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恩寿与红学及刘铨福
1
作者 沈治钧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杨恩寿字鹤俦,号蓬海,湖南长沙人,同治庚午(1870)举人,湖北盐运使、候补知府充护贡使,幕游黔滇,工书画,有《坦园全集》。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红学人物,尽管《姽婳封》成绩突出,《题林黛玉葬花图》曾受赞誉,也不足为奇。他跟大名鼎鼎的藏... 杨恩寿字鹤俦,号蓬海,湖南长沙人,同治庚午(1870)举人,湖北盐运使、候补知府充护贡使,幕游黔滇,工书画,有《坦园全集》。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红学人物,尽管《姽婳封》成绩突出,《题林黛玉葬花图》曾受赞誉,也不足为奇。他跟大名鼎鼎的藏书家刘铨福竟有密切交集,比较罕觏,很值得关注。趁此机缘,对刘位坦、刘铨福父子在湖南的情况有所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学术视野亟须再开阔一些。在刘铨福的上家(指甲戌本藏主)没有最终确定之前,任何线索都不应忽略。刘位坦的生辰是嘉庆六年辛酉(1801)正月廿九日,虽尚属孤证,但宽翁本人言之凿凿,当属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恩寿 红学 《姽婳封》 刘铨福 刘位坦
下载PDF
越南贡使与中国伴送官的文学交游——以裴文与杨恩寿交游为中心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宇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0-144,共5页
越南使臣裴文与中国伴送官杨恩寿的文学交游,为我们提供了中越文化交流的一个全面而详实的个案。通过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越南使臣出使中国及与中国文人交流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更重要的是: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正是有赖于类似... 越南使臣裴文与中国伴送官杨恩寿的文学交游,为我们提供了中越文化交流的一个全面而详实的个案。通过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越南使臣出使中国及与中国文人交流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更重要的是: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正是有赖于类似裴、杨文学交游这样的一个个的具体事例支撑而成,我们可以由这一组个案透视出中越文化交流,乃至在宗藩关系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实际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文 杨恩寿 雉舟酬唱集 贡使 伴送官 越南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杨恩寿与王闿运交游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宇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52-55,共4页
杨恩寿与王闿运同为晚清著名文人。二人身份、经历近似,互相许为"文字交",保持长达近四十年的交游与友谊。然而这对文字交竟然少有诗文来往,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二人身份经历类似,声名大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 杨恩寿与王闿运同为晚清著名文人。二人身份、经历近似,互相许为"文字交",保持长达近四十年的交游与友谊。然而这对文字交竟然少有诗文来往,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二人身份经历类似,声名大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二人成就高低不同,更在于他们的人生选择与志趣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恩寿 王闿运 交游 声名
下载PDF
杨恩寿生平考论——兼论晚清湖南中下层科举士人的生存轨迹
4
作者 张宇 许建中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6-209,共4页
杨恩寿早年经历六次乡试,最终却依靠他以出色的文才与长沙上层官绅广泛交游,通过积累人脉的方式中举;中年后放弃科举,却于入幕和候补两条谋生道路间徘徊反复,蹉跎岁月;晚年他回归故乡,成为长沙知名绅士。杨恩寿的一生,极具典型性,我们... 杨恩寿早年经历六次乡试,最终却依靠他以出色的文才与长沙上层官绅广泛交游,通过积累人脉的方式中举;中年后放弃科举,却于入幕和候补两条谋生道路间徘徊反复,蹉跎岁月;晚年他回归故乡,成为长沙知名绅士。杨恩寿的一生,极具典型性,我们可以由此透视出晚清湖南中下层士人普遍的生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恩寿 中下层 科举士人 生存轨迹 晚清 湖南
下载PDF
杨恩寿与湖湘文化——以研究杨恩寿戏曲作品为中心
5
作者 王婧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1,共5页
湖湘文化是一种显著的地域性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杨恩寿的思想意识自然也会留下这种文化的印记,这在他的戏曲作品中有突出的反映:就取材而言,其剧作多涉及湖湘史事和人物;就思想而言,其剧作反映出以戏曲扶世的观念,表... 湖湘文化是一种显著的地域性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杨恩寿的思想意识自然也会留下这种文化的印记,这在他的戏曲作品中有突出的反映:就取材而言,其剧作多涉及湖湘史事和人物;就思想而言,其剧作反映出以戏曲扶世的观念,表现了近代湖湘人士突出的关注时事、心怀天下的精神品格。不过,杨恩寿本人的思想意识呈现出保守性,这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恩寿 湖湘文化 戏曲 救世
下载PDF
杨恩寿的“三原”戏曲论——以其两种“丛话”为研究的重点
6
作者 王辉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7-62,共6页
晚清戏曲批评家杨恩寿的《词余丛话》与《续词余丛话》,是清代戏曲论著史上的两部重要著作。"二话"所论戏曲律吕、作家作品、"本事"与"遗事"三个方面,既各具特点,又各有所获,是杨恩寿戏曲认识观的直接反... 晚清戏曲批评家杨恩寿的《词余丛话》与《续词余丛话》,是清代戏曲论著史上的两部重要著作。"二话"所论戏曲律吕、作家作品、"本事"与"遗事"三个方面,既各具特点,又各有所获,是杨恩寿戏曲认识观的直接反映。清人裴文禩认为其较之《随园诗话》等"更足启发心思,昭示来学"者,堪称的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恩寿 戏曲论著 “三原”
下载PDF
晚清杨恩寿的词学主张及在湖湘派中的定位
7
作者 刘于锋 《船山学刊》 2012年第4期56-60,共5页
晚清湖湘派词人杨恩寿以戏曲家、诗人名于世,在词学领域也有一定建树,其《论词绝句》三十首及《词余丛话》部分内容体现了推尊词体、推崇姜张和浙西词派词风、严审词律等词学主张。杨恩寿有《坦园词录》七卷,学习姜夔张炎词风,词境多为... 晚清湖湘派词人杨恩寿以戏曲家、诗人名于世,在词学领域也有一定建树,其《论词绝句》三十首及《词余丛话》部分内容体现了推尊词体、推崇姜张和浙西词派词风、严审词律等词学主张。杨恩寿有《坦园词录》七卷,学习姜夔张炎词风,词境多为清冷、寂苦、伤感,在用词、修辞上,多选用寂冷色调,词境伤感清苦。杨恩寿词虽为曲家之词、诗人之词,在晚清湖湘词派中,被称为"同光三家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杨恩寿 词学主张 《论词绝句》 湖湘派
下载PDF
杨恩寿的戏剧理论体系探析
8
作者 刘奇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15,7,共6页
杨恩寿是清末著名的戏剧学家 ,其 词余丛话 及续篇系统地阐述了戏曲的本质、功能以及主体创作机制 ,强调了人物形象塑造、关目结构的重要性 ,表明了其重文采的戏剧观 .其 坦园日记 中有关其戏剧活动的记载是研究地方戏的宝贵资料 ,... 杨恩寿是清末著名的戏剧学家 ,其 词余丛话 及续篇系统地阐述了戏曲的本质、功能以及主体创作机制 ,强调了人物形象塑造、关目结构的重要性 ,表明了其重文采的戏剧观 .其 坦园日记 中有关其戏剧活动的记载是研究地方戏的宝贵资料 ,具有开创性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恩寿 戏剧理论 《词余丛话》 《坦园日记》 地方戏
下载PDF
末世商音——杨恩寿及其《坦园六种曲》
9
作者 刘奇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6-59,共4页
杨恩寿是晚清重要的戏曲学家 ,其戏曲合集《坦园六种曲》较深刻地反映了清末的时局、科举和社会风尚 ,展示封建末世传统士子的心路历程 。
关键词 杨恩寿 《坦园六种曲》 封建士子 科举
下载PDF
从题剧词看杨恩寿的人生观
10
作者 周华娆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杨恩寿(1835-1891?),字鹤俦,号蓬海,又号朋海,别署坦园、蓬道人,湖南长沙人,咸丰八年(1858)优贡生,同治九年(1870)中举,光绪初年授湖北盐运使衔。他曾长期在湖南各地及云、贵等省做幕客,一生抑抑不得志。他一生著作颇丰,但以传奇与戏剧... 杨恩寿(1835-1891?),字鹤俦,号蓬海,又号朋海,别署坦园、蓬道人,湖南长沙人,咸丰八年(1858)优贡生,同治九年(1870)中举,光绪初年授湖北盐运使衔。他曾长期在湖南各地及云、贵等省做幕客,一生抑抑不得志。他一生著作颇丰,但以传奇与戏剧评论最有影响。杨恩寿的传奇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矛盾,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剧词 杨恩寿 人生观
下载PDF
论杨恩寿的题剧词
11
作者 周华娆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7-9,共3页
结合杨恩寿生平 ,对其历来为人忽视的题剧词加以研究 ,指出其题剧词反映了杨恩寿一生思想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对忠义之士的赞美 ,对一生碌碌无为的懊悔 ,对归隐的向往而不可得。充实了对杨恩寿的研究。
关键词 杨恩寿 题剧词 清代 戏曲作家 《坦园词录》
全文增补中
游幕、地方戏与“藉张吾楚”意识——论杨恩寿的游幕生活与戏曲的关系
12
作者 张惠思 《戏曲研究》 CSSCI 2012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文人游幕是清代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清代戏曲家亦有佐幕经历。从戏曲史角度来看,这些经历对他们的戏曲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光之际的戏曲家杨恩寿即为一显例。杨恩寿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有多次游幕的经历。他平生著述颇富。
关键词 杨恩寿 戏曲创作 续词余丛话 戏曲作品 戏曲史 祝融 八音班 刘岳昭 时事剧 凤仪亭
原文传递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人恩 《社科纵横》 1996年第1期20-24,共5页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王人恩在“红学”史上,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评论《红楼梦》者,有“题咏派”之称。如果我们稍加宽泛一点看,那些题咏以“红楼”故事而改编的戏剧、曲艺、绘画等的诗词歌赋,也完全可以归入题咏... 新发现的林钧《题陈厚甫红楼梦填词》诗发微王人恩在“红学”史上,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评论《红楼梦》者,有“题咏派”之称。如果我们稍加宽泛一点看,那些题咏以“红楼”故事而改编的戏剧、曲艺、绘画等的诗词歌赋,也完全可以归入题咏派之列。一粟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杨恩寿 新发现 “红学” 词余丛话 《琵琶行》 中国古典戏曲 爱情悲剧 古典文学研究 《闲情偶寄》
下载PDF
湖南历代散曲创作初论
14
作者 赵义山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8-73,共6页
湖南历代之散曲创作,在元代以冯子振为第一人,属马致远、贯云石豪放一派重要成员,其成就较高,影响较大;其次则张鸣善、赵岩,二人亦有传世名篇;他们在元代曲坛为湖南散曲赢得一席之地。明代湖南曲家成就不高,未能进入学术视野,明显处于... 湖南历代之散曲创作,在元代以冯子振为第一人,属马致远、贯云石豪放一派重要成员,其成就较高,影响较大;其次则张鸣善、赵岩,二人亦有传世名篇;他们在元代曲坛为湖南散曲赢得一席之地。明代湖南曲家成就不高,未能进入学术视野,明显处于衰落之中。清代的湖南籍曲家有8位,其中杨恩寿、易顺鼎、李元度成就较高,有振兴之势。而以羊春秋为代表的湖南当代散曲创作,无论作家作品之众多、题材内容之丰富、曲体风味之浓郁、雅趣俗趣之合宜,皆已凌越前贤,无愧当代,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曲 湖南文学 冯子振 张鸣善 杨恩寿 易顺鼎 羊春秋
下载PDF
曾巩《谢康乐咏怀诗帖》真伪考
15
作者 方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94-95,共2页
清代《古芬阁书画记》以及《眼福编》两书中都收录有曾巩所书《谢康乐咏怀诗帖》,此贴未见载于其他书籍。经作者考证,两书实为一人所编,其中多有赝品,曾巩此帖亦是他人伪造。
关键词 曾巩 杨恩寿 杜雨田 伪作
下载PDF
清人谈《绿野仙踪》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平昆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1989年第3期88-88,共1页
或说《绿野仙踪》“在清人著述中很少论及”。兹将清人,杨恩寿同治壬戌三月十四日于舟途的日记中论及《绿野仙踪》
关键词 清人 同治 杨恩寿 古籍出版 日记 文字 正史 小说 抄录 翻阅
下载PDF
湘昆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龙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年第3期28-33,共6页
流行久远的昆山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声腔形式之一,自明中叶以后统治剧坛历两百多年之久,清中叶以后才逐渐衰落下去。富有地方特色的湘昆,是昆山腔在湖南的继续与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一个主要的支派。湘昆历史悠久,... 流行久远的昆山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声腔形式之一,自明中叶以后统治剧坛历两百多年之久,清中叶以后才逐渐衰落下去。富有地方特色的湘昆,是昆山腔在湖南的继续与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一个主要的支派。湘昆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成为湖南主要剧种的戏曲声腔之一,对湖南地方大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湘南桂阳、郴州一带,还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湘昆剧种。在昆剧的历史发展中,湘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山腔 昆曲 昆腔 戏曲声腔 地方戏曲 中国戏曲艺术 传奇剧本 剧种 杨恩寿 昆剧
下载PDF
另辟蹊径 深入探索——读龙华《湖南戏曲史稿》
18
作者 陈燕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6-128,共3页
龙华先生的《湖南戏曲史稿》是一部内容富赡详备,富有创见的地方戏曲史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湖南戏曲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作家作品及戏曲声腔,解决了戏曲史研究领域内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 龙华先生的《湖南戏曲史稿》是一部内容富赡详备,富有创见的地方戏曲史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湖南戏曲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作家作品及戏曲声腔,解决了戏曲史研究领域内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声腔丰富、作家辈出、作品可观,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和风格的戏曲艺术流派,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史 现代戏曲 中国戏曲艺术 地方戏曲 地方戏剧 戏曲声腔 戏曲创作 剧种 弋阳腔 杨恩寿
下载PDF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2011年(1~6期)总目录
19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I0001-I0004,共4页
关键词 湖南 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激励强度 湖湘文化 礼学思想 赵永 法理思考 屈茂辉 政治 兼论 杨恩寿 陈晓 目录 检索工具
下载PDF
古代曲论二题
20
作者 李克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1期48-52,共5页
一、“务头”之谜 “务头”,是我国古代曲论中一个“千古难明”的谜,围绕它人们争论了数百年,官司一直打到如今。 “务头”一词,最早见于《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周德清提出,“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并反... 一、“务头”之谜 “务头”,是我国古代曲论中一个“千古难明”的谜,围绕它人们争论了数百年,官司一直打到如今。 “务头”一词,最早见于《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周德清提出,“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并反复强调“务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曲家突出“务头”便“如众星中显一月之孤明”。然而,究竟什么是“务头”,周氏却没有回答,他所举的定格四十例,评语中论及“务头”的有二十五处,对“务头”的含义也始终未着一字。可见,“务头”这个概念一开始便是模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务头 古代曲论 金圣叹 杨恩寿 周德清 周氏 李渔 《中原音韵》 西厢记 十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