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兼评张振雷、胡根林《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 被引量:2
1
作者 安杨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29,共3页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的道理,试图启迪其做人做事的智慧,试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教学内容 “序” 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 终身发展 老师
下载PDF
杨修之死辨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庆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6-47,共2页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叙写了“恃才放旷”的杨修漏泄言教,“数犯曹操之忌”,为曹操所杀。《三国演义》称杨修“死年三十四岁”,并借后人之诗“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道出杨修被诛原...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叙写了“恃才放旷”的杨修漏泄言教,“数犯曹操之忌”,为曹操所杀。《三国演义》称杨修“死年三十四岁”,并借后人之诗“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道出杨修被诛原因。然《三国演义》的上述说法,实与历史事实存在着距离。《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我们不能用生活的真实来要求它,但还原历史真相。对于我们正确解读《杨修之死》不无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 辨说 中学语文教材 历史事实 文学作品 历史真相 曹操
下载PDF
对话或争鸣:需要的不止是一种气度——由安杨华《我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想到的
3
作者 胡根林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43,共3页
张震雷先生和我合作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发表后,我们听到了好评.也听到了一种批评——天津实验中学的安杨华老师不仅对该文作出了完全否定的毫不客气的评议,而且提供了自己对《杨修之... 张震雷先生和我合作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发表后,我们听到了好评.也听到了一种批评——天津实验中学的安杨华老师不仅对该文作出了完全否定的毫不客气的评议,而且提供了自己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中学语文教学》 解读 杨华 2010年 气度 争鸣 对话
下载PDF
从《杨修之死》看小说阅读的方法
4
作者 李燕玲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6年第2期58-60,共3页
艾柯、伍尔夫、纳博科夫等一流小说家似乎都对读者怀有高期许,在他们看来,作家和读者是一个创作共同体,读者是作家潜在的回应者和对话者,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读者虽然不必成为学者、专家,但也决不应该是书林中浅尝辄止的... 艾柯、伍尔夫、纳博科夫等一流小说家似乎都对读者怀有高期许,在他们看来,作家和读者是一个创作共同体,读者是作家潜在的回应者和对话者,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读者虽然不必成为学者、专家,但也决不应该是书林中浅尝辄止的涉猎者。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朝向成为优秀读者的目标进发,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细处,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训练中磨练自己的感知力、洞察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最终从阅读中获得最宽广和更深邃的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阅读 叙事性文本 人性 杨修之死》
下载PDF
读懂上司不说破——杨修之死的启示
5
作者 金旺 《秘书之友》 2004年第11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杨修之 曹操 《三国演义》 罗贯中 重要启示 恃才放旷 演变过程 丞相 无可救药 明确指示
下载PDF
三问《杨修之死》
6
作者 汪昌友 《湖南教育(中旬)(B)》 2009年第3期49-49,共1页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读对该小说的三要素能够准确把握。不少教师在学生已知的内容上“上穷碧落下黄泉”,却忽视了“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 杨修之死》 《语文课程标准》 自读课文 文化背景 九年级 人教版 学生 文章
下载PDF
5E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杨修之死》为例
7
作者 黄玉云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第12期41-42,共2页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5E教学模式,通过自我探究,团体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借鉴5E教学模式,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 应用 E模式 语文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自我探究 解决问题
下载PDF
从杨修之死看秘书的适度参谋 被引量:2
8
作者 吉晶玉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1996年第2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杨修之 定位原则 曹操 秘书人员 秘书学 《三国演义》 秘书活动 领导活动 秘书工作者 参与决策
下载PDF
古三游洞与宋代杨修之“筑三游”摩崖石刻
9
作者 龚兴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39-41,共3页
西陵峡古三游洞素以军事要地著称。以有关历史遗迹、文献和三游洞下牢溪崖壁存留的宋代杨修之石刻实物资料为据 。
关键词 三游洞 古军垒 杨修之 摩崖石刻
下载PDF
《杨修之死》教学三疑
10
作者 倪彩英 陈光泉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91-92,共2页
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课文《杨修之死》教学中遇到的三个疑难问题,即杨修之才;小说主要人物;杨修被杀原因等。
关键词 杨修之死》 初中 语文教学 曹操
下载PDF
从权谋文化看杨修之死的必然——《杨修之死》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洋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6年第11期48-50,共3页
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 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权谋文化 解读 性格悲剧 文献研究 阅读实践 课堂观察 文化悲剧
下载PDF
也谈刻画人物性格——教《杨修之死》有感
12
作者 韩青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第6期41-42,共2页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夏侯惇入帐,稟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人物性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三国演义》 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 人教版 诸葛亮
下载PDF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
13
作者 吴丹 孙雷 孙雪梅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0年第7期8-11,共4页
2010年3月末,在山东省曲阜市举办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本届教学观摩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学语文教学艺术专题组和曲阜市教育局、曲阜师大附中承办,由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协办。由全国... 2010年3月末,在山东省曲阜市举办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本届教学观摩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学语文教学艺术专题组和曲阜市教育局、曲阜师大附中承办,由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协办。由全国中语会理事、黑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雷老师及部分省市的中学语文教研员和部分大学教授担任评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杨修之死》 语文教学艺术 观摩研讨会 实录 中国教育学会 初中语文教学
下载PDF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听《杨修之死》的一点感想
14
作者 孙娴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9年第10期10-11,共2页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王教授的话让我反思了前段时间听的一节课——《杨修...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王教授的话让我反思了前段时间听的一节课——《杨修之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这是一节南京国际树人学校在教学公开日中对外的公开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教学内容 最低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合宜 语文课堂教学 实验教科书
下载PDF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听《杨修之死》后的一点感怀
15
作者 孙娴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9年第9期50-51,共2页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王教授的话令我反思了前段时间听的一节课——《杨修...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王教授的话令我反思了前段时间听的一节课——《杨修之死》,这是南京国际树人学校组织的一节对外公开课。教师由曹操的《短歌行》导入,将教学主体分成两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教学内容 最低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合宜 语文课堂教学 《短歌行》 学校组织
下载PDF
谈《杨修之死》的细节描写
16
作者 文德培 《高校教育管理》 1983年第2期82-84,共3页
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艺术典型,都离不开它.那些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一般都是以其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而流传于世的.《杨修之死》中的细节描写就是如此.它在展示... 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艺术典型,都离不开它.那些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一般都是以其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而流传于世的.《杨修之死》中的细节描写就是如此.它在展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杨修之死》 细节描写 矛盾冲突 恃才放旷 性格刻画 艺术典型 侍者 刻画人物 人物之间
下载PDF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杨修之死》探析
17
作者 别廷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47-50,共4页
这篇课文是从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节选的,是根据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的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的《三国演义》本,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键词 杨修之死》 曹操 曹植 探析 丞相 《三国演义》 恃才放旷 曹丕 汉中 杨修被杀
下载PDF
借给我一双慧眼——由《杨修之死》看历史人物形象塑造
18
作者 黄志福 孔立新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6-47,共2页
【学习指要】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课文叙述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 【学习指要】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课文叙述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充分体现了《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内涵的丰富和手法的高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 历史 学习指要 性格特点 复杂性格 形象内涵
下载PDF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9
作者 张淑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7-48,共2页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个性,也揭示了曹操既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杨修之死》是一...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个性,也揭示了曹操既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对学生形成的阅读障碍较少。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前做充分预习,通过增添阅读资料,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并尽可能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 小组合作交流 复杂性格 阅读障碍 阅读资料 理解分析
下载PDF
“杨修之死”话聪明
20
作者 韩长有 《东疆学刊》 1994年第4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杨修之 发展趋势 聪明反被聪明误 事物的本质 小聪明 恃才放旷 文化大革命 反革命集团 眼光短浅 通观全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