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应变场 被引量:54
1
作者 李延兴 张静华 +5 位作者 何建坤 李金岭 李智 郭良迁 张中伏 杜雪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37-447,共11页
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根据太平洋板块(PCFC)上空间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建立了PcFC的弹性运动模型,该模型与板块实际运动状态的符合程度明显地优于刚体运动模型.研究表明:PCFC现今旋转的角速度比过去3Ma的平均值大0.0370/M... 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根据太平洋板块(PCFC)上空间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建立了PcFC的弹性运动模型,该模型与板块实际运动状态的符合程度明显地优于刚体运动模型.研究表明:PCFC现今旋转的角速度比过去3Ma的平均值大0.0370/Ma;在PcFC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形变,在15°s以北和204.5°E以西地区存在一致的向西形变,北西与南西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0.8~3.5mm/a与1.0~3.4mm/a;在板块的东南区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北东与南东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1.5~1.8mm/a与2.8~9.1mm/a.PCFC内部水平应变场的空间变化是有规律的,在PCFC的西北部,主压应变轴为NW—SE方向,主压应变率大于主张应变率;在PCFC的东南部,主压应变轴为NE—SW方向,主张应变率大于主压应变率;PCFC的东南边界是扩张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张应变率最大(平均为1.51×10^-9/a),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与洋中脊的扩张方向一致;PCFC的西北边界是俯冲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压应变率最大(平均为0.75×10^-9/a),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弹性运动方程 两种模型 板内形变 应变场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与板内形变-应变场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延兴 张静华 +4 位作者 何建坤 李智 郭良迁 张中伏 张俊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39-1346,共8页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本文模... 用菲律宾海板块上7个站ITRF2000的速度建立了菲律宾海板块的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结果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运动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与NNR_NUVEL_1A估计的旋转方向一致,但与NNR_NUVE_1A估计的旋转极位置和旋转角速度有较大差别.本文模型与Sella等建立的刚体运动模型相比能更精确地描述菲律宾海板块的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存在强烈的形变-应变场.在板块上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形变速率在中央构造线附近小,东、西边界附近大,南、北两端小,中部大,在Mariana弧上向东的形变速率达到48.4 mm/a.板块上南北方向的形变,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别,东部的南北向形变速率很小,西部在Manila海沟附近南北向形变速率较大,北端向北的形变速率为11.3 mm/a,南端向南的形变速率为29.3 mm/a.板块的中央构造线把板块的主应变场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张应变,压应变则很弱.主张应变为近东西方向,从中央构造线向东主张与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板块东南边界附近(148°E,15°N)主张应变率最大为8.58×10-8/a.在西区,存在很强的主压应变而主张应变则较弱,主压应变为NW-SE方向,主压与主张应变率呈现从中央构造向西逐渐增加的特征,在板块西北边界(122°E,23°N)附近,主压应变率最大为5.71×10-8/a.菲律宾海板块主应变场的空间变化与板块内部及周围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构造应力场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整体旋转 线性应变 板内形变 应变场
下载PDF
亚洲板块运动欧拉参数的确定及其板内形变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板块运动的欧拉参数是表征板块运动的最基本特征。地质模型和独立空间技术实测资料建立的ITRF序列模型都将欧亚板块视为一个整体,由于80%的台站集中在西欧,因此整个欧亚作为一个背景场来研究亚洲区域形变,不能真正反映亚洲板内形变。本... 板块运动的欧拉参数是表征板块运动的最基本特征。地质模型和独立空间技术实测资料建立的ITRF序列模型都将欧亚板块视为一个整体,由于80%的台站集中在西欧,因此整个欧亚作为一个背景场来研究亚洲区域形变,不能真正反映亚洲板内形变。本文利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布的ITRF2000速度场,独立确定亚洲区域板块运动欧拉参数,进而分析亚洲区域现今板内形变,并与地质模型NNR-NUVEL1A和ITRF2000VEL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揭示亚洲区域现今运动特征:中南部形变最大,向北逐渐减小,东西向拉伸,南北向收缩;亚洲东部地区相对于亚洲是一稳定的区域;另外亚洲西伯利亚地区不属于亚洲区域块体,而属于独立的稳定的欧亚构造块体,具有刚性块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块运动 欧拉参数 板内形变 GPS 欧拉矢量
下载PDF
孙肇才教授新著《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
4
作者 徐旺 《石油科技论坛》 2004年第2期45-45,共1页
200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地质大学孙肇才教授新著<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这部著作浓缩了他半个多世纪从事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学术贡献.可贵的是,他从全球构造地质历史观和活动论的角度,在真诚地反思这几十年正... 200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地质大学孙肇才教授新著<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这部著作浓缩了他半个多世纪从事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学术贡献.可贵的是,他从全球构造地质历史观和活动论的角度,在真诚地反思这几十年正反两方面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这对我们当前的勘探实践和科研工作将有所启示,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开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肇才 教授 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利用IGS全球站的GPS数据分析中国大陆东部的板内形变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常晓涛 胡建国 程英燕 《测绘科技动态》 CSCD 1999年第4期28-32,37,共6页
利用GAMIT 软件处理中国境内三个IGS全球站的两期GPS数据,并根据解算出来的基线结果对中国大陆东部板内形变进行了分析。地质与大地测量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秦岭- 大别构造线是中国东部地质挤压应力集中的区域,沿秦岭-... 利用GAMIT 软件处理中国境内三个IGS全球站的两期GPS数据,并根据解算出来的基线结果对中国大陆东部板内形变进行了分析。地质与大地测量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秦岭- 大别构造线是中国东部地质挤压应力集中的区域,沿秦岭- 大别一线地壳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向挤压变形,东西向的挤压变形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S全球站 GPS 测量 板内形变 大陆 地壳变形
原文传递
弹性板块运动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延兴 李金岭 +2 位作者 张静华 郭良迁 张中伏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01-1208,共8页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一个刚体,实际上板块是可变形的.板块内部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变形主要是弹性变形,因此应当用弹性模型描述板块运动.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由空间大地测量新的观测成果建立了菲律宾海、太平洋和澳大...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一个刚体,实际上板块是可变形的.板块内部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变形主要是弹性变形,因此应当用弹性模型描述板块运动.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由空间大地测量新的观测成果建立了菲律宾海、太平洋和澳大利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发现三个板块内部都存在明显的水平形变.板内应变场的空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板块边界附近的应变率最大,从边界向内部逐渐减小;在板块扩散边界附近,主张应变率大于主压应变率,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与边界的扩张方向一致;在俯冲边界附近,主压应变率大于主张应变率,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与板块的俯冲方向一致;在走滑兼有俯冲性质的边界附近,最大剪应变的方向与边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由GPS观测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与由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板内的应力-应变场基本上遵循广义胡克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变形 弹性运动模型 板内形变 应变场 主压应力轴与主压应变轴
下载PDF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44
7
作者 佘晓宇 徐宏节 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6-230,236,共6页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 -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 -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 ,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 ;苏南地区 ,上古生界沿高家...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 -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 -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 ,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 ;苏南地区 ,上古生界沿高家边组滑脱层系逆冲推覆 ,下古生界受控于两套区域滑脱层系并形成双冲构造。燕山中期 ,NNE向左旋压扭和NW向右旋压扭走滑对早期推覆构造有改造作用。燕山晚期 ,区域应力背景转变为NW -SE向拉张环境 ,使逆冲推覆体受重力作用沿断坡回滑 ,形成后缘凹陷 (或箕状断陷 )。苏南地区由于下古生界双冲构造和上古生界逆冲推覆在志留系之上而纵向位移势能受限回滑较难 ,后经历喜山晚期隆升 ,最终形成苏南中、古生界高台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 板内形变体制 对冲构造格局 逆冲推覆体 双冲构造 走滑断层
下载PDF
亚洲区域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建立及其运动学分析
8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9,共8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造块体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 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板内形变 运动规律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运动欧拉参数的确定及其推论 被引量:4
9
作者 臧绍先 陈起永 +2 位作者 宁杰远 沈正康 刘永刚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1-448,共8页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宾海板块相对周围其他板 块的运动矢量.这一结果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并能满足开罗林板块(CR)附近的CR-PH, PA-CR边界上的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约束.最后利用板块运动参数讨论了菲律宾海板 块的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地震滑动矢量 板内形变 块相对运动 块运动参数 欧拉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