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1 位作者 宁杰远 陈连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61-2574,共14页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际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该区构造变形模式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门山地区,青藏高原内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的构造变形模式下,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应的理论震源机制解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相符程度较高.这种一致性可能表明:(1)青藏高原内部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是龙门山地区比较合理的构造模式;(2)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重要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构造变形模式 理论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鄂东北商城—麻城—团风断裂中段第四纪活动与新构造变形模式初步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雷东宁 王斌战 乔岳强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第5期526-530,共5页
分析商城—麻城—团风断裂中段第四纪活动在地质、地貌及水系等方面的特征,并结合震源机制解分析断裂活动的区域及局部现今构造应力场,归纳出该断裂中段新构造变形模式。研究认为该断裂中段最新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中期—晚期;现今以正... 分析商城—麻城—团风断裂中段第四纪活动在地质、地貌及水系等方面的特征,并结合震源机制解分析断裂活动的区域及局部现今构造应力场,归纳出该断裂中段新构造变形模式。研究认为该断裂中段最新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中期—晚期;现今以正断层兼右旋走滑分量活动为主;区域及局部NE-NEE向构造应力场背景和壳幔尺度差异隆升控制着断裂的活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城—麻城—团风断裂 构造应力场 正断兼走滑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构造变形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新男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5期43-45,共3页
鄂尔多斯西南缘是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之间的交界位置,分布多组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是块体主要边界断裂运动性质由左旋走滑向挤压逆冲,再向走滑拉张变化的构造转换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变形样式复杂。... 鄂尔多斯西南缘是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之间的交界位置,分布多组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是块体主要边界断裂运动性质由左旋走滑向挤压逆冲,再向走滑拉张变化的构造转换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变形样式复杂。同时,鄂尔多斯西南缘还处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因此,是限定高原扩展模式和认识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构造变形样式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西南缘 活动构造 岐山-马召断裂 滑动速率 GPS 块体模型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巴布亚褶皱带构造解释与构造特征分析
4
作者 袁峰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304-306,共3页
巴布亚褶皱带的地震资料品质差,变形机制不明,地震解释模式的不确定使得地震解释多解性强;且不同构造带变形特征、油气分布差异大。运用沙箱模拟实验明确构造解释模式,采用轴面分析开展地震构造解释,并开展平衡剖面恢复对解释成果进行验... 巴布亚褶皱带的地震资料品质差,变形机制不明,地震解释模式的不确定使得地震解释多解性强;且不同构造带变形特征、油气分布差异大。运用沙箱模拟实验明确构造解释模式,采用轴面分析开展地震构造解释,并开展平衡剖面恢复对解释成果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构造解释厘清了褶皱带的构造特征,指明了有利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轴面分析 物理模拟 构造变形模式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构造变形特征: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和启示 被引量:26
5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2 位作者 梁明剑 赵敏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75-3291,I0001,共18页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属于历史弱震区,然而2019年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记录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2016年以来发生在荣县—威远—资中地区的26个M S≥... 四川盆地荣县—威远—资中地区属于历史弱震区,然而2019年相继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记录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2016年以来发生在荣县—威远—资中地区的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对该区域发震构造几何结构与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26个M 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5~5 km之间,平均深度3.4 km,表明事件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沉积层内;震源深度分布揭示发震断层面倾向SE、缓倾角.(2)2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全部为逆冲型,表明发震构造整体为逆断层性质.节面优势方位NNE-NE,结合走向与倾角统计结果,本文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威远背斜南翼一系列倾向SE、走向NNE-NE的缓倾角盲冲断层.(3)P、T、B轴优势方位单一,表明研究区域处于相对简单的构造应力环境.区域应力场反演获得的最大主压应力轴σ1方位NW-SE,近水平,与目前已知的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其明显有别于四川盆地南缘2019年6月17日长宁M S6.0地震余震区NE-SW向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也揭示出四川盆地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4)26个地震整体的应变花表现为NW-SE向挤压白瓣形态,表明区内发震构造整体呈NW-SE向纯挤压变形模式,明显有别于2019年长宁M S6.0地震序列NE-SW向挤压兼具小量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模式,进一步表明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县—威远—资中地区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应力场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被引量:10
6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10 位作者 梁明剑 赵敏 张会平 周荣军 李勇 刘欢 吴朋 王思维 李俊 吴微微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3-1384,共22页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_(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_(S)>3.0...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_(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分析了该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其几何结构特征和震源区构造变形特征.序列重新定位结果表明,泸定M_(S)6.8地震余震区长轴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磨西段呈NNW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约55 km,北端和南端大致止于泸定新店子北侧和石棉草科乡南侧.余震存在明显的分区丛集特征,且在南门关南侧和湾东附近各存在一个余震稀疏区,将余震区自然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和南段相对较窄、中段较宽.M_(S)6.8主震与10月22日泸定M_(S)5.0余震位于中段,9月7日石棉M_(S)4.5余震位于南段,北段无M_(S)4.0以上余震活动.CAP反演结果显示,主震矩震级MW6.44,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为:节面Ⅰ75°/90°/155°,节面Ⅱ165°/65°/0°,矩心深度3.0 km;7次M_(S)>3.0余震的矩心深度在2.5~7.5 km之间,反映本次泸定主震及其3.0级以上余震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上地壳浅部.面应变As值揭示主震为纯走滑型,而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段特征显著,南段和北段均为纯走滑型,中段为拉张(正断)型.基于余震空间分布、序列震源机制解与余震区构造展布,推测本次泸定M_(S)6.8地震的主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NNW走向的磨西段(磨西断裂),左旋走滑,其断层面走向、倾角和倾向均呈现明显的分段差异,揭示主发震构造几何结构具有复杂性,但应变花形态揭示石棉草科乡以北的主发震断层构造变形模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呈NE向拉张、NW向挤压等量的纯走滑变形模式.余震区中段主震西侧3次M_(S)>3.0正断型余震与2016年泸定震群4次M_(S)≥3.4纯正断和斜滑正断型地震应变花揭示该区域发震断层呈NE向拉张分量为主或NE向纯拉张的变形模式,主震西侧可能存在一系列走向SSE(NNW)的正断型微破裂(~2 km),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两个节面倾向表明高海拔的贡嘎山山体在震间及同震过程中或存在垮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带分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建乔 高嵩蒿 +3 位作者 王丽琼 张兰 龚鑫 于福生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477-480,共4页
柴西地区构造带与阿尔金断裂近垂直,与昆仑山山前断裂近平行,以基底逆冲断层、压扭性断层、反转断层为主要构造要素发育的强变形带构成不同尺度构造单元的边界.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认为狮子沟构造带的滑脱层与细砂山组沉积是伸展体制转... 柴西地区构造带与阿尔金断裂近垂直,与昆仑山山前断裂近平行,以基底逆冲断层、压扭性断层、反转断层为主要构造要素发育的强变形带构成不同尺度构造单元的边界.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认为狮子沟构造带的滑脱层与细砂山组沉积是伸展体制转向挤压体制的关键.柴西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裂陷伸展与挤压收缩交替变化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侏罗纪裂陷、白垩纪坳陷、古近纪弱裂陷、新近纪-第四纪挤压收缩等构造演化阶段.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狮子沟构造带的分层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构造变形模式 构造演化模式 构造分层变形
下载PDF
综合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构造形变及其构造成因独特性探讨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晓玉 高锐 +5 位作者 高建荣 徐啸 王海燕 黄兴富 李文辉 李洪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58-2067,共10页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应的龙门山构造带呈现出高陡的地貌形态:在100 km范围内,海拔高程从四川盆地的500 m陡升至临近的龙门山构造带的3500 m.而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所对应的六盘山构造带则与邻近的鄂尔多斯盆地表现为宽缓的地形变化.之前由于缺少高精度的数据资料,对造成这一地表形态差异所对应的地壳结构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利用前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所获得的165 km长高分辨率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在此区域所获得的航磁数据资料进行该地区地壳结构的综合解释,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一鄂尔多斯地块构造转换带的地壳结构变形模型.研究表明六盘山地区主要物质组成为构造增生楔,其两侧分别存在陇西火山岛弧和鄂尔多斯结晶基底.高原生长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并不能使相对松散的构造增生楔无限制的抬高而是容易发生重力坍塌,从而造成六盘山地区比较宽缓的地形结构.同时本文还将此地壳结构研究结果与前人在青藏高原东缘所获得的地壳结构及变形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模式,并找出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也将为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构造生长过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六盘山地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解释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格仁错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
9
作者 王躲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7期46-48,共3页
始于~50—65 Ma 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快速隆升并逐步向外扩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南缘高原物质分别主要通过挤压缩短和走滑逃逸变形来实现高原物质的向外扩展,调整和传递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汇聚。而... 始于~50—65 Ma 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快速隆升并逐步向外扩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南缘高原物质分别主要通过挤压缩短和走滑逃逸变形来实现高原物质的向外扩展,调整和传递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汇聚。而在青藏高原中部,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质调查工作均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只发育了一系列走滑断裂和正断裂,这意味着在大陆持续碰撞挤压的构造背景下,高原中部晚新生代以来并没有出现挤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部 格仁错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地貌参数 构造地貌演化 构造变形模式 光释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