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来华德国人所著旅华记述综述
1
作者 温馨 《统计与管理》 2015年第8期183-185,共3页
19世纪来华的德国传教士、商人、探险家、外交家、记者、军人等根据自己的经历留下了一批关于中国的文字记录,不仅限于狭义上的"游记"研究,还包括大量通信、日记、回忆录、工作汇报与考察报告等。"旅华记述"便是对... 19世纪来华的德国传教士、商人、探险家、外交家、记者、军人等根据自己的经历留下了一批关于中国的文字记录,不仅限于狭义上的"游记"研究,还包括大量通信、日记、回忆录、工作汇报与考察报告等。"旅华记述"便是对这一系列德国来华人士对中国文字记录的总称。这些源于在中国真实经历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为晚清历史、社会及文化等研究提供了"他者"的观察角度。旅华记述中所建构的中国体现了德国来华人群在19世纪对中国的认识,从另一层面折射出十九世纪德国自身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 世纪 来华德国人 旅华记述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之间:近代来华德国人的中国观
2
作者 温馨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8-72,共5页
19世纪以来,一批来华德国人将他们视域中的中国用文字记录下来。依据史料和文本分析可知,近代来华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一方面呈现出中国传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征,另一方面则在小范围内建构了在欧洲现代观念影响下特殊的现代中国。近代... 19世纪以来,一批来华德国人将他们视域中的中国用文字记录下来。依据史料和文本分析可知,近代来华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一方面呈现出中国传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征,另一方面则在小范围内建构了在欧洲现代观念影响下特殊的现代中国。近代来华德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是一定时空和历史语境的产物,在华亲历时代巨变的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更为深刻立体,处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近代中国呈现出特殊的时代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现代 近代来华德国人 中国观
下载PDF
近代来华德国人已刊纪实报道选介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立新 《国际汉学》 CSSCI 2015年第3期157-170,205,共15页
在近代来华德国人当中,有不少人写作并发表了诸如日记、书信、游记、记事报导、回忆录和研究性专著等各种各样的纪实报道。这些报道的产生和形成与作者的西方或德国背景有密切联系,但也并非完全虚构。它们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中国的感知... 在近代来华德国人当中,有不少人写作并发表了诸如日记、书信、游记、记事报导、回忆录和研究性专著等各种各样的纪实报道。这些报道的产生和形成与作者的西方或德国背景有密切联系,但也并非完全虚构。它们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中国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记载了若干实际情况,为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来华德国人 纪实报道 史料
原文传递
来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研究——以一名德国留学生为个案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涛 邢蓉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51-54,共4页
外国留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可以有效地解决本土教师匮乏的问题,我们运用跨文化适应理论,以一名德国来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该生就读期间的文化休克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为来华留学事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外国留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可以有效地解决本土教师匮乏的问题,我们运用跨文化适应理论,以一名德国来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该生就读期间的文化休克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为来华留学事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提供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德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跨文化适应理论 培养 个案研究
下载PDF
且听游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主德国来华展览中的“人民性”话语
5
作者 吴晶莹 《美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1,共10页
本文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主德国来华展览作为考察对象,从“人民性”主题的“共振”与民主德国美术表达范式的“复调”,“反法西斯主义”政治立场的“共振”与“反法西斯主义”内在肌理的“复调”,木刻艺术“人民性”体认的“共振”与... 本文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主德国来华展览作为考察对象,从“人民性”主题的“共振”与民主德国美术表达范式的“复调”,“反法西斯主义”政治立场的“共振”与“反法西斯主义”内在肌理的“复调”,木刻艺术“人民性”体认的“共振”与“珂勒惠支”作为民主德国“人民性”话语的象征“复调”三个视角切入,探察中国美术发展本体脉络之外“人民性”内涵的别样视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美术 民主德国来华展览 中德美术交流 人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