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多手段联合观测
被引量:
1
1
作者
邢赞扬
杨惠根
+7 位作者
韩德胜
吴振森
刘俊明
胡泽骏
张清和
刘勇华
张北辰
胡红桥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4,共10页
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
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等离子体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黄河站极光ASI均观测到了一系列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其特征为极光在赤道向一侧点亮后向高纬扩展。这些PMAFs都伴随有明显的粒子沉降特征,且在IMF北向时该粒子沉降能达到更低的电离层E层区域,而此时这些PMAFs相应位置的高纬电离层出现了一个典型反向对流涡,这是高纬(尾瓣)重联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结果表明北向IMF条件下的这些PMAFs是由高纬重联所产生。在IMF南向时,黄河站观测到的PMAFs可跨越更广的地磁纬度,表明其演化时间亦较长,其相应区域的电离层特征也表明该PMAFs由日侧磁层顶低纬磁重联所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
向运动
极光
结构
行星际磁场
磁重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和喉区极光光学观测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映妤
邢赞扬
+3 位作者
冯惠婷
陈相材
张清和
韩德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7-745,共9页
利用中国北极黄河站高时间分辨率的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极光观测数据,联合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等观测,分析了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和喉区极光的形成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一系列PMAFs与喉区极光事件同时出现在观测视野中,其中PMAFs主要...
利用中国北极黄河站高时间分辨率的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极光观测数据,联合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等观测,分析了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和喉区极光的形成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一系列PMAFs与喉区极光事件同时出现在观测视野中,其中PMAFs主要发生在日侧极隙区极光卵赤道向边界的极向一侧,沿东西方向分布,点亮后向高纬运动;喉区极光紧靠PMAF一侧发生,从极光卵赤道向边界向低纬延伸,沿南北方向分布,点亮后向高纬偏西方向运动;观测期间PMAFs发生频率高于喉区极光;当PMAFs与喉区极光同时出现时,PMAFs可以与喉区极光几乎同时出现或略晚于喉区极光出现,持续时间较喉区极光短.观测结果表明:与PMAF相对应的磁层顶重联过程和与喉区极光对应的磁层顶凹陷导致的磁重联过程在日侧磁层顶上的相邻区域分别发生,两种极光事件的形成过程相对独立,可能不存在相互触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
向运动
极光
结构
喉区
极光
弥散
极光
磁重联
极
隙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4年2月11日Cluster卫星和CUTLASS雷达同时观测的磁通量传输事件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清和
刘瑞源
+5 位作者
黄际英
M. W. Dunlop
胡红桥
胡泽骏
Y. V. Bogdanova
M. Leste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分析了2004年2月11日11:00-11:40UT期间Cluster卫星簇的磁通门磁力计(FGM)、等离子体电子及电流试验仪(PEACE)和CUTLASS芬兰雷达对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同时观测.在此期间,Cluster卫星簇位于北半球外极隙区附近,并于1...
本文分析了2004年2月11日11:00-11:40UT期间Cluster卫星簇的磁通门磁力计(FGM)、等离子体电子及电流试验仪(PEACE)和CUTLASS芬兰雷达对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同时观测.在此期间,Cluster卫星簇位于北半球外极隙区附近,并于11:18UT左右穿出磁层顶进入磁鞘,四颗卫星同时观测到了多个FTEs,其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130s.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的多点同时观测数据,采用最小方向微分法和时空微分方法,我们推断这些FTEs是尺度大小约为(0.87-1.81)RE的准二维结构,其运动方向为东北方向,与Cooling模型预测方向基本一致.CUTLASS芬兰雷达在相应的电离层区域观测到了明显的"极向运动雷达极光"结构,这些结构与Cluster卫星簇观测的FTEs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FTEs的雷达观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重联
FTEs
极向运动雷达极光结构
Cooling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多手段联合观测
被引量:
1
1
作者
邢赞扬
杨惠根
韩德胜
吴振森
刘俊明
胡泽骏
张清和
刘勇华
张北辰
胡红桥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4,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4083
41031064
+7 种基金
41104091
41104090
41274164)
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201005017)
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项目(20100202
20100203
20120304)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CHINARE2012-02-03)资助
文摘
利用北极黄河站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ASI)的高分辨率的地面极光观测数据,联合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valbard雷达(ESR),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雷达等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3年12月22日0900—1010 UT时间段内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等离子体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行星际磁场(IMF)条件下,黄河站极光ASI均观测到了一系列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其特征为极光在赤道向一侧点亮后向高纬扩展。这些PMAFs都伴随有明显的粒子沉降特征,且在IMF北向时该粒子沉降能达到更低的电离层E层区域,而此时这些PMAFs相应位置的高纬电离层出现了一个典型反向对流涡,这是高纬(尾瓣)重联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结果表明北向IMF条件下的这些PMAFs是由高纬重联所产生。在IMF南向时,黄河站观测到的PMAFs可跨越更广的地磁纬度,表明其演化时间亦较长,其相应区域的电离层特征也表明该PMAFs由日侧磁层顶低纬磁重联所产生。
关键词
极
向运动
极光
结构
行星际磁场
磁重联
Keywords
PMAFs,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reconnection
分类号
P353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和喉区极光光学观测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映妤
邢赞扬
冯惠婷
陈相材
张清和
韩德胜
机构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7-74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4139,41874170,41831072)
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6142403180103,6142403180102)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项目(A132101W02)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中国北极黄河站高时间分辨率的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极光观测数据,联合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等观测,分析了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和喉区极光的形成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一系列PMAFs与喉区极光事件同时出现在观测视野中,其中PMAFs主要发生在日侧极隙区极光卵赤道向边界的极向一侧,沿东西方向分布,点亮后向高纬运动;喉区极光紧靠PMAF一侧发生,从极光卵赤道向边界向低纬延伸,沿南北方向分布,点亮后向高纬偏西方向运动;观测期间PMAFs发生频率高于喉区极光;当PMAFs与喉区极光同时出现时,PMAFs可以与喉区极光几乎同时出现或略晚于喉区极光出现,持续时间较喉区极光短.观测结果表明:与PMAF相对应的磁层顶重联过程和与喉区极光对应的磁层顶凹陷导致的磁重联过程在日侧磁层顶上的相邻区域分别发生,两种极光事件的形成过程相对独立,可能不存在相互触发关系.
关键词
极
向运动
极光
结构
喉区
极光
弥散
极光
磁重联
极
隙区
Keywords
PMAFs
Throat aurora
Diffuse aurora
Reconnection
Cusp
分类号
P352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4年2月11日Cluster卫星和CUTLASS雷达同时观测的磁通量传输事件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清和
刘瑞源
黄际英
M. W. Dunlop
胡红桥
胡泽骏
Y. V. Bogdanova
M. Lester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区高空大气物理研究室
Space Science Department
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90154,40236058,40574075)资助
文摘
本文分析了2004年2月11日11:00-11:40UT期间Cluster卫星簇的磁通门磁力计(FGM)、等离子体电子及电流试验仪(PEACE)和CUTLASS芬兰雷达对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同时观测.在此期间,Cluster卫星簇位于北半球外极隙区附近,并于11:18UT左右穿出磁层顶进入磁鞘,四颗卫星同时观测到了多个FTEs,其出现具有准周期性,周期约为130s.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的多点同时观测数据,采用最小方向微分法和时空微分方法,我们推断这些FTEs是尺度大小约为(0.87-1.81)RE的准二维结构,其运动方向为东北方向,与Cooling模型预测方向基本一致.CUTLASS芬兰雷达在相应的电离层区域观测到了明显的"极向运动雷达极光"结构,这些结构与Cluster卫星簇观测的FTEs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它们是FTEs的雷达观测特征.
关键词
磁重联
FTEs
极向运动雷达极光结构
Cooling模型
Keywords
Magnetic reconnection, FTEs, Poleward-moving radar auroral form, Cooling model
分类号
P353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极向运动极光结构的多手段联合观测
邢赞扬
杨惠根
韩德胜
吴振森
刘俊明
胡泽骏
张清和
刘勇华
张北辰
胡红桥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极向运动极光结构和喉区极光光学观测特征的对比分析
刘映妤
邢赞扬
冯惠婷
陈相材
张清和
韩德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04年2月11日Cluster卫星和CUTLASS雷达同时观测的磁通量传输事件
张清和
刘瑞源
黄际英
M. W. Dunlop
胡红桥
胡泽骏
Y. V. Bogdanova
M. Lester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