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据GPS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板内块体现时运动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周硕愚 张跃刚 +8 位作者 丁国瑜 吴云 秦小军 施顺英 王琪 游新兆 乔学军 帅平 邓干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7-355,共9页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复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实测资料,通过卡尔丹角计算块体间现时运动欧拉矢量的理论方法.尝试性地初步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等7个主要块体现时运动模型PBMC-1(present-timeblocksmovementmodelontheChinesecontinent),首次在数年时间尺度内给出了中国大陆块体相对运动的点位速度场及边界带运动.模型结果表明:各块体的运动速率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次减少;运动方向由北北东逐步转向东以致东南和东东南.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大陆内部诸块体运动起主导作用;而诸块体运动又决定着块体边界带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速率.模型给出的数年尺度的现时运动,总体上与地质学给出的百万年以来的平均状态相似,与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观测结果也较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 大陆 构造块体 现时运动模型 板内块体
下载PDF
板内块体现今刚性运动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跃刚 周硕愚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1期8-13,共6页
应用欧拉矢量方法,建立了板内块体运动模型。根据运动模型,应用全国GPS地壳运动监测网2期观测结果,计算了我国大陆板内块体的现今运动量。GPS计算结果与板内块体运动的地质结果比较,二者的可比性反映了我国大陆板内块体在全... 应用欧拉矢量方法,建立了板内块体运动模型。根据运动模型,应用全国GPS地壳运动监测网2期观测结果,计算了我国大陆板内块体的现今运动量。GPS计算结果与板内块体运动的地质结果比较,二者的可比性反映了我国大陆板内块体在全球板块运动影响下的总体运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运动模型 块体运动模型 板内块体 块运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东南沿海现时地壳运动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硕愚 帅平 +3 位作者 张跃刚 邓干金 吴云 施顺英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2000年第3期273-277,共5页
基于全球学位系统(GPS)测量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内部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7个块体的现时运动模型,给出的速度场(1994~1996)与震源机制“P”应力轴场和地质学模型总体相符,显示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 基于全球学位系统(GPS)测量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内部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7个块体的现时运动模型,给出的速度场(1994~1996)与震源机制“P”应力轴场和地质学模型总体相符,显示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俯冲带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从数百万年前一直继续到今日。还建立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块体内部变形模型,给出速度场与主应变率场(1995~1997),发现华南地块体除整体向东南方向推进外,其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指向大陆NW向的推挤和NE向的扩张运动。与此同时,跨断层形变测量(1982~1998)也揭示出,NE向断层呈压性运动,NW向断层呈张性运动。空间与地面测量及震源机制解共同证实,现时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WW)—SE(SEE)。向NW方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碰撞推挤作用,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东南沿海 板内块体运动 地壳运动
下载PDF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146
4
作者 ZHANG GuoWei GUO AnLin +7 位作者 WANG YueJun LI SanZhong DONG YunPeng LIU ShaoFeng HE DengFa CHENG ShunYou LU RuKui YAO A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804-1828,共25页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inental dynamic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here we conduct a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o reas- sess the tectonics and evolution of SCC and propose tha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continent comprises two blocks, three types of tectonic units, four deformation systems, and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stinctive mechanism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 tics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The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1) The amalgamation and break-up of the Neoproterozoic plates, typically the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2)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confined by plate tectonics, forming two composite tectonic domains. (3) The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ization and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nd multi-phase reactiv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4) The assoc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of plate tectonics and intraconti- nental tectonic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Meso-Cenozoic modem global plate tectonic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medium- and small-sized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ynam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