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茶间作茶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和气孔活动 被引量:9
1
作者 唐荣南 汤兴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01-206,共6页
本文利用光镜技术和MK-3型自动气孔计对松茶间作和单作茶园茶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和气孔传导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间作茶园茶树叶片的上表皮、栅拦组织和全叶均比单作茶树薄,分别为单作茶树的82.7%,78.2%和67.2%,叶质柔嫩。叶片... 本文利用光镜技术和MK-3型自动气孔计对松茶间作和单作茶园茶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和气孔传导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间作茶园茶树叶片的上表皮、栅拦组织和全叶均比单作茶树薄,分别为单作茶树的82.7%,78.2%和67.2%,叶质柔嫩。叶片气孔传导力比单作茶园低。嫩叶传导力>老叶;1芽5叶新梢按叶序3叶>2、4叶>1、5叶;按树冠垂直分布,冠上叶(0—5cm)>冠中叶(10—15cm)>冠下叶(30cm左右)。说明气孔传导力不仅受生态条件影响,与自身的叶龄、叶位等生理机能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茶间作 茶树 解剖构造 气孔活动
下载PDF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Ⅱ.‘黄金芽’茶苗生长状况及新梢叶片生化成分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剑 刘波 +3 位作者 尚晓阳 于谦 韩晓阳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38-47,共10页
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 为了探讨日照茶区松茶间作模式对‘黄金芽’幼苗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不同模式下的茶苗生长势、光合作用、叶色、日灼伤、新梢叶片生化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金芽’茶苗在松茶间作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整体优于露天,其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长度、百芽重以及株高、冠幅、基部茎粗等指标均高于露天,但新梢最早萌发期稍迟于露天,叶色黄化程度稍低于露天。栽种11个月后的茶苗成活率(74.5%)显著高于露天(14.6%)。同时,松茶间作茶苗新梢日光灼伤程度明显轻于露天,最高叶温(37.51℃)低于露天(43.13℃),且叶温超过35℃的时长也仅为露天的1/4。松茶间作模式下的‘黄金芽’新梢叶片水浸出物(45.66%)、茶多酚(18.33%)、酚氨比(5.75)显著高于露天,而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与露天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芽 松茶间作 露天栽培 生长状况 生化成分
下载PDF
日照茶区‘黄金芽’幼苗松茶间作的效应研究Ⅰ.茶园生态环境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剑 牟丽云 +3 位作者 孔晓君 黄剑 韩晓阳 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探讨松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黄金芽’茶苗为材料,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以及生物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季节内,与露天栽培相比,... 为探讨松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黄金芽’茶苗为材料,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以及生物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季节内,与露天栽培相比,松茶间作下的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变幅较小且相对稳定,其气温为12.02~24.96℃,空气湿度为52.09%~91.81%,土壤温度为10.00~25.25℃,土壤湿度为8.89%~20.71%;松茶间作下的光照强度和风速均低于露天;松茶间作土壤(0~40 cm)的容重较小,但有机质、速效NPK和全效NPK含量均较高;两种栽培模式下的茶树主要发生虫害相似,但虫害发生规律不同,并且松茶间作下的虫害天敌种类及数量均高于露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芽 松茶间作 生态环境 日照茶区
下载PDF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被引量:18
4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1 位作者 邓素芳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94-2703,共10页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