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罗正祥 张岩松 +3 位作者 许云 刘宏毅 常义 苗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的手术方法及该入路可暴露的解剖范围。方法对10具动静脉灌注的头颅湿标本于导航辅助下模拟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显微手术,观测手术全程及术野暴露范围。结果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天幕... 目的探讨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的手术方法及该入路可暴露的解剖范围。方法对10具动静脉灌注的头颅湿标本于导航辅助下模拟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显微手术,观测手术全程及术野暴露范围。结果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天幕切迹侧方区域、环池、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及伴行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2、P3段)、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及后方的四叠体池外侧方,切开天幕可以显露海马旁回后部;轮廓化乙状窦和横窦有利于对脑干外侧及对应天幕切迹侧后区域的暴露。结论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适合于脑干背外侧及与之相对应的天幕切迹区域病变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小脑上天幕下入路 神经解剖学 天幕切开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体会
2
作者 张钧 宋国智 常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26-527,共2页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9例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病灶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乙状窦血栓形成,...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9例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病灶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6个月失访;其他8例随访0.6~6年,平均(2.5±1.7)年;无复发或死亡,mRS评分0~2分。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可以很好地暴露上侧、外侧和腹外侧桥脑,是治疗桥脑外侧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桥脑外侧 颞下经小脑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伟 程宏伟 +2 位作者 冯春国 李长元 单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研究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 目的研究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利用10具福尔马林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应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对上血管神经复合体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清晰的显露三叉神经根与岩上静脉、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关系,小脑上动脉是三叉神经受压的主要责任血管。神经内镜的运用弥补了显微镜下对三叉神经上内侧、脑干腹侧暴露的不足。结论极外侧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上血管神经复合体及其毗邻关系,适用于桥小脑角区上部病变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幕下小脑上 上血管神经复合体 神经内镜 显微解剖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胸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明亮(综述) 曾纪焕 肖强(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227,共6页
胸椎椎间融合术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开胸入路(thoracotomy approach)、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经椎弓根入路(transpedicular approach)、肋横突关节切除入路(costotransversectomy approa... 胸椎椎间融合术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开胸入路(thoracotomy approach)、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经椎弓根入路(transpedicular approach)、肋横突关节切除入路(costotransversectomy approach)、侧方胸腔外入路(lateral extracavitary approach,LECA)等[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胸腔镜手术 肋横突关节 手术 传统开胸 外侧 胸椎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椎旁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先鹏 何泽伟 +5 位作者 楼钰晗 戴鑫威 吕晨昊 钟滢 朱承跃 杜文喜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12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该院因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行UBE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6~62岁,平均(53.67±17.45...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该院因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行UBE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6~62岁,平均(53.67±17.45)岁。病史3 d~10年。椎间孔内型(I型)9例,椎间孔外型(Ⅱ型)13例,混合型(Ⅲ型)3例。L_(4/5)间隙8例,L_(5)/S_(1)间隙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CT和MRI检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对手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3个月下肢、腰部疼痛和机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acnab标准对近期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UBE技术治疗ELLDH,手术时间(79.79±23.97)min,术中出血量为40~80 mL,平均(55.80±10.74)mL。随访时间(7.02±4.26)个月。术前,下肢VAS为(7.04±0.92)分,腰部VAS为(3.49±1.52)分,ODI为(35.03±2.97)%,术后第3天,下肢VAS为(2.17±0.61)分,腰部VAS为(1.48±0.43)分,ODI为(18.77±3.15)%,术后3个月,下肢VAS为(1.38±0.65)分,腰部VAS为(1.03±0.48)分,ODI为(6.05±1.80)%,术后第3天和3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6.0%(优20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未发生并发症。结论UBE技术治疗ELLDH,疗效好,创伤小,术中视野开阔、清晰,患者体验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LDH) 单侧双通道内镜(UBE) 椎旁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对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6
作者 莫万彬 杜贻庆 +3 位作者 蒋常文 唐景峰 唐乐剑 王文波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1237-1238,共2页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有中央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中央支供血于脑干,迷路动脉走行面听神经的下方,回返穿通动脉行于面听神经之间,弓下动脉行于面听神经的后上方。结论:小脑下前动脉与脑干、展神经、面听神经关系密切。脑干腹侧及桥小脑角病变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小脑下前动脉主干及分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小脑下前动脉 显微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灿华 吴增晖 +1 位作者 郑轶 张清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37-1841,共5页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平均47.3个月)后,出现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及对应的腰腿痛症状患者,采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9例。其中,邻近节段病变发生在融合节段上方8例、下方1例;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4例、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凸1例。根据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判断手术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邻近节段病变,行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65.6±15.0)min,出血量(27.8±5.6)mL,术中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的发生,住院(5.7±1.1)d;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分别为2.8±1.9、23.5±3.7,较术前(7.9±2.7、13.0±5.1)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手术损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 外侧椎间融合 邻近节段病变
下载PDF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双峰 唐家广 +1 位作者 侯树勋 任东风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9期734-737,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路15例,男10例,女5例,均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评分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损伤更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椎间盘突出 手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5 位作者 谢兆林 陈国平 甘锋平 黄圣斌 邹艺 李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8-624,共7页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6例行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实时肌电图监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53.2±18.7岁。XLIF通道建立过程中采用自发肌电图监测神经根在术中是否受到牵拉、激惹等刺激,通过计算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得出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利用诱发肌电图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分析并推测手术中肌电监测的影响因素,尽量控制监测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为评价肌电监测的临床效果,记录肌电监测的阳性和阴性结果例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46例患者共69个节段行椎间融合(L1/2 5例,L2/3 9例,L3/4 32例,L4/5 23例)。自发肌电监测有16例发现异常肌电波形,其中14例(真阳性)经调整手术操作后能恢复正常波形,2例(假阳性)经短暂观察后自行恢复至正常,14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其余30例术中无异常肌电波形的患者中,有3例(假阴性)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27例(真阴性)术后无神经根功能损伤症状。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得出术中自发肌电图监测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为93.10%。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采用诱发肌电监测132枚椎弓根螺钉置入(L1:8枚,L2:15枚,L3:27枚,L4:48枚,L5:34枚),其中118枚螺钉置入时肌电监测提示阴性,术后CT提示其中有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另外14枚螺钉攻丝后,刺激强度为10m A时出现肌电图反应,术后有13个椎弓根出现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折表现。患者术前JOA评分14.8±2.1分,术后为23.9±2.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ODI评分为38.3±3.1分,术后为13.6±2.9分,改善率为65.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肌电图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监测 外侧椎间融合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椎动脉的显微解剖结构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唐景峰 黄永旺 +7 位作者 杜贻庆 杨保华 阳永东 夏学巍 唐乐剑 周晓坤 王文波 莫万彬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2,245,共3页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比较。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比较。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椎动脉第Ⅱ~Ⅳ段走行、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间的关系。其中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左、右椎动脉直径和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3.3%的椎动脉位于舌下神经腹侧,在舌下神经腹侧走行,16.7%的椎动脉穿舌下神经上、下束之间。结论掌握枕下极外侧入路中椎动脉的走行以及该区域重要的解剖标志,对于经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外侧 椎动脉 解剖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路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润 彭翔 +2 位作者 屈宏彦 江锋 陈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 目的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主要有:①椎动脉第Ⅱ段的上部及第Ⅲ、Ⅳ段的走行及其分支。②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③后组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椎动脉第Ⅲ段右侧长度为(23.6±2.9)mm(17.5~26.6mm);左侧长度为(24.1±2.1)mm(19.2~25.6mm);椎动脉穿硬膜处到枕骨大孔后正中缘的距离,右侧(22.1±3.1)mm(18.2~28.3mm);左侧(22.0±2.9)mm(17.4~26.8mm)。寰椎横突是重要的骨性标志。枕下三角和C2神经根腹侧支是确定椎动脉的重要标志。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磨除枕髁后、内1/3就可以较好地显露颅颈交界区腹外侧。熟悉掌握该区椎动脉走行及枕髁的毗邻关系,可以预防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中损伤重要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外侧 颅颈交界区 椎动脉 枕髁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谭海涛 江建中 +5 位作者 谢兆林 李颖 韦英婷 黄圣斌 陈国平 甘锋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0月采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椎结核患者4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男16...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0月采用工作通道下行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椎结核患者4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男16例,女7例)和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各23例。导航组年龄37.7±16.7岁,对照组年龄39.2±18.4岁。合并神经功能障碍17例,导航组7例(ASIA分级C级5例、D级2例),对照组10例(C级6例、D级4例)。术后门诊随访记录植骨融合的时间、VAS评分、ASIA分级及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ASIA分级、VAS评分及脊柱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导航组术中出血量为447±139.6ml,对照组为627±251.3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术中C型臂X线透视累计曝光时间为31±14.2s,对照组为96±44.6s,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为158±73.6min,对照组为213±88.2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切口裂开1例,缝合后治愈;导航组1例术后1个半月切口形成窦道,换药治疗2个月后治愈。对照组术前6例C级患者中,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D级3例、E级3例;4例术前D级患者恢复至E级。导航组术前5例C级患者中,术后6个月时恢复至D级3例、E级2例;2例术前D级患者恢复至E级。导航组的VAS评分、脊柱后凸Cobb角及骨融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工作通道下极外侧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应用计算机导航可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术中射线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结核病灶清除 计算机导航 外侧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健 周涛 +2 位作者 林昊 林森 王鹏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14-516,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VAS、ODI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方法安全简单、创伤小、疗效好、费用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外侧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宏伟 单明 +4 位作者 冯春国 李志范 肖瑾 罗靖 张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9-832,共4页
目的研究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暴露,为临床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湿尸头上模拟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显微手术,选择乳突切迹后下方与后颅凹外下方交界区开窗,并沿乙状窦内下侧视野显微暴露并观察... 目的研究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暴露,为临床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湿尸头上模拟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显微手术,选择乳突切迹后下方与后颅凹外下方交界区开窗,并沿乙状窦内下侧视野显微暴露并观察;术毕将骨窗及术野上移,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下视野暴露并显微观察。结果①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可显露中后部桥小脑角区,充分暴露面听神经;经舌咽神经与小脑绒球间隙可直视中血管神经复合体相关结构,手术减压有效、安全、彻底;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暴露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手术创伤大,暴露角度受限,术中操作困难。结论经枕外侧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肌痉挛血管减压术视野暴露充分,手术操作安全,减压效果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小脑绒球下入 中血管神经复合体 显微解剖 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枕下极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博 周茂德 +2 位作者 杨扬 荣宝刚 李新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进行枕下极远外侧手术,逐步定量测量枕骨大孔的显露范围。方法用10例骨性颅骨及环椎观察测量骨性结构,对10例尸体头颅显微镜下进行枕下极远外侧手术,手术分为三部分:切除环椎侧块及后弓、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后缘及枕髁... 目的本研究通过进行枕下极远外侧手术,逐步定量测量枕骨大孔的显露范围。方法用10例骨性颅骨及环椎观察测量骨性结构,对10例尸体头颅显微镜下进行枕下极远外侧手术,手术分为三部分:切除环椎侧块及后弓、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后缘及枕髁全部。结果椎动脉内缘距中线距离为(15.94±2.33)mm(左),(15.46±1.38)mm(右);枕下海绵窦内缘距中线距离为(12.39±3.29)mm(左),(12.42±2.52)mm(右)。保留枕髁完整所能显露的最大范围均未达中线,至中线的距离:(1.69±0.91)mm(左),(1.68±1.12)mm(右);磨除枕髁后部至舌下神经管后缘所显露的最大范围均越过中线至手术对侧,越过中线的距离:(3.12±1.28)mm(左),(3.43±1.13)mm(右);磨除枕髁全部时所显露最大范围均越过中线至手术对侧,越过中线的距离:(6.50±0.99)mm(左),(6.79±0.76)mm(右)。结论磨除环椎后弓应在中线两侧12.5mm的范围内,磨除枕髁可显著增加枕骨大孔前部的显露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椎动脉 枕髁 显微解剖 定量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黎建文 黎松波 +5 位作者 刘先银 方冠军 陈耀鑫 卢健锋 叶国标 刘志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5-320,共6页
【目的】评价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接受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 【目的】评价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接受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3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前、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ESR、CRP及腰椎节段后凸矫正、节段高度恢复、椎体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0.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0~280(214±9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350(263±63)m L;术前平均腰痛VAS为(7.2±1.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5±1.2)分,术前平均ODI为(63.3±5.4)分,末次随访为(31.9±3.7)分,末次随访复查血ESR和CRP结果均恢复正常水平,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测量手术节段后凸角和节段高度分别为(7.1±4.7)°和(64.8±9.3)m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5.2±3.5)°和(69.4±10.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椎体间植骨融合满意,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或结核复发情况。【结论】在全身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经极外侧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临床效果确切,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 病灶清除 内固定 腰椎结核
下载PDF
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17
作者 丁亚军 冯虎 +2 位作者 周冰 汪明星 张伟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3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3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17例,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17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MRI所示的健侧多裂肌残存率。结果 34例患者经1年的随访,各项比较指标除术后1年下肢痛VAS评分之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与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它对椎旁肌的损伤更小,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椎间盘 肌萎缩 肌间隙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肿瘤 被引量:4
18
作者 卜博 余新光 +3 位作者 张远征 周定标 戴朴 申卫东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分析75例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手术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神经鞘瘤28例,副神经节瘤25例,脑膜瘤11例,脊索瘤7例,软骨肉瘤4例。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分析75例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手术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神经鞘瘤28例,副神经节瘤25例,脑膜瘤11例,脊索瘤7例,软骨肉瘤4例。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和大小范围,使用拐杖形切口者42例,围绕耳廓下颌角的弧形切口者33例。每例患者在枕骨髁上方磨开颈静脉孔,切除孔内外的肿瘤。结果肿瘤手术全切除51例;近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术中脑神经功能监测有利于后组脑神经的解剖保留。33例患者未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术后随访3~24个月,16例患者存在轻度饮水呛咳、声音嘶哑但无吞咽困难;无永久带气管插管或胃管的患者。结论该入路显露充分,无需过多磨除岩骨及轮廓化面神经管,对寰枕关节的稳定性影响较小,适于切除主体在颈静脉孔区和向颅内及颅颈交界部扩展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肿瘤 枕下外侧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玉璞 沈健康 +4 位作者 刘红林 陈小兵 段国庆 李玉杰 高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 ,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方法 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 8例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 8例病人 ,6例痊愈 ,2例好转。 7例肿瘤病人 ,5例肿瘤... 目的 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 ,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方法 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 8例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 8例病人 ,6例痊愈 ,2例好转。 7例肿瘤病人 ,5例肿瘤全切除 ,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 :面瘫 1例 ,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 1例 ,脑脊液漏 1例。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头颈部肿瘤 枕下外侧 枕骨大孔 手术
下载PDF
经枕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上蚓部肿瘤(附7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泽福 李建民 +3 位作者 隋德华 李勐 徐军 刘永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6期89-90,共2页
目的观察经枕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上蚓部肿瘤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对7例小脑上蚓部肿瘤患者,采用经枕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结果本组中4例幕下型脑膜瘤均SimpsonⅠ级切除,2例血管母细胞瘤及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胶质瘤均得... 目的观察经枕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上蚓部肿瘤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对7例小脑上蚓部肿瘤患者,采用经枕下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结果本组中4例幕下型脑膜瘤均SimpsonⅠ级切除,2例血管母细胞瘤及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胶质瘤均得到全切除,均无死亡病例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5 a,肿瘤均未见复发。结论经枕下天幕入路开颅简单,术野清晰,有利于小脑上蚓部肿瘤的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手术 经枕下天幕 小脑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