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I术后6年极晚期支架内血栓1例
1
作者 刘毅 陶凌 王琼 《心脏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71-473,共3页
1对象与方法患者,男性,41岁,山西芮城县人,长期居住于农村。主因“胸痛4d”入院。患者于4d前劳累后感心前区绞痛不适,伴有胸闷、全身乏力、大汗,休息后不能缓解,无呕血、头晕、意识丧失等。患者家属立即拨打120急诊入院,入院后... 1对象与方法患者,男性,41岁,山西芮城县人,长期居住于农村。主因“胸痛4d”入院。患者于4d前劳累后感心前区绞痛不适,伴有胸闷、全身乏力、大汗,休息后不能缓解,无呕血、头晕、意识丧失等。患者家属立即拨打120急诊入院,入院后胸痛加重,心电图显示为室颤,给予电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AMI),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下载PDF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研究进展——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红 马礼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1年第6期850-854,共5页
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临床后,支架血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药物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并不引起更多的早、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极晚期支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临床后,支架血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药物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并不引起更多的早、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极晚期支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应予以积极防治。现综述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特征及形成原因 被引量:1
3
作者 高东学 徐庆国 +2 位作者 刘艳华 曹万才 张陈匀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总结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方法:分析6 928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患者中VLST的发生率,记录VLST男女构成比、发病年龄、可能的发病诱因、VLST发生时的药物使用情况、发病时临床表现、置入药物洗... 目的:总结极晚期支架内血栓(VLST)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方法:分析6 928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患者中VLST的发生率,记录VLST男女构成比、发病年龄、可能的发病诱因、VLST发生时的药物使用情况、发病时临床表现、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血栓发生时间、VLST形成的支架类型、第1次PCI术后治疗药物类型和时间、冠脉造影结果、再次急诊置入支架后冠脉血流分级及转归,分析VLST的形成原因。结果:6 928例DES置入术患者中17例发生VLST,发生率为0.24%;男∶女为12∶5,年龄49~78岁,82.35%患者有长期大量主(被)动吸烟;VLST发生时,88.24%患者完全停用氯吡格雷,VLST患者均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血栓发生时间为403~1 580 d,15例为三支或双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88.24%为Simlimus药物洗脱支架,均为单支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第1次PCI术后均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5年,除1例患者后降支(PDA)慢性闭塞,其他冠脉支架通畅;17例患者均再次行急诊支架置入,置入后TIMI血流3级,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1%。结论:VLST在临床极为少见,常致STEMI,急诊冠脉介入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伴极晚期(近5年)支架内血栓形成一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梁雨露 罗裕 刘学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2期951-953,共3页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3岁,2006年5月因胸痛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至中段弥漫狭窄,最狭窄处达90%,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于前降支近段至中段串联置入Cypher 3.5×18.0 mm支架(14 atm×10 s扩张释放...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3岁,2006年5月因胸痛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至中段弥漫狭窄,最狭窄处达90%,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于前降支近段至中段串联置入Cypher 3.5×18.0 mm支架(14 atm×10 s扩张释放)及Cypher 3.5×33.0 mm支架(16 atm×10 s扩张释放)各1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小宁 杨跃进 +13 位作者 王天杰 吴永健 陈珏 乔树宾 袁晋青 钱杰 唐熠达 窦克非 杨伟宪 俞梦越 慕朝伟 徐波 孙中伟 许亮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544-2547,共4页
背景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是一种有致死风险的介入术后晚期并发症,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23例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相关的VLST靶病变。方法入选VLST患者23例(18例DES,5... 背景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是一种有致死风险的介入术后晚期并发症,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23例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相关的VLST靶病变。方法入选VLST患者23例(18例DES,5例BMS),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至发生VLST的持续时间BMS组明显长于DES组[(112.00±51.36)个月vs(41.39±19.64)个月,P<0.001]。BMS组新生内膜厚度大于DES组[(0.33±0.24)μm vs(0.26±0.22)μm,P<0.001]。23例VLST靶病变中,OCT明确观察到支架内新生内膜含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18例(78.26%),支架内再狭窄15例(65.22%)。新生内膜破裂15例(65.22%),DES组与B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6%vs 100%,P=0.07),破裂位于最小管腔面积处13例(56.52%)。存在无内膜覆盖支架丝17例(73.91%),DES组高于BMS组(88.89%vs 20%,P=0.008)。同时存在新生内膜破裂和无内膜覆盖支架丝8例(34.78%)。与无新生内膜破裂相比,有新生内膜破裂病变更易出现TIMI血流<3级(60.00%vs 12.50%,P=0.038)。结论本支架内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内膜破裂在BMS和DES相关的VLST病变中均普遍存在,且DES早于BMS。新生内膜延迟愈合在DES相关的VLST靶病变中较为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内膜愈合延迟
原文传递
冠脉介入治疗支架内极晚期血栓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爱琴 郑海军 +4 位作者 韦艳 孙亚超 晋辉 曾辉 杨长宝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经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PCI)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7例患者经桡动脉径... 目的探讨急诊经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PCI)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7例患者经桡动脉径路成功完成了急诊支架置入,6例治愈存活出院,1例死亡。结论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多发生PCI术前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心功能不全、前降支病变及B2/C型复杂病变的患者,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再次PCI是治疗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尽早实施急诊PCI可增加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药物洗脱支架
下载PDF
残余心血管风险与冠状动脉支架失败关系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徐珂 礼兆悦 +2 位作者 熊杰 班小芳 涂应锋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1期961-964,977,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人类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目前诸多研究已对高血脂、高血压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跨越式进展,尽管传统危险因素已被全面普及且有效防治,但可能导致患者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人类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目前诸多研究已对高血脂、高血压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跨越式进展,尽管传统危险因素已被全面普及且有效防治,但可能导致患者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残余心血管风险尚有待充分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ASCVD治疗的一大基石,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不可小觑,可导致患者远期生存率下降。如何使ASCVD患者在治疗后获得更好的预后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现系统总结残余心血管风险与冠状动脉支架失败的联系,旨在为支架植入患者远期预后及再发事件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心血管风险 支架内再狭窄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支架失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晓卫 刘寅 +3 位作者 高静 高明东 肖健勇 屈志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136-1141,共6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出院1年生存及预后。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29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是否与支架相关分组,分为...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出院1年生存及预后。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29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是否与支架相关分组,分为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组(VLST组)240例,冠状动脉原发原位病变组(denovo组)89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的终点事件。主要研究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再次支架内血栓,心力衰竭,卒中。结果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2.9%(绝对值240/329)由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引起。住院期间主要研究终点及次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3.3%比3.4%,P=0.987)(5.4%比4.5%,P=0.956)。平均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次要研究终点事件及TLR发生率VLST组高于denovo组(16.3%比6.7%,P=0.026)(9.6%比2.2%,P=0.0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1年累积无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1年累积无次要终点事件生存率VLST组低于denovo组(P=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Ⅲ级(Killip′s),VLST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流TIMI 3级是其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与原发原位急性心肌梗死比较,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1年随访发现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较差,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较高。合并心功能≥Ⅲ级(Killip′s)及VLST患者预后较差,术后血流TIMI 3级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