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十斑吉丁虫的研究——Ⅰ 生物学特性及天敌 被引量:6
1
作者 屈邦选 陈辉 +2 位作者 谢成祥 张继平 刘复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11-17,共7页
本文对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ius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对幼虫越冬部位、化蛹及羽化习性、成虫习性、幼虫为害部位作了详细观察,提出幼虫开始进入木质部的时间为防治关键。发现一种啮小蜂Tetrastichussp.和... 本文对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ius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对幼虫越冬部位、化蛹及羽化习性、成虫习性、幼虫为害部位作了详细观察,提出幼虫开始进入木质部的时间为防治关键。发现一种啮小蜂Tetrastichussp.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重要天敌。两种真菌自然感病率分别为16.3%、12.8%,室内致病力测定感病率分别为79.3%、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生物学特性 天敌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的研究——Ⅱ.发生规律及防治 被引量:4
2
作者 屈邦选 陈辉 +2 位作者 刘复玳 谢成祥 张继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28-33,共6页
本文对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ius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被害与树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阐明其发生规律。利用两种真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Mitt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 本文对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ius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被害与树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阐明其发生规律。利用两种真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Mitt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野外防治试验,死亡率达50—76%;在初孵幼虫期用50%杀螟松10倍、20倍液喷干试验,杀虫率分别达92.15%、9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发生规律 防治 杨树
下载PDF
河西地区不同杨树树种对杨十斑吉丁虫的抗性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复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27-330,共4页
毛白杨、新疆杨和钻天杨对杨十斑吉丁虫表现抗性,二白杨和小叶杨对该虫敏感;树干东、南面受害较重;树皮光滑及灌溉条件好者受害较轻。
关键词 杨树 杨十斑吉丁虫 抗虫性 河西地区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危害的损失量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复玳 李鸿纲 王志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本文对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ius)损失量和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根据虫口密度和危害后所造成的材损率大小和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程度,将危害情况以株均虫口密度分为五个水平的防治指标:0级(2头/株以下);Ⅰ级(3... 本文对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ius)损失量和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根据虫口密度和危害后所造成的材损率大小和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程度,将危害情况以株均虫口密度分为五个水平的防治指标:0级(2头/株以下);Ⅰ级(3~lO头/株);Ⅱ级(11~20头/株),Ⅲ级(21~30头/株);Ⅳ级(30头/株以上)。针对不同危害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危害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危害 损失 防治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两种致病真菌研究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辉 唐明 《甘肃林业科技》 1992年第3期40-42,共3页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病原真菌虽有一些记载,但尚未做寄主致病性测定及野外防治该虫的试验,1987—1989年我们在甘肃省酒泉市三合林场、敦煌县南河乡林场和阳关林场杨十斑吉丁虫发生地被害杨树(二白杨、小叶杨等)...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病原真菌虽有一些记载,但尚未做寄主致病性测定及野外防治该虫的试验,1987—1989年我们在甘肃省酒泉市三合林场、敦煌县南河乡林场和阳关林场杨十斑吉丁虫发生地被害杨树(二白杨、小叶杨等)内剖到感病死亡的虫体,并调查统计了野外自然发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病原真菌 致病性测定 致病真菌 甘肃省酒泉市 南河乡 分离培养 半知菌亚门 分生抱子 活虫数
全文增补中
杨十斑吉丁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8
6
作者 阿里木 李中邵 +2 位作者 克热曼 牛春林 赵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9-121,共3页
为了有效控制杨十斑吉丁虫的危害,采用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杨十斑吉丁虫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杨十斑吉丁虫在克拉玛依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内越冬,主要危害杨树,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通过... 为了有效控制杨十斑吉丁虫的危害,采用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杨十斑吉丁虫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杨十斑吉丁虫在克拉玛依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内越冬,主要危害杨树,严重时可导致树木死亡。通过对该虫防治技术的研究,表明5%吡虫啉乳油900倍液+40%氧乐果乳油900倍液的混合药剂、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分别是防治杨十班吉丁虫幼虫、成虫较为理想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飞行能力的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栋 丁吉同 阿地力.沙塔尔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14-217,共4页
为了探究杨十斑吉丁虫的基本飞行能力,本试验利用飞行磨吊飞结合野外测定,探究了性别、光照对杨十斑吉丁虫飞行能力的影响并对杨十斑吉丁虫野外单次飞行距离和活动场所进行了研究。吊飞结果显示:雌、雄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探究杨十斑吉丁虫的基本飞行能力,本试验利用飞行磨吊飞结合野外测定,探究了性别、光照对杨十斑吉丁虫飞行能力的影响并对杨十斑吉丁虫野外单次飞行距离和活动场所进行了研究。吊飞结果显示:雌、雄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平均飞行时间、平均最大飞行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杨十斑吉丁虫个体之间飞行能力差别较大,其中,雌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2.6172 km,平均最大飞行速度为2.0108 km/h,平均飞行时间为1.7674 h;雄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2.1385 km,平均最大飞行速度为1.7801 km/h,平均飞行时间约为1.8732 h。个体飞行能力最强为雌虫,其飞行最远距离为5.2 km,飞行最大速度为2.91 km/h,最长飞行时间约为2.9 h。野外研究结果显示:杨十斑吉丁虫主要在树木的树干部位进行活动,单次飞行距离最远可达18.3 m。结果表明:杨十斑吉丁虫有较强的飞行能力,且在光照条件下杨十斑吉丁虫的飞行能力要显著高于黑暗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飞行能力 飞行距离 飞行时间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光肩星天牛、杨十斑吉丁虫的田间试验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红霞 常青 马峰 《宁夏农林科技》 1998年第5期15-17,共3页
本试验观察了Steinernemacarpocapsae线虫的两个品系Agriotas(A24)和Beijing不同浓度及不同的施药方法对光肩星天牛、杨十斑吉丁虫幼虫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表明:对光肩星天牛,Beij... 本试验观察了Steinernemacarpocapsae线虫的两个品系Agriotas(A24)和Beijing不同浓度及不同的施药方法对光肩星天牛、杨十斑吉丁虫幼虫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表明:对光肩星天牛,Beijing品系的作用效果优于A24品系,以注射浓度7500条/ml为佳,幼虫孔减退率达86.4%。对杨十斑吉丁虫,A24品系最优浓度为10000条/ml,Beijing品系最优浓度为5000条/ml,两个品系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从经济成本考虑,可选择Beijing品系,活幼虫孔减退率可达到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虫 光肩星天牛 杨十斑吉丁虫 防治措施 林害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发生期的预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汉元 孟新光 +2 位作者 阿扎提 阿依古力 袁玉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6-28,共3页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Fabr.是我国西北地区多种杨树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哈密市有的防护林带受害株率100%,由于幼虫和蛹深藏树干内防治困难,有的地区严重成灾,造成大面积杨树死亡,严重影响木材质量和造林成果。为了准确掌...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Fabr.是我国西北地区多种杨树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哈密市有的防护林带受害株率100%,由于幼虫和蛹深藏树干内防治困难,有的地区严重成灾,造成大面积杨树死亡,严重影响木材质量和造林成果。为了准确掌握防治时机,提高防治效果,我们于1990—1992年对该虫的发生期测报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杨十斑吉丁虫 发生期 预测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的综合防控技术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淑贞 雷银山 +1 位作者 孙占林 冯怡 《宁夏农林科技》 2010年第6期55-55,41,共2页
简述了杨十斑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在进行防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杨十斑吉丁虫营林、检疫、生物、人工、化防等防控技术。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生态特性 防控技术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强 鲜大炜 《农村科技》 2011年第6期32-33,共2页
2009年,克拉玛依市造林减排作业区发生杨十斑吉丁虫,危害面积达400余公顷。杨十斑吉丁虫的初孵幼虫蛀入树皮内,破坏树木输导组织,使树木营养组织无法运输,导致树木死亡。由于幼虫在树干内取食,药物无法渗透,所以对杨十斑吉丁虫的防治一... 2009年,克拉玛依市造林减排作业区发生杨十斑吉丁虫,危害面积达400余公顷。杨十斑吉丁虫的初孵幼虫蛀入树皮内,破坏树木输导组织,使树木营养组织无法运输,导致树木死亡。由于幼虫在树干内取食,药物无法渗透,所以对杨十斑吉丁虫的防治一直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综合防治技术 克拉玛依市 输导组织 营养组织 作业区 树木 造林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防治方法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娜 《新疆林业》 2003年第2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化学防治 幼虫孵化 方法探究
下载PDF
库尔勒市区域杨十斑吉丁虫的防治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亚森.吾甫尔 《南方农业》 2015年第15期64-64,66,共2页
杨十斑吉丁虫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科(Buprestoidea),是杨柳科树种的重要害虫。这几年,在库尔勒地区,杨十斑吉丁虫发生范围广,繁殖扩散较快,易于传播,突发性强,发生面积大,危害重,防治困难等特点。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危害 防治方法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虫防治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桂萍 《农技服务》 2016年第7期70-70,共1页
拜城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阿克苏地区东北部,临近天山中段南麓。拜城县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型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偏冷,全年温度范围为-28℃至38.3℃,平均气温为7.6℃,年平均日照时间接近2800h,年平均降... 拜城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阿克苏地区东北部,临近天山中段南麓。拜城县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型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偏冷,全年温度范围为-28℃至38.3℃,平均气温为7.6℃,年平均日照时间接近2800h,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70mm。从气候条件来看,拜城县十分适合杨树片林生长。然而,杨树片林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杨十斑吉丁虫的影响,对杨树片林造成破坏。基于此,本文对拜城县地区杨十斑吉丁虫防治技术进行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药物防治 辅助整治
下载PDF
阿勒泰地区杨十斑吉丁虫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15
作者 努尔兰.哈斯可尔 《现代园艺》 2016年第2期43-43,共1页
通过对阿勒泰地区杨十斑吉丁虫生活习性的观察和研究,总结了杨十斑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同时结合多年防治经验,从检疫措施、物理措施、药剂防治及生物防治方面,提出了杨十斑吉丁虫的具体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阿勒泰地区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设置饵木对杨十斑吉丁虫防治效果的试验
16
作者 何洪学 徐素琴 +4 位作者 白永军 金学云 王谦 梁振 贾振峦 《中国园艺文摘》 2013年第9期48-49,共2页
试验表明设置饵木对杨十斑吉丁早虫防治效果显著,试验区虫口密度下降95%,有虫株率下降71.9%;不同设置方式和地点,防治效果不同,以散放式和堆放式最佳,设置地点林分外最佳,林内最差。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饵木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在克拉玛依林区的发生危害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努尔古丽.马坎 岳朝阳 +1 位作者 阿里木.买买提 陈晶晶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126,共3页
2010—2012年采用标准地定时定点观察及实地调查、现场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对克拉玛依林区杨十斑吉丁的发生危害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杨十斑吉丁在克拉玛依林区1年发生1代。幼虫在韧皮部及木质部之间取食为害... 2010—2012年采用标准地定时定点观察及实地调查、现场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对克拉玛依林区杨十斑吉丁的发生危害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杨十斑吉丁在克拉玛依林区1年发生1代。幼虫在韧皮部及木质部之间取食为害。各虫态发育期不整齐,老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虫道内越冬,在翌年4月中旬化蛹,下旬羽化为成虫,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出现。该虫羽化后直至9月下旬进入木质部为害,雌成虫在产卵过程中严重危害叶片、叶柄、嫩枝皮层,尤其幼虫对杨树人工幼林、新造林、苗圃危害非常严重,目前杨十斑吉丁在克拉玛依造林减排作业区危害发生面积达334 hm2,危害有虫株率达70%~80%。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杨十斑吉丁的危害及生物学特性,为尽快合理控制该虫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和建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发生危害 生物学习性 克拉玛依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杨十斑吉丁幼虫繁殖三种肿腿蜂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春林 张福海 陈刘生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利用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Fabricius)幼虫为替代寄主,繁殖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及管氏肿腿蜂(Schlerodrmus guani)3种寄生蜂,3种寄生蜂均成功繁殖出成蜂。人工繁蜂条... 利用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Fabricius)幼虫为替代寄主,繁殖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及管氏肿腿蜂(Schlerodrmus guani)3种寄生蜂,3种寄生蜂均成功繁殖出成蜂。人工繁蜂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70%。杨十斑吉丁虫不同龄期幼虫对3种肿腿蜂的繁蜂效果存在差异,1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出蜂量均低于2、3龄幼虫,龄期大的幼虫繁蜂效果好,子代雌性率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90%以上;不同比例接蜂的寄生率、平均出蜂量和子代雌性率差异不明显,但接蜂比例大的繁蜂效果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管氏肿腿蜂(Schlerodrmus guani)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Fabricius) 人工繁殖
下载PDF
白蜡吉丁虫肿腿蜂对三种蛀干害虫的寄生效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春林 田奥 +1 位作者 张福海 陈刘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6-1050,共5页
利用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和纳曼干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幼虫作为替代寄主对天敌昆虫白蜡吉丁虫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进行人工饲养,成功繁殖出了成蜂。人工繁蜂的条... 利用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和纳曼干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幼虫作为替代寄主对天敌昆虫白蜡吉丁虫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进行人工饲养,成功繁殖出了成蜂。人工繁蜂的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70%,接蜂的蜂虫比3∶1,三种替代寄主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虫和纳曼干脊虎天牛幼虫的被寄生率分别为43.77%、87.12%和82.41%;平均繁蜂时间分别为42 d、33.17 d和34.58 d;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虫和纳曼干脊虎天牛单个幼虫平均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分别为40.83头、90.33头和50.92头;子代蜂的雌性率分别为95.53%、96.70%和94.57%。在7℃,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储藏,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成蜂的平均寿命150 d;寿命超过一个月的雌蜂占95%,雄蜂寿命5-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吉丁肿腿蜂 白杨透翅蛾 杨十斑吉丁虫 纳曼干脊虎天牛 寄生效能
下载PDF
和田皮墨垦区杨树十斑吉丁虫的生物学初报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亦松 季春辉 +1 位作者 张建华 马春强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4-206,共3页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Pallas是西北地区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近年杨十斑吉丁虫对和田皮墨垦区的杨树危害日益严重。对杨树十斑吉丁虫进行初步生物学研究表明,在和田皮墨垦区该虫1年发生1代,幼虫在树皮与木质间为害,造成...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Pallas是西北地区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近年杨十斑吉丁虫对和田皮墨垦区的杨树危害日益严重。对杨树十斑吉丁虫进行初步生物学研究表明,在和田皮墨垦区该虫1年发生1代,幼虫在树皮与木质间为害,造成杨树死亡。查清了该类害虫的为害时期及为害程度,其幼虫期人工刮皮消灭幼虫,成虫期树干涂沫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十斑吉丁虫 发生规律 生物学习性 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