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朱琰 陈方 程文辉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4,共4页
对于一般树状分布河网,上一级河道总是汇入至下一级河道,位于河道下游断面的流量总是由其上游汇集而至。但对于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人工控制建筑物众多,又受潮汐影响的地区(如太湖流域),河网错综复杂,水流方向不定,要跟踪某个断面的水... 对于一般树状分布河网,上一级河道总是汇入至下一级河道,位于河道下游断面的流量总是由其上游汇集而至。但对于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人工控制建筑物众多,又受潮汐影响的地区(如太湖流域),河网错综复杂,水流方向不定,要跟踪某个断面的水流去向,或某个河段的水体、断面流量是从哪里汇集而来的,非常困难。但这样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对其很感兴趣。例如从常熟枢纽引长江水流进入望虞河后,流向何处?河网各断面流量中或各河段水体中常熟枢纽引江水量占多少比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估计常熟枢纽引江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因此,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及其在太湖流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量模型 来水组成 保守物质
下载PDF
来水组成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珏 赵永军 程文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6-10,共5页
在太湖流域水文动力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的实际水网为例,建立了来水组成模型.该模型能准确计算出不同水源在河网中的运移过程,定量研究河网各断面的来水组成.从理论和模型上较好地解决了复杂河网的来水组成问题.
关键词 平原 量来源 来水组成
下载PDF
基于非充分掺混模式的流域来水组成模型
3
作者 王船海 朱琰 +1 位作者 程文辉 向小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8,共5页
针对如何减小数值求解对流输运方程耗散误差的问题,引进断面计算浓度的概念来计算河段平均浓度,提出了非充分掺混模式的有限控制体积法离散对流输运方程的新算法,据此构建了模拟流域内的水源组成以及不同水源在流域内的时空变化情况的... 针对如何减小数值求解对流输运方程耗散误差的问题,引进断面计算浓度的概念来计算河段平均浓度,提出了非充分掺混模式的有限控制体积法离散对流输运方程的新算法,据此构建了模拟流域内的水源组成以及不同水源在流域内的时空变化情况的流域来水组成模型。通过数值试验与具体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非充分掺混模式的新算法可有效地提高流域来水模型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充分掺混 断面计算浓度 流域来水组成 对流输运方程 有限体积法
下载PDF
同位素方法在太浦河调水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孙营营 陆宝宏 +1 位作者 杨洪林 汪集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70-474,共5页
在2006年3月22日~4月6日开展的太浦河调水试验中,进行了同位素同步监测。根据水量平衡和D1、8O同位素质量守恒原理,运用同位素方法计算了调水期间两省一市的水量分配,分析了黄浦江水源地三条主要支流的来水组成情况。根据D1、8O同位素... 在2006年3月22日~4月6日开展的太浦河调水试验中,进行了同位素同步监测。根据水量平衡和D1、8O同位素质量守恒原理,运用同位素方法计算了调水期间两省一市的水量分配,分析了黄浦江水源地三条主要支流的来水组成情况。根据D1、8O同位素丰度峰(谷)滞后法,推算了太浦河泄水的输水传播时间,为应对黄浦江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件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D1、8O同位素方法在该研究区域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方法在平原河网地区感潮河流中具有其独特的应用途径和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浦河 同位素 量分配 来水组成 传输时间 河网地区
下载PDF
基于流场分析的人工湖生态设计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沈荣 季斐斐 顾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基于湖泊平面形态与周边用地类型初定的景观生态设计方案,采用流场分析模型模拟河网,计算了三种不同引水方案下的入湖流量,并选择最优引水方案模拟了湖泊流场对湖泊形态微调,分析了湖泊来水组成,为麒麟湖的生态设计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湖泊流场 人工湖 来水组成 生态设计 麒麟湖
下载PDF
Isotopic Model Estimate of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otential Water Pools to Water Uptake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in Horqin Sandy Land 被引量:2
6
作者 魏雅芬 方杰 +3 位作者 赵学勇 伊梅 张瑞军 李胜功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2年第4期308-315,共8页
We examined stable isotope signals of precipitation, soil water, and xylem water and ran the multi-source linear mixing model (IsoSource) to determine water uptake depths and estimate proportional contribution of po... We examined stable isotope signals of precipitation, soil water, and xylem water and ran the multi-source linear mixing model (IsoSource) to determine water uptake depths and estimate proportional contribution of possible water pools to the water use of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 in southeast Horqin Sandy Land. We also examined variations of the water use by Mongolian pine trees before and after a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The closeness of isotopic composition between xylem water and potential water pools presented that most of water uptake by the trees occurred in the depth of below 20 cm soil (up to 80 cm in this study). Estimate from the IsoSource model agrees well with observation, and the model yielded that over 60% of the water was derived from 20–80 cm soil layer under relatively higher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contribution from much deeper soil depth may increase when the soil in this layer became dry.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groundwater was very low since water table was much deeper than rooting depth of the trees. Isotopic signals of xylem water of Mongolian pine trees before and after a heavy precipitation of 14.4 mm on July 13 in 2009 exhibited that the trees could sense and use recent rain-charged soil water at the upper 20 cm soil layer 36 hours after the rain, and this contribution decreased rapidly in the following 24 hours. The ability of accessing different water pools of Mongolian pine trees under various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is likely a good indicator of their adaptability to dry habitats in sandy 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 model Mongolian pine plantation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tree water uptake sourc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