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纵剖面特征及其对构造地貌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邢宇堃 刘静 +3 位作者 王伟 张金玉 李金阳 曾宪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河流水系是改造地表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其形态样式记录了造山带和高原的生长和演化。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剖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南缘、东南缘及东缘。相比而言,对于流经高原其他边缘河流的纵剖面特征仍然缺乏分析,不同位置的高原边... 河流水系是改造地表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其形态样式记录了造山带和高原的生长和演化。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剖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南缘、东南缘及东缘。相比而言,对于流经高原其他边缘河流的纵剖面特征仍然缺乏分析,不同位置的高原边缘河流发育是否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及其内在原因尚未开展相关研究。选取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阿尔金地区、东北缘祁连山地区、东南缘三江地区和南缘喜马拉雅等典型区域,通过开展河流地貌对比研究,利用河流纵剖面的关键地貌参数定量分析了高原周边地貌边界带的空间特征及相关的构造与气候因素。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周缘地貌边界带上,河流陡峭度指数最大值与区域地形起伏最大区域一致,河流流经高原边缘时陡峭度有显著升高,而在高原边缘两侧陡峭度均相对较低,且河流向高原内部的溯源侵蚀十分有限,而且河流裂点均出现在区域地形起伏较高的地貌部位。其中青藏高原北缘、东北缘与南缘,地形起伏最大的区域与构造边界所围限的高原边界一致,并大致对应最新构造活动的强隆升区,而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原边界较模糊,地形起伏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出现在雅砻逆冲断裂两侧,与前人提出的古高原边界一致,暗示该区河流裂点的形成可能与雅砻逆冲断裂的早期活动有关。基于研究结果认为,对于青藏高原这样大尺度或经历长时间构造演化过程的地貌单元,基于稳态假设下的河流形态分析高原隆升时间可能存在较大偏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可能是在较平缓的内流水系作用下形成的,在随后的河流袭夺等过程中演变为现今的外流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边缘 地貌边界带 河流剖面 陡峭度指数 构造地貌演化
下载PDF
华南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邱燕 陈国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38,共7页
研究表明,从中生代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发展到现代弧盆体系,华南大陆边缘的地貌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期的古华夏山脉、新生代早期的准平原和中新世以来的海盆三个阶段。古华夏山脉的夷平导致本区陆壳减薄、莫霍面埋深变浅和区域性的重力升高... 研究表明,从中生代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发展到现代弧盆体系,华南大陆边缘的地貌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期的古华夏山脉、新生代早期的准平原和中新世以来的海盆三个阶段。古华夏山脉的夷平导致本区陆壳减薄、莫霍面埋深变浅和区域性的重力升高;而地壳温度的整体下降则导致中生代壳内岩浆层自上而下的固结和盖层断裂的向下延伸。两者的耦合最终导致陆缘地区从中新世起发生大规模的断块沉陷,其结果是古准平原面下降到海面之下、海区正断层体系形成、地幔岩浆大量溢出、莫霍面位置被压低、沉降区两侧地块被顶托隆起并形成岛弧和断块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大陆边缘 新生代 构造地貌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典型岩体热历史与构造-地貌演化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吴珍汉 江万 +1 位作者 周继荣 李冀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8-476,共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构造部位的班戈、雄梅、羊八井、拉萨花岗岩和甲岗、曲水花岗闪长岩的热年代学分析,剖析了青藏高原腹地构造-热事件与构造-地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腹地自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4期重大区域性构造-热事...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构造部位的班戈、雄梅、羊八井、拉萨花岗岩和甲岗、曲水花岗闪长岩的热年代学分析,剖析了青藏高原腹地构造-热事件与构造-地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腹地自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4期重大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包括121~116Ma沿班公—怒江缝合带发生的强烈中酸性岩浆侵位事件、93~45Ma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缘发生的强烈中酸性岩浆侵位事件和随后发生于78~40Ma的快速隆升事件、25~15Ma沿冈底斯构造-岩浆带发生的强烈构造隆升事件及8~6.5Ma以来在拉萨地块中部发生的区域性伸展裂陷-差异隆升事件。区域性剥蚀夷平事件主要发生于40~25Ma与15~8Ma,区域性整体隆升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即25~8Ma,区域性伸展裂陷与差异升降事件的开始时代约为8~6.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腹地 岩体热历史 构造-地貌演化 热年代学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格仁错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
4
作者 王躲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7期46-48,共3页
始于~50—65 Ma 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快速隆升并逐步向外扩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南缘高原物质分别主要通过挤压缩短和走滑逃逸变形来实现高原物质的向外扩展,调整和传递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汇聚。而... 始于~50—65 Ma 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快速隆升并逐步向外扩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南缘高原物质分别主要通过挤压缩短和走滑逃逸变形来实现高原物质的向外扩展,调整和传递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汇聚。而在青藏高原中部,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质调查工作均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只发育了一系列走滑断裂和正断裂,这意味着在大陆持续碰撞挤压的构造背景下,高原中部晚新生代以来并没有出现挤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部 格仁错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地貌参数 构造地貌演化 构造变形模式 光释光
下载PDF
崆峒山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进展
5
作者 桂先刚 梁收运 +1 位作者 周自强 白晓华 《甘肃科技》 2021年第6期25-29,共5页
崆峒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界的过渡区域,强烈的新构造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区内整体呈现为断块差异抬升,夷平面及河流阶地发育,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阶段性及不均匀性。文章对崆峒山地区新构... 崆峒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界的过渡区域,强烈的新构造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区内整体呈现为断块差异抬升,夷平面及河流阶地发育,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阶段性及不均匀性。文章对崆峒山地区新构造特征、层状地貌、地貌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针对新构造运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三叠系和白垩系地层的不整合界线及其岩性差异;夷平面发育特征及其形成解体时代、河流阶地调查及其对比;区域性断裂构造新活动性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以真实全面还原崆峒山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山 构造运动 夷平面 河流阶地 构造地貌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