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地平流层云及其非均相化学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振亚 周士康 盛六四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9-55,共7页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与南极平流层云及其非均相化学过程有很大关系。南极平流层云中存在着硫酸气溶胶粒子、与硫酸 硝酸 水有关的固体或液体粒子以及水的冰晶粒子等 ,在其表面上可以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 ,一方面使本来比较惰性的硝酸氯 (ClO...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与南极平流层云及其非均相化学过程有很大关系。南极平流层云中存在着硫酸气溶胶粒子、与硫酸 硝酸 水有关的固体或液体粒子以及水的冰晶粒子等 ,在其表面上可以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 ,一方面使本来比较惰性的硝酸氯 (ClONO2 )具有相当大的活性 ,另一方面可以把NO2 或硝酸以硝酸固体粒子的形式从平流层中移走。由非均相化学产生的HOCl和Cl2 发生光离解 ,产生活性氯 ,加强了与ClO的二聚物或者与ClO BrO互反应有关的破坏臭氧的催化循环圈的进行 ,加快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本文重点介绍极地平流层云及其非均相化学在极地平流层臭氧消耗过程中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平流层 非均相化学 南极臭氧洞 活性氯 臭氧消耗化学 形成机理 冰晶 气溶胶粒子
下载PDF
硝酸氯在冰表面上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四川 赵新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988-994,共7页
对硝酸氯与一,二,三个水分子的反应作为硝酸氯在冰表面上反应的模型进行了理论研究.
关键词 硝酸氯 冰表面 臭氧洞 极地云 臭氧层破坏
下载PDF
五氧化二氮和水反应的从头算研究
3
作者 徐四川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953-957,共5页
在臭氧空洞形成过程中,极地云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了理解极地云的形成和性质,采用不同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对N_2O_5+H_2O→2HNO_3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在QCISD(T)//MP2/6-311G(d,p)理论水平上,该气相反应的焓变△H^0=-39.5kJ·mol^(-... 在臭氧空洞形成过程中,极地云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了理解极地云的形成和性质,采用不同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对N_2O_5+H_2O→2HNO_3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在QCISD(T)//MP2/6-311G(d,p)理论水平上,该气相反应的焓变△H^0=-39.5kJ·mol^(-1),自由能变化△G^0=-36.1kJ/mol,活化能E_a=88.2kJ·mol^(-1)(298K)计算的结果与五氧化二氮易潮解的性质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算 五氧化二氮 化学反应 极地云
下载PDF
臭氧在冰晶及硫酸铵和亚硫酸铵渗溶冰晶上的粘着系数 被引量:4
4
作者 牟玉静 刘晔 杨文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0-414,共5页
利用流动管式反应器 ,在 2 2 0— 2 6 0K温度范围内 ,实验测量了臭氧在低温冰晶及硫酸铵和亚硫酸铵渗溶冰晶表面上的粘着系数 .结果表明 :臭氧在低温冰晶表面上的粘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其粘着系数为 1.3× 10 -7— 2 .7× ... 利用流动管式反应器 ,在 2 2 0— 2 6 0K温度范围内 ,实验测量了臭氧在低温冰晶及硫酸铵和亚硫酸铵渗溶冰晶表面上的粘着系数 .结果表明 :臭氧在低温冰晶表面上的粘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其粘着系数为 1.3× 10 -7— 2 .7× 10 -6;臭氧在硫酸铵和亚硫酸铵渗溶冰晶表面上的粘着系数与二者浓度呈非线性关系 ;利用实验结果估算了臭氧在极地平流层云中存留寿命约为 5 6d ,臭氧在主要组成为水的冰晶表面上的损耗不容忽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冰晶 粘着系数 直接损耗 极地平流层
下载PDF
臭氧与臭氧洞 被引量:2
5
作者 陆龙骅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17,I0002,I0003,共8页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臭氧洞 北极臭氧亏损 消耗臭氧层物质 极地平流层 极地涡旋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的发现、研究和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陆龙骅 《气象科技进展》 2016年第3期89-96,共8页
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过程,评述了南极臭氧洞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讨论了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研究带来的启示。研究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 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过程,评述了南极臭氧洞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讨论了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研究带来的启示。研究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臭氧洞 消耗臭氧层物质 极地平流层 极地涡旋
下载PDF
1997年和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损耗事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索春男 田文寿 +2 位作者 谢飞 雒佳丽 张健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2-505,共14页
采用SLIMCAT化学传输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和2011年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异常偏低事件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97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值都达到了约-8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臭... 采用SLIMCAT化学传输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和2011年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异常偏低事件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97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值都达到了约-8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约占整层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的80%。分析表明发生在这两年的极端臭氧偏低事件均可能是由于上一年冬季的拉尼娜事件导致上传的行星波减少,使得北极极涡加强,平流层温度异常偏低,生成了更多极地云,引起更强的臭氧化学损耗导致的。对比这两年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变化发现,2011年的柱总量减少得更快。2011年北极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臭氧下降要明显强于1997年,其主要原因应该是2010—2011冬季的拉尼娜活动更强,北太平洋海温更高,进一步减弱阿留申低压和平流层波活动。这导致2011年极涡温度异常偏低更强烈,形成了更多的极地平流层云甚至出现了第二类极地平流层云,最终加速该年春季的臭氧化学损耗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臭氧损耗 极地平流层 海温异常
下载PDF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Cloud Detection over Ice-Snow Areas 被引量:7
8
作者 CHEN Gang E Dongche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In polar regions, cloud and underlying ice-snow areas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n satellite images because of their high albedo in the visible band and low surface temperature of ice-snow areas in the infrared ban... In polar regions, cloud and underlying ice-snow areas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n satellite images because of their high albedo in the visible band and low surface temperature of ice-snow areas in the infrared band. A cloud detection method over ice-snow covered areas in Antarctica is presented. On account of different texture features of cloud and ice-snow areas, five texture features are extracted based on GLCM. Nonlinear SVM is then us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classification hyperplane from training data.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algorithm performs well in cloud detection in Antarctica, especially for thin cirrus detection. Furthermore, when images are resampled to a quarter or 1/16 of the full size, cloud percentages are still at the same level, while the processing time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detection SVM texture analysis ice-snow covered area polar regi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oudSat Cloud Liquid Water Paths in Arctic Summer Using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 被引量:3
9
作者 LIU Shuang Georg Heygster ZHANG Sup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Arctic cloud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regional radiation balance, temperature, melting of sea ice, and freezing of sea water.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reliabie observations of Arctic ... Arctic cloud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regional radiation balance, temperature, melting of sea ice, and freezing of sea water.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and reliabie observations of Arctic clouds. The CloudSat satellite launched in 2006 with a 94GHz Cloud Profiling Radar (CPR) may contribute to close this gap. Here we compare one of the key parameters, the cloud liquid water path (LWP) retrieved from CloudSat observations and from microwave radiometer (MWR) data taken during the ASCOS (Arctic Summer Cloud Ocean Study) cruise of the research vessel Oden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 2008. Over the 45 days of the ASCOS cruise, collocations closer than 3 h and 100 km were found in only 9 d, and collocations closer than 1 h and 30 km in only 2 d. The poor correlations in the scatter plots of the two LWP retrieval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atchiness of the cloud cover in these two days (August 5th and September 7th), as confirmed by coincident 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 ter) images. The averages of Oden-observed LWP values are systematically higher (40-70 g m-2)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loudSat observations (0-50 g m2). These are cases of generally low LWP with presumably small droplets, and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little sensitivity of the CPR to small droplets or by the surface cl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liquid water path ARCTIC microwave radiometer COLLOCATION Oden
下载PDF
名刊封面
10
《生命世界》 2006年第6期5-5,共1页
极地平流层云;豇豆萎黄斑病毒;连接神经元的万变基因;IL-17和关节炎;
关键词 封面 极地平流层 IL-17 免疫分子 神经元 关节炎 病毒 豇豆
原文传递
臭氧层的自然耗损说
11
作者 杨士军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5年第3期19-19,共1页
臭氧层,人类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自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洲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之后,又发现北极地区乃至北半球人口最密集的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不断变薄并出现了季节性的空洞,从而威胁着地球村万物的生存,有识之士对臭氧层—... 臭氧层,人类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自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洲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之后,又发现北极地区乃至北半球人口最密集的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不断变薄并出现了季节性的空洞,从而威胁着地球村万物的生存,有识之士对臭氧层——“地球生物的保护伞”的漏洞百出,四面楚歌更是忧心忡忡。至今为止,科学界普遍认为臭氧层的耗损物质主要是包括氟氯烃在内的人为原因引起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却表明,自然原因对臭氧层的耗损起着催化作用。 电子雨轰击说 据1987年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层空洞 极地平流层 活性氯 臭氧层损耗 臭氧层耗损 环境问题 催化化学 氯原子 大气物理学 催化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