形式。从表面看,梅州客家话中相当于普通话"了1"和"了2"的词有合一型、二分型和混杂型三种类型。文章在详细描写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近代汉语及闽西赣南客家话材料,认为客家话早期层次的相当于"了1"和"了2"的是表实现、完成的助词"来"(句中)和"去"(句末)。梅州客家话中"来"保留下来了,其读音在语法化过程中已经弱化,个别地方还增加了同义的来自官话的"了1";"去"在有的地方保留,有的地方则被"来"替代或被"来"与句末的合音词替代,有的地方还增加了来自官话的同义的"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词“了” 梅州客家话 助词“来”“去” 合音
下载PDF
“起去”:双音趋向动词语法系统的一个成员 被引量:7
15
作者 邢福义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95,共11页
有学者认为"起来"走完了语法化全程,以此作为推理大前提,断定"起去"未完成语法化。本文指出:充当了动词的后置成分,形成了体系性方阵,这是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充足条件,对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一视同仁,不分强弱。文... 有学者认为"起来"走完了语法化全程,以此作为推理大前提,断定"起去"未完成语法化。本文指出:充当了动词的后置成分,形成了体系性方阵,这是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充足条件,对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一视同仁,不分强弱。文言文里,双音趋向动词充当动词后置成分现象极为罕见,未形成语法系统;在近古白话阶段,双音趋向动词系统方阵已然形成,跟现代汉语的情况基本相同,只存在若干差异。从近古到现当代,"起去"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不仅如此,"起去"还在往前走,这有新的用例可以证明。通过"归谬",可以突出显示,以"起来"作为基准的大前提,不能推导出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双音 语法化 起来 起去 大前提 归谬
下载PDF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京津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 本文通过对"过来/过去"三个义项及其与之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客体与参照点距离的趋近和趋远,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客体清楚与否和有无的变化来认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心理认知语义的解释可以采取从视觉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到思维意识上的清楚变化和有无变化的顺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过来""过去"的引申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来” “过去” 意象图式 认知域 思维意识
下载PDF
若羌维吾尔语地名t∫aqlq考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树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72,共7页
若羌县的维吾尔语称名t∫aqlq,系由乌古斯部族的t∫aruqlu部落名称演变而来,始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亦即清代汉文史籍中"卡克里克"译名之所本。该地名的使用,是古代突厥语族群入住塔里木盆地东缘地区的反映,而其起因则与西... 若羌县的维吾尔语称名t∫aqlq,系由乌古斯部族的t∫aruqlu部落名称演变而来,始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亦即清代汉文史籍中"卡克里克"译名之所本。该地名的使用,是古代突厥语族群入住塔里木盆地东缘地区的反映,而其起因则与西汉王朝和匈奴政权对东部天山地区的争夺密切相关。该部于公元2年"亡降匈奴",隋代以前游牧于西天山南麓,后移徙至今巴楚县境内。将若羌县的维吾尔语名称定为t∫aqlq无任何依据,亦割断了历史。现今流行的"源于qardalq,意为‘领路者’"、"源于t aqlq,意为‘四口井’"或"源于t∫aqlq,意为‘看见纺车的地方’"的说法,均属附会之说。应参照现代维吾尔语的特点,恢复其古名或清代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犁 去胡来 部落
下载PDF
类固定短语“N_1来N_2去”的句法语义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翟玲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9-44,共6页
作为类固定短语,"N_1来N_2去"具有特有的语法特点和语里意义而目前学界尚未对这一特殊格式进行细致描写和解释。从语言事实出发运用小三角理论、语法化和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分析并尝试揭示"N_1来N_2去"格式的句法... 作为类固定短语,"N_1来N_2去"具有特有的语法特点和语里意义而目前学界尚未对这一特殊格式进行细致描写和解释。从语言事实出发运用小三角理论、语法化和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分析并尝试揭示"N_1来N_2去"格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和规律句法上分析该格式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和特点;语义上探析格式的语法意义、内部成员及格式的语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定短语 N1来N2去 语法特点 语里意义
下载PDF
类固定短语“N_1来N_2去”的语值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翟玲玉 杨贵兰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9-32,共4页
类固定短语"N_1来N_2去"这一特殊形式,不仅具备特有的语法特点和语里意义,还自有其独特的语值,即表意、节律、语体、修辞以及语篇功能等方面的语用价值:表意丰富,节律整齐,口语色彩浓,修辞效果和语篇衔接作用比较突出。
关键词 N1来N2去 表意价值 节律价值 语体价值 修辞价值 语篇功能
下载PDF
类固定短语“名1来名2去”格式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艳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88-90,共3页
类固定短语"名1来名2去"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在内部构成中,名词的选择是有着其特有的选择条件的。此外,该格式语义丰富,可充当多种句法功能,且一般在具体语境当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关键词 类固定短语 “名1来名2去” 语义 句法 主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