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叙事的演述逻辑与建构机制——以杨家将传说为例
1
作者 梁家胜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17-123,共7页
民间叙事之所以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是因为其不仅遵循了生活的逻辑,而且更大限度的遵循了想象逻辑。民间叙事是情感化的,所以一切叙事皆情语,它能够契合民众文化心理,实现异质同构并维持动态平衡,养习民间的审美情趣... 民间叙事之所以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是因为其不仅遵循了生活的逻辑,而且更大限度的遵循了想象逻辑。民间叙事是情感化的,所以一切叙事皆情语,它能够契合民众文化心理,实现异质同构并维持动态平衡,养习民间的审美情趣,但其审美经验往往是一种非逻辑和无意志的情感或者情绪的经验。民间叙事的审美建构能够通过移情与交融达成,而调适与平衡功能则凸显了其心理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叙事 逻辑 机制 杨家将传说
下载PDF
宋辽交通沿线杨家将传说叙事的空间建构形式与机制
2
作者 张琼洁(满族)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7,共11页
与作为客观存在形式的物理空间不同,传说叙事空间源自主体对客体感性直观的接受形式,是主体主观感受下的空间建构。以宋辽交通线为空间场域,对流传于其间不同点位的杨家将传说进行比较,发现传说分布与点位空间在对应过程中,传说叙事与... 与作为客观存在形式的物理空间不同,传说叙事空间源自主体对客体感性直观的接受形式,是主体主观感受下的空间建构。以宋辽交通线为空间场域,对流传于其间不同点位的杨家将传说进行比较,发现传说分布与点位空间在对应过程中,传说叙事与历史叙事发生了明显错位,主观感受空间与客观地理空间亦有显著差异。传说叙事在空间建构上具有确证与补充、变形与移置、逸出与反证三种形式。传说符号系统的话语能指与空间所指之间相互对应、二次转化,及再次翻转,但话语能指最终并未找到实体所指。杨家将传说被逐渐建构为一套民间自有的、裹扶着各种社会意识心理与历史情境的、充满矛盾性与多元性的话语系统,成为人们通过文学叙事现实地感受与体味历史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辽交通线 杨家将传说 空间建构 话语符号 历史观念
原文传递
乡村“非遗+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以山西代县杨家将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朦君 张柯焱 周扬 《晋阳学刊》 2023年第6期120-125,共6页
党的二十大以来,共同富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日渐成为党和国家的一大工作要点,解决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聚焦农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业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在推进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 党的二十大以来,共同富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工作已经日渐成为党和国家的一大工作要点,解决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聚焦农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业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在推进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缩小两者差距。一般而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多依托于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其焕发新生的重要路径之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但在开发“非遗”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困境。文章以山西省代县杨家将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及其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将“非遗”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化保护和传承,为乡村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 山西代县杨家将传说
下载PDF
论民间叙事的生活质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梁家胜 刘继辉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87-196,共10页
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换言之,他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生活。包括民间叙事在内的一切民俗事象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维度和层面上生发、运作的。民间叙事必须以生活为终极指归,而生活又为民间叙事提供了天然场域,彼此... 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换言之,他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生活。包括民间叙事在内的一切民俗事象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维度和层面上生发、运作的。民间叙事必须以生活为终极指归,而生活又为民间叙事提供了天然场域,彼此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交融共生。民间叙事的质性是生活的、文化的而非纯粹文学的;其蕴涵是情感的、心理的而非纯粹审美的。而民间叙事的生活质性最重要的两个表征:一是运用口头语言;二是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叙事 生活质性 杨家将传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