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景观控制因素与景观类型研究
1
作者 郭福生 凌媛媛 +7 位作者 陈留勤 周万蓬 李宏卫 程亮开 吴志春 黎广荣 国振 李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5-1679,共15页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发育典型的湿润气候型丹霞地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体地貌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而对整个丹霞盆地范围内地貌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少涉及,尤其缺乏对断裂体系与丹霞山体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本文根据丹霞盆地野外考察...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发育典型的湿润气候型丹霞地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体地貌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而对整个丹霞盆地范围内地貌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少涉及,尤其缺乏对断裂体系与丹霞山体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本文根据丹霞盆地野外考察、岩石硬度测量、线性构造遥感解译以及岩石样品实验分析,阐明岩性、沉积相、构造抬升、断裂切割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和形态分类方案。丹霞盆地上白垩统由长坝组和丹霞组构成,前者出露面积更大,形成了周边低缓山丘;而后者分布区集中且发育具有绝壁陡崖的丹霞地貌。丹霞组发育冲积扇相粗粒碎屑岩和风成砂岩,单层厚度大,胶结致密,密度和硬度大,抗风化能力强。长坝组岩性主要为河湖相细粒碎屑岩,泥质含量高,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剥蚀后不能形成有陡崖坡的丹霞地貌。在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下,丹霞盆地呈整体抬升,地层倾角平缓,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及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节理,使红层形成网状断块。这些构造破裂面为随后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条件,最终形成悬崖峭壁、网状沟谷和奇峰怪石。丹霞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风化、崩塌、流水侵蚀和岩溶作用等都是塑造该区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根据外营力的差异将丹霞地貌分为崩塌冲刷型、崩塌堆积型、风化剥蚀型、河流侵蚀型和岩溶沉淀型5种成因类型。绝壁陡崖是构成丹霞地貌景观的最基本要素,不同数量和类型的崖壁组合成山峰和峡谷,据此将丹霞山地貌形态类型划分为6大类22个类型。本文加深了对湿润气候丹霞地貌演化过程的理解,同时为丹霞山申报国家公园、打造科学名山以及开展地学研学旅行提供基本素材,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景观类型 红层岩性 构造切割 风化
下载PDF
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区岩溶发育模式及水库防渗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钱海涛 王思敬 +1 位作者 严福章 胡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7,共7页
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区河流深切割,地层呈典型的、且具普遍性的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结构。受岩性控制,溶蚀作用一般仅在碳酸盐岩岩层内进行,岩溶顺层发育呈多层状,并由于岩层倾角的原因岩溶在两岸具较大差异。在无特殊条件破坏情况下,... 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区河流深切割,地层呈典型的、且具普遍性的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结构。受岩性控制,溶蚀作用一般仅在碳酸盐岩岩层内进行,岩溶顺层发育呈多层状,并由于岩层倾角的原因岩溶在两岸具较大差异。在无特殊条件破坏情况下,层间非碳酸盐岩岩层成为相对隔水层,是水库防渗的良好依托。工程区所遇断层F3为压性断层,未破坏多层状的岩溶系统结构,但层间岩溶塌陷使得多处层间隔水层遭受破坏,岩溶越层发育,对水库防渗极为不利。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枢纽坝区可能的大渗漏部位及防渗设计主要在大坝两坝肩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 顺层溶蚀 多层岩溶系统 构造切割 层间塌陷 防渗设计
下载PDF
多层状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基本模式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钱海涛 谭朝爽 王思敬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我国西南近代地壳抬升区的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常被河流深切割。被河流深切割的这些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其岩溶发育特征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受岩性的控制,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的溶蚀作用一般仅在碳酸盐岩岩层内进行,岩溶顺... 我国西南近代地壳抬升区的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常被河流深切割。被河流深切割的这些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其岩溶发育特征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受岩性的控制,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的溶蚀作用一般仅在碳酸盐岩岩层内进行,岩溶顺层发育成多层状,在无特殊条件破坏情况下,层间非碳酸盐岩岩层成为相对隔水层,是水库防渗的良好依托;但一些张性、扭性断裂的切割作用或是层间非碳酸盐岩岩层塌陷,都可能导致层间隔水层遭受破坏,使岩溶出现穿层发育现象,对水库防渗极为不利。因此,在水库防渗设计中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层间渗漏缺口及其影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割 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 顺层溶蚀 多层岩溶系统 构造切割 层间塌陷 防渗设计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an ultra-deep diaphragm wall:a case study
4
作者 SUN Jie ZHANG Zi-xin +1 位作者 HUANG Xin JU Xin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18年第1期1-16,共1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n an ultra-deep diaphragm wall with a depth of 110 m constructed in Ningbo City. The in-situ application shows that using Bauer BC40 cutter machine in conjunction with cutter wheels 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n an ultra-deep diaphragm wall with a depth of 110 m constructed in Ningbo City. The in-situ application shows that using Bauer BC40 cutter machine in conjunction with cutter wheels specified for different strata would be qualified for constructing the 110 m diaphragm wall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given that the quality of slurry and poured concrete can be guaranteed. The ground settlement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using the overlapping construction method. Sliding failure as a whole characterized by pronounced lateral deformation is likely to occur in the upper muddy clay layer due to its high compressibility and sensitivity. In contrast, local collapse of trench walls tends to happen in the sandy silt strata. Furthermore, carefu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andy silt during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period as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andy silt continues to develop even atter concrete po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phragm wall soft soil quality control SETTLEMENT overlapping method trench cutter BC40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