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书信游记中的风景凝视
1
作者 段宇晖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89-98,113,共11页
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的风景记述展现了身处孤绝状态下的传教士对特定自然景观的凝视。面对眼前的荒野景致,传教士所追求和寻觅的是自我情感的认同以及阐释异域自然资源的权力。但是他们的情感认同需要在超绝的地理空间中才能得以体验,... 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的风景记述展现了身处孤绝状态下的传教士对特定自然景观的凝视。面对眼前的荒野景致,传教士所追求和寻觅的是自我情感的认同以及阐释异域自然资源的权力。但是他们的情感认同需要在超绝的地理空间中才能得以体验,其过程和效果是对中国人文景观的疏离与排斥。而就异域自然资源所作的阐释则表明他们也是以自己的认知系统来定义中国的自然景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美国传教士 书信 风景记述 凝视
下载PDF
近代来华美国传教士及其中国观
2
作者 王春娟 《黑龙江史志》 2009年第9X期44-44,共1页
随着近代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对中国的基本看法。很多传教士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向欧美国家展示了他们的中国观,并以此影响了欧美国家的中国观。
关键词 近代 美国来华传教士 中国观
下载PDF
信念与情感: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书信日记中的心史叙述
3
作者 段宇晖 《金陵神学志》 2020年第1期90-103,共14页
职业信念和个人情感就是贯穿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传记始终的一对主题。宗教情感培育了每个传教士做出自己职业选择的信念,也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他们在异国陌生的环境中继续坚持下去。生活上的困难、传教中的挫折会令他们心情沮丧。与故... 职业信念和个人情感就是贯穿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传记始终的一对主题。宗教情感培育了每个传教士做出自己职业选择的信念,也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他们在异国陌生的环境中继续坚持下去。生活上的困难、传教中的挫折会令他们心情沮丧。与故乡亲友通讯可以给身处孤绝状态下的传教士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日记中的反省则旨在巩固他们宗教情感,让个人情感的波澜回复到神圣信念的宰制中来。信念与情感的关系纠葛在那些模范传教士身上总是要体现为从平衡互补到失衡危机、再到平衡恢复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美国传教士 书信日记 信念 情感
原文传递
鸦片战争后美国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形象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姚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期间,美国来华传教士扮演了中国形象塑造者和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份滑移"。他们一方面试图将"先进"...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此期间,美国来华传教士扮演了中国形象塑造者和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身份滑移"。他们一方面试图将"先进"的西方文明与宗教推广到他们心目中落后的异教国家;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不断地向国人介绍和解释他们所处的国度及其人民。他们的中国叙述通过教科书的普及,对于19世纪美国人的中国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来华传教士 中国形象 文化身份滑移
下载PDF
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
5
作者 姚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7-79,共3页
美国对华传教工作始于1829年。美国来华传教士雅裨理和卫三畏分别于1830年与1833年来华。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来华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个奇风异俗盛行... 美国对华传教工作始于1829年。美国来华传教士雅裨理和卫三畏分别于1830年与1833年来华。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来华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个奇风异俗盛行的异教国度,是个等待西方"先进"文明与宗教拯救的民族。他们用文字记录了来华美国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也成为此后美国人中国观的最初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关关系早期 美国来华传教士 中国形象
下载PDF
美国来华传教士的中国形象认知策略:一种跨文化分析框架
6
作者 李霄鹍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第1期84-93,共10页
从国家形象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指出国家形象认知与主体内在的心理认知图式和外在的文化交往语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美国来华传教士认知中国形象的过程与其在华跨文化传教活动同步开展并深化。因此,借鉴图式理论,重点从情境图式、角色... 从国家形象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指出国家形象认知与主体内在的心理认知图式和外在的文化交往语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美国来华传教士认知中国形象的过程与其在华跨文化传教活动同步开展并深化。因此,借鉴图式理论,重点从情境图式、角色图式、策略图式和情感图式四个方面考察传教士跨文化交流的认知过程,探讨这些图式因素的改变与他们所认知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关系。同时,将上述图式要素与约翰·贝利的文化适应模型进一步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语境与心理图式角度考察传教士认知中国形象的跨文化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来华传教士 中国形象 认知策略 图式
下载PDF
来华传教士对美国感知中国形象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霄鹍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CSSCI 2015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本文简要考察了美国的中国形象知识来源,指出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军人)群体构成了美国对华直接观察认知的源头。这其中,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教士通过著书立说,发行报刊,回国后巡回演讲,在对华关键问题上游说美国决策高层甚至总... 本文简要考察了美国的中国形象知识来源,指出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军人)群体构成了美国对华直接观察认知的源头。这其中,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教士通过著书立说,发行报刊,回国后巡回演讲,在对华关键问题上游说美国决策高层甚至总统本人等多种形式向美国各个阶层传递中国形象,成为影响美国中国观的重要的知识和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来华传教士 中国形象 认知来源
原文传递
雅裨理的《中国日记》——第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
8
作者 姚斌(编译) 《英语学习(新锐空间)》 2010年第4期50-53,共4页
自从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贸易之后.美国国内的政界和商界曾掀起过一股不小的“中国热”。与18世纪席卷欧洲的“中国热”(Chinoiserie)更加注重中国的思想文化能为欧洲的启蒙时代提供怎样的思想给养不同的是,19世纪初美国... 自从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贸易之后.美国国内的政界和商界曾掀起过一股不小的“中国热”。与18世纪席卷欧洲的“中国热”(Chinoiserie)更加注重中国的思想文化能为欧洲的启蒙时代提供怎样的思想给养不同的是,19世纪初美国出现的“中国热“更主要关注的是展开对华贸易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来华传教士 中国形象 日记 对华贸易 19世纪初 启蒙时代 思想文化 18世纪
原文传递
从两份手稿看林乐知晚清的政治活动
9
作者 王国华 《天禄论丛》 2017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本文包括了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先生的两篇原始英文手稿及其翻译和介绍.一篇是其在1906年12月7日在上海青年基督教青年会所作的报告,另一篇是会晤革命改革人士的记录手稿.这两份手稿生动如实地向世人呈现了林乐知在风云动荡的晚清中国... 本文包括了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先生的两篇原始英文手稿及其翻译和介绍.一篇是其在1906年12月7日在上海青年基督教青年会所作的报告,另一篇是会晤革命改革人士的记录手稿.这两份手稿生动如实地向世人呈现了林乐知在风云动荡的晚清中国直接投入社会政治改革活动的一面.他给爱国进步青年做演讲,介绍美国建国经验及方针,激励爱国青年并为他们指明方向.他参与改革人士、革命党人组织推翻清政权、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商谈计划活动.这些原始文献为进一步开展林乐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追溯林乐知在晚清中国真实活动的历史情景提供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乐知 美国来华传教士 晚清政治活动 晚清中国 晚清政治改革
下载PDF
中美邮情话鼓岭
10
作者 黄益群 陈苏 《集邮博览》 2017年第10期4-5,共2页
鼓岭,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当年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喜欢选择来此消夏,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福州著名的避暑之地。这是1901年夏季的鼓岭,行色匆匆的“扛篼人”穿梭在山道上,“篼”里坐着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和他的妻小,他的儿子... 鼓岭,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当年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喜欢选择来此消夏,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福州著名的避暑之地。这是1901年夏季的鼓岭,行色匆匆的“扛篼人”穿梭在山道上,“篼”里坐着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和他的妻小,他的儿子、刚满10个月的加德纳此时正安然酣睡。这对传教士夫妇此次是重归中国,其实,要不是回国述职,加德纳应该是在中国降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来华传教士 西方传教士 情话 中美 西方人士 加德纳 福州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