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荷对油膜界面滑移及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郭闯 赵二辉 +1 位作者 权龙 汪成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7-1574,共8页
为探究恶劣工况下机械传动系统中摩擦副润滑失效的形成和演变机理,建立考虑油膜界面滑移的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开展双色光干涉弹流润滑试验,研究载荷对弹流润滑中油膜界面滑移的影响,进而研究界面滑移状态下卷吸速度、... 为探究恶劣工况下机械传动系统中摩擦副润滑失效的形成和演变机理,建立考虑油膜界面滑移的点接触弹流润滑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开展双色光干涉弹流润滑试验,研究载荷对弹流润滑中油膜界面滑移的影响,进而研究界面滑移状态下卷吸速度、流体动压、油膜厚度、滑移参数等随载荷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大,界面滑移幅度和滑移范围均显著增大,滑移区域卷吸速度明显下降,滑移区域动压分布趋于均匀,滑移区域产生膜厚堆积并出现入口凹陷特征,滑移区域形状逐渐呈“半月牙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滑移 点接触 弹流润滑 极限剪切力 滑移长度
下载PDF
型钢水泥土剪切滑移本构关系的研究
2
作者 李丽丽 黄新 《路基工程》 2009年第6期178-179,共2页
用等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对型钢水泥土构件进行了剪切试验,得到了不同水泥土强度、沿剪切方向不同尺寸构件的剪切力滑移曲线;根据回归分析,拟合出不同强度的剪切滑移本构关系式,指出影响型钢水泥土结构剪切滑移本构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土... 用等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对型钢水泥土构件进行了剪切试验,得到了不同水泥土强度、沿剪切方向不同尺寸构件的剪切力滑移曲线;根据回归分析,拟合出不同强度的剪切滑移本构关系式,指出影响型钢水泥土结构剪切滑移本构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土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水泥土构件 剪切滑移本构关系 极限剪切力 极限滑移
下载PDF
宾汉体水流中泥沙起动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文锋 艾南山 +1 位作者 丁晶 李后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64-67,共4页
本文分析了宾汉流体中宾汉极限剪切力τB 对泥沙起动起阻碍作用的力学机制 ,得出均匀无粘性沙的起动拖曳力的一般表达式 .并对结果定性分析得到 :(1)存在粒径D ,对粒径小于 0 1D 的泥沙 ,起动中重力因素可忽略不计 ;对粒径大于 10D 的... 本文分析了宾汉流体中宾汉极限剪切力τB 对泥沙起动起阻碍作用的力学机制 ,得出均匀无粘性沙的起动拖曳力的一般表达式 .并对结果定性分析得到 :(1)存在粒径D ,对粒径小于 0 1D 的泥沙 ,起动中重力因素可忽略不计 ;对粒径大于 10D 的泥沙 ,宾汉极限剪切力因素可忽略不计 .(2 )宾汉流体中τc 随颗粒粒径D的变化关系为马鞍状曲线 .存在某个粒径Dmin,其所需τc 最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汉极限剪切力 泥沙 起动拖曳力 起动机理
下载PDF
非粘性颗粒悬浮液流变特性的相变及其渗流模型
4
作者 罗文锋 艾南山 +1 位作者 李后强 丁晶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48,53,共4页
本文提出非粘性颗粒悬浮液流变性质随颗粒体积浓度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个二阶相变 .在假设颗粒为均匀圆球 ,且颗粒排列方式为简立方结构的简化条件下 ,利用三维简立方定向座渗流模型作为描述悬浮液宾汉极限剪切力产生的物理机制的简化物... 本文提出非粘性颗粒悬浮液流变性质随颗粒体积浓度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个二阶相变 .在假设颗粒为均匀圆球 ,且颗粒排列方式为简立方结构的简化条件下 ,利用三维简立方定向座渗流模型作为描述悬浮液宾汉极限剪切力产生的物理机制的简化物理图像 ,得到悬浮液流变性质相变体积浓度的理论值为 0 1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粘性颗粒悬浮液流 极限剪切力 定向渗流模型
下载PDF
大豆脱粒过程籽粒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滕悦江 金诚谦 +5 位作者 印祥 倪有亮 解鸿儒 陈艳普 郭飞扬 刘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1-128,共8页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机械收获中大豆籽粒与机器脱粒分离部件之间的作用力、揭示大豆籽粒力学性能变化规律,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压破、剪切和顶破试验。选取含水率作为试验因素,针对不同的受力方向、加载速度、刀片角度...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机械收获中大豆籽粒与机器脱粒分离部件之间的作用力、揭示大豆籽粒力学性能变化规律,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压破、剪切和顶破试验。选取含水率作为试验因素,针对不同的受力方向、加载速度、刀片角度、钢针锥度、压入深度等试验方式,获得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籽粒压破力、极限剪切力及硬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函数关系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大豆籽粒压破力与受力方向有很大关系,压破力随加载速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含水率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极限剪切力随刀片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加载速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含水率的升高而降低;压入深度在0.2~1mm范围内,硬度与压入深度无明显关系,硬度随钢针锥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升高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大豆脱粒和输送装置、确定大豆最佳机械收获时间和其它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籽粒 压破试验 剪切试验 顶破试验 压破力 极限剪切力
下载PDF
The stress-velocity relationship of twinning partial dislocations and the phonon-based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被引量:1
6
作者 YuJie Wei ShenYou Pe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1-23,共13页
The dependence of dislocation mobility on stress is the fundamental ingredient for the deformation in crystalline material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the two most important properties characterizing mechanical behavior... The dependence of dislocation mobility on stress is the fundamental ingredient for the deformation in crystalline material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the two most important properties characterizi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rystalline metals, are in general governed by dislocation motion. Recording the position of a moving dislocation in a short time window is still challenging, and direct observations which enable us to deduce the speed-stress relationship of dislocations are still missing. Using large-scal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we obtain the motion of an obstacle-free twinning partial dislocation in face centred cubic crystals with spatial resolution at the angstrom scale and picosecond temporal information. The dislocation exhibits two limiting speeds: the first is subsonic and occurs when the resolved shear stress is on the order of hundreds of megapascal. While the stress is raised to gigapascal level, an abrupt jump of dislocation velocity occurs, from subsonic to supersonic regime. The two speed limits are governed respectively by the local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phonon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ssed dislocation, as the two types of phonons facilitate dislocation gliding at different stress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location mobility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phonons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velocity stress-velocity relationship molecular dynam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