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往生到来迎:西夏净土信仰对西方三圣的观念与图像重构 被引量:7
1
作者 何卯平 宁强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20,共17页
隋唐以来,“西方净土变”特别是其中的“阿弥陀净土变”成为佛教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的题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观念和净土世界中歌赋太平的舞乐盛世受到佛教信众的推崇,同时亦对“九品往生”观念趋之若鹜。晚唐五代,以引... 隋唐以来,“西方净土变”特别是其中的“阿弥陀净土变”成为佛教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的题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观念和净土世界中歌赋太平的舞乐盛世受到佛教信众的推崇,同时亦对“九品往生”观念趋之若鹜。晚唐五代,以引路菩萨为代表的往生图式表明了念佛者对往生有更进一层的意愿;12世纪以降,净土阿弥陀三尊腾云立姿图式开始流行,一改往生以“己力”为之的观念,将佛陀以愿力帮助往生之人、成就通往西方极乐净土的方便之道推向主旨,并使引波的概念进一步强化。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与愿印来迎”概念及图像范式,更是西夏佛教在对净土的诠释过程中形成的观念重构。通过佛教的东渐,这种西夏范式的影响广泛体现在南宋王朝以及12-13世纪日、韩净土宗的图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施与愿印 来迎
下载PDF
追寻永恒的价值——浅析《死神来迎大主教》的主题思想
2
作者 邵芳 许慧洁 《消费导刊》 2009年第14期227-227,共1页
《死神来迎大主教》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女作家薇拉·凯瑟的重要作品,写作题材和风格清新而独特。本文着重分析该作品的主题思想,揭示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及其对现实的启示。
关键词 《死神来迎大主教》 主题思想 永恒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意涵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中华 《西夏研究》 2020年第3期64-71,共8页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 华盖常用来彰显拥有者的威仪,同时华盖也有象征喜乐与祥和之意。黑水城出土西夏绢画《阿弥陀佛来迎图》中的华盖以祥云式为主,相对轻便灵动。华盖中有大量花鸟绘画的介入,使得华盖更加贴近自然与现实生活。由于西夏净土信仰的盛行,华盖与不鼓自鸣的乐器、飞天和宫阙等图案相结合,创造出西夏人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从装饰审美特征看,华盖既具有多样化的装饰功能,也有其紧密的装饰手法,使《阿弥陀佛来迎图》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弥陀佛来迎图》 华盖意涵 净土信仰
下载PDF
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西夏壁画的净土主题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贾维维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0,共7页
在东千佛洞现存9个已编号洞窟中,第2、4、5、6、7窟目前被学界公认为西夏时期营造的代表性洞窟,是研究西夏历史、佛教、艺术等多个学术领域的重要资料,其中第7窟研究力度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分析东千佛洞第7窟的窟室结构、壁画题材内容... 在东千佛洞现存9个已编号洞窟中,第2、4、5、6、7窟目前被学界公认为西夏时期营造的代表性洞窟,是研究西夏历史、佛教、艺术等多个学术领域的重要资料,其中第7窟研究力度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分析东千佛洞第7窟的窟室结构、壁画题材内容、组合方式、图像内涵等内容,来讨论该窟表现的净土思想,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西夏社会净土思想和宗教信仰特征。净土信仰在该窟的图像与图像之间构建起内在联系,从而将窟室组成一个构思严密的建筑空间,汉地传统信仰题材与新译密续主题共同服务于"净土"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第七窟 西夏 壁画 净土 密宗 来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