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 被引量:33
1
作者 刁桂苓 王晓山 +2 位作者 高国英 聂晓红 冯向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78-1783,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该块体整体向东运动.发生在块体不同部位的昆仑山口、于田和汶川3次大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体现了巴颜喀拉块体活动力学的一致性.汶川主震和强余震发生之前,出现于田序列余震的强度和频度显著增高,进一步证实同一活动地块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6.9级地震,连同1996年11月19日的喀喇昆仑山口6.9级地震和1997年11月18日玛尼7.5级地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南部边界上,震源机制表现为一致的左旋走向滑动,证实它们属于羌塘块体向东运动的结果.事实表明活动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的性质,而整体运动也是两组各自3次大地震成组活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震源机制 构造块体归属 成组活动 块体整体活动
下载PDF
高精度GPS测量得到的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7
2
作者 黄立人 马青 +2 位作者 朱文耀 程宗颐 熊永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2-28,共7页
利用国家攀登计划所属的重大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所布设和施测的GPS网的高精度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认为目前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可以提供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块体水平运动的可信信息.得到... 利用国家攀登计划所属的重大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课题所布设和施测的GPS网的高精度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认为目前高精度GPS观测资料可以提供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块体水平运动的可信信息.得到的运动模型的初步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测区域的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的关系.认为初步的观测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中国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岩石有限应变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 被引量:9
3
作者 宋传中 牛漫兰 +2 位作者 王道轩 刘国生 霍立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41-1145,共5页
提出定量研究造山带的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利用岩石应变测量方法测量出岩石中变形标志体长轴、中间轴、短轴之间的比值(X∶Y∶Z),计算构造块体的三轴比率;假设变形前后体积不变,可估算出构造块体的原始宽度;若已知构造块体其中一个轴... 提出定量研究造山带的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利用岩石应变测量方法测量出岩石中变形标志体长轴、中间轴、短轴之间的比值(X∶Y∶Z),计算构造块体的三轴比率;假设变形前后体积不变,可估算出构造块体的原始宽度;若已知构造块体其中一个轴(如Z轴)的长度,便可估算出其它两个轴的长度,近而估算出构造块体变形前后的缩短分量和缩短率、伸展分量和伸展率、垂向伸展量、垂向伸展率、剥蚀量和深部调整量等,从而进一步研究整个造山带的变形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构造块体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变形分量
下载PDF
1997年玛尼地震对青藏川滇地区构造块体系统稳定性影响的三维DDA+FEM方法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祖安 林邦慧 白武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22-1430,共9页
本文用三维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川滇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初始位移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 本文用三维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川滇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初始位移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数值模拟1997年玛尼7.9级大震的发生过程,研究大震引起研究区各块体边界断层应力状态变化的特征.(1)发震断层两侧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最大水平位错大约7m;(2)深部位错面上位错分布与用地震波资料震源反演的结果类似;(3)最大差应力变化等值线图与由星载D-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场图像相似;(4)地表垂直位移表明地震断层面略向北逆冲.计算模拟得到了玛尼地震发生引起青藏川滇地区构造块体系统各边界断层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分布,表明玛尼大震的发生除了使其发震断层的两端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应力进一步集中外,位于上地壳层上东昆仑断裂中段的2001年昆仑山8.1大震(H=11km)发震断层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约2MPa,位于中地壳层上喀拉昆仑断裂带中的2008年改则6.9级地震(H=30km)发震断层段的库仑破裂应力也增加约0.7MPa,可见这两个已接近破裂强度地段的失稳对发生大震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作者发展的三维DDA+FEM方法能有效地用于大震活动与各构造块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尼大震 青藏川滇构造块体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 被引量:30
5
作者 黄立人 王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2期17-26,共10页
在确定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相对运动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构造块体内的应变变化及参数和确定这些参数的方法。讨论了将相对运动和应变变化综合起来以更充分地描述地壳运动和变形的模型。结合相对运动参数,提出了一种逐渐趋近的... 在确定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相对运动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构造块体内的应变变化及参数和确定这些参数的方法。讨论了将相对运动和应变变化综合起来以更充分地描述地壳运动和变形的模型。结合相对运动参数,提出了一种逐渐趋近的变形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 相对运动 变形模型 构造块体 构造运动
下载PDF
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的运动及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7
6
作者 黄立人 马青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3期19-25,共7页
讨论了构造块体在球面上运动的两种运动学模型。其一称之为“完全模型”,把构造块体视为刚体,把地球近似为圆球,则块体在地表的运动可用该模型完全描述。其二称之为“平移模型”,当构造块体上的观测点不足时,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可... 讨论了构造块体在球面上运动的两种运动学模型。其一称之为“完全模型”,把构造块体视为刚体,把地球近似为圆球,则块体在地表的运动可用该模型完全描述。其二称之为“平移模型”,当构造块体上的观测点不足时,通过增加约束条件,可用该模型描述块体间的相对运动。阐述了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以及确定运动参数的方法,导出了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两个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模型参数 地壳运动
下载PDF
根据空间大地测量结果建立的中国地壳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强 朱文耀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2-148,共7页
本文利用空间大地测量的结果初步地建立了中国地壳各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 ,该模型与由地质资料建立的地质学模型相比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反映了中国及邻近地区的板块、亚板块和活动构造块体的水平运动特征和趋势。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中国 地壳运动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下载PDF
东亚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及其推论
8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4-144,共1页
利用地震滑动矢量、转换断层走向和洋中脊扩张速率反演出太平洋、菲律宾、北美、鄂霍茨克、阿穆利亚、南中国和日本本州块体相邻板块间的相对欧拉矢量,该结果与利用最近20年内空间技术实测速度场、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中国... 利用地震滑动矢量、转换断层走向和洋中脊扩张速率反演出太平洋、菲律宾、北美、鄂霍茨克、阿穆利亚、南中国和日本本州块体相邻板块间的相对欧拉矢量,该结果与利用最近20年内空间技术实测速度场、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以及日本GPS地球观测网(GEONet)的速度场等建立东亚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基本一致,反映东亚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特征,基于模型分析东亚构造块体相对运动,进一步揭示东亚构造块体现今运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 地壳运动 速度场
下载PDF
亚洲区域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建立及其运动学分析
9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9,共8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造块体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 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板内形变 运动规律
下载PDF
孕震构造块体与相应地震区划分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晓娲 秦四清 +3 位作者 薛雷 张珂 陈竑然 翟梦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5-339,共15页
可靠地划分地震区可奠定地震预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地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等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板内孕震构造块体侧向边界可由区域性大断层或由区域性大断层与板块边界界定,底边界为康拉德面或低速高导层;板间孕震构造块体... 可靠地划分地震区可奠定地震预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地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等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板内孕震构造块体侧向边界可由区域性大断层或由区域性大断层与板块边界界定,底边界为康拉德面或低速高导层;板间孕震构造块体为俯冲板块,可由区域性大断层和(或)板块边界约束;在同一个孕震构造块体和同一轮地震周期的地震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地震区可定义为代表相应孕震构造块体地震活动的区域,其可表征该块体内源自锁固段破裂的地震活动。基于笔者等提出的孕震构造块体和相应地震区边界确定原则,把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划分为62个地震区;每个地震区的分区方案均通过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检验,这说明方案可靠。进而,笔者等归纳总结了地震区划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构造块体 地震区划分 区域性大断层 板块边界 锁固段
下载PDF
西南地区次级构造块体与分区强震预报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 2005年第4期1-7,共7页
依据西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活动特点以及西南地区断裂带间相互作用等,将西南地区划分为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即将西南地区划分为5个构造次级块体,川青甘块体、川西块体、滇中块体、滇西南块体、川东南块体;针对西... 依据西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活动特点以及西南地区断裂带间相互作用等,将西南地区划分为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即将西南地区划分为5个构造次级块体,川青甘块体、川西块体、滇中块体、滇西南块体、川东南块体;针对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现今强震活动特征和历史中强地震特点,将中强地震归属划分为5个地震预测跟踪区,探讨基于西南次级构造区或次级块体的分区强震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区域或块体 预测跟踪区 分区强震预报
下载PDF
西准达尔布特南东部包古图构造块体构造格架形成初探
12
作者 吴宏恩 陈新蔚 +1 位作者 杨梅珍 徐丹丽 《新疆有色金属》 2013年第5期52-55,共4页
包古图构造块体在晚石炭世-晚二叠世间处于北东-南西向右行剪切应力场中,形成了南北向的构造格架,其中产生的两组里德尔剪裂(张扭性断裂)对该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起着控制作用。
关键词 西准噶尔 包古图构造块体 金矿 右行剪切 张扭性断裂
下载PDF
中国地壳各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初建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强 朱文耀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67-974,共8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站和中国邻近地区GPS站的水平速度场以及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96的速度场等现代空间大地测量的监测结果,初步地建立了中国地壳各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该模型与前人的地质学模型相比呈现较好的一致...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站和中国邻近地区GPS站的水平速度场以及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96的速度场等现代空间大地测量的监测结果,初步地建立了中国地壳各构造块体的运动模型,该模型与前人的地质学模型相比呈现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中国及邻近地区的板块、亚板块和活动构造块体的水平运动特征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壳运动 构造块体 运动模型 亚板块 板块
原文传递
块体与块体构造学说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训华 孟祥君 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4,共6页
从"块体"一词的使用历史和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在构造区划中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总结刘光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学术思想归纳、概括、凝炼,提出了"块体构造学说";指出"块体构造学说"... 从"块体"一词的使用历史和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在构造区划中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总结刘光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学术思想归纳、概括、凝炼,提出了"块体构造学说";指出"块体构造学说"是在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并概括了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 块体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论
下载PDF
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训华 郭兴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61-3868,共8页
在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研究过程中,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中国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有所局限,而中国本土的大多数大地构造观点无法展开洋陆对比研究.朱夏和刘光鼎对中国大陆边缘和中国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体制有其独到的见解,即... 在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研究过程中,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中国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有所局限,而中国本土的大多数大地构造观点无法展开洋陆对比研究.朱夏和刘光鼎对中国大陆边缘和中国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体制有其独到的见解,即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理论,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等内容,提出块体构造学说.块体构造学说在用板块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现象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本文在简要介绍块体构造学说提出的历史和背景基础上,简述对中国海陆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理解,系统阐述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明确块体和结合带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作为正在编制的"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图"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 块体 结合带 编图
下载PDF
延涿地堑构造及其块体稳定性简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易明初 李晓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27-33,54,共8页
延(庆)涿(鹿)地堑属汾渭地堑系的东北端,形成于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因受NEE向边缘断裂的控制,地堑盆地走向亦为NEE向,特别是温泉屯和黄柏寺两条边缘断裂的活动历史,对地堑的形成和演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地堑内部构造... 延(庆)涿(鹿)地堑属汾渭地堑系的东北端,形成于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因受NEE向边缘断裂的控制,地堑盆地走向亦为NEE向,特别是温泉屯和黄柏寺两条边缘断裂的活动历史,对地堑的形成和演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地堑内部构造的不断演变和次级块体的分割,形成了稳定程度不同的各类构造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涿地堑 块体构造 稳定性简析
下载PDF
利用声波测井研究武山铜矿构造块体裂隙特征
17
作者 陈杰 《勘察科学技术》 2013年第3期51-54,共4页
根据武山铜矿矿区地层分布、地质构造特点及岩溶发育规律,在构造发育部位布置了4个钻孔,采用声波测井对矿区内构造块体的裂隙发育状况进行研究。结合《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计算不同测试段岩体的完整性指数,评价岩体的完整性,对该矿山未... 根据武山铜矿矿区地层分布、地质构造特点及岩溶发育规律,在构造发育部位布置了4个钻孔,采用声波测井对矿区内构造块体的裂隙发育状况进行研究。结合《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计算不同测试段岩体的完整性指数,评价岩体的完整性,对该矿山未来的安全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铜矿 声波测试 构造块体 裂隙特征 岩体完整性
原文传递
复合承重保温砌块块体构造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关洪波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0年第4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保温砌块 块体构造 住宅建筑 承重 砖混结构 节能建筑 新型建筑材料 竣工面积 耕地数量 建筑业
下载PDF
复合承重保温砌块块体构造的研究
19
作者 张福波 于鸿志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2年第5期99-99,共1页
对于建筑业来讲重点工作是限制实心黏土砖的生产与应用,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建筑材料,积极推广节能建筑。根据笔者对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的现状分析,我省每年的建筑竣工面积中有60%-70%的建筑是八层及八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基本为砖混结构。而... 对于建筑业来讲重点工作是限制实心黏土砖的生产与应用,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建筑材料,积极推广节能建筑。根据笔者对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的现状分析,我省每年的建筑竣工面积中有60%-70%的建筑是八层及八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基本为砖混结构。而根据《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这类建筑物的外墙在厚度小于490mm的情况下,墙体的传热系数要小于0.56W/m^2·k。我们知道砖混结构肯定不能满足要求,复合承重保温砌块是具有承重、保温双重功效的新型墙体材料,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研究,本项目已于1999年6月通过了省级鉴定,现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该产品已获国家专利。本文仅就复合砌块体构造问题进行以下阐述。一、块体结构的确定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国际标准尺寸为390×190×190mm。这种砌块在世界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应用了几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体材料 保温材料 复合承重保温砌块 块体构造
下载PDF
依据GPS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板内块体现时运动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20
作者 周硕愚 张跃刚 +8 位作者 丁国瑜 吴云 秦小军 施顺英 王琪 游新兆 乔学军 帅平 邓干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7-355,共9页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 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研究大陆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最理想地区.过去基于地面观测技术,很难对时间尺度为数年的大空间范围的陆内块体运动作定量研究.本文根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1994~1996年GPS全国复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实测资料,通过卡尔丹角计算块体间现时运动欧拉矢量的理论方法.尝试性地初步建立了刻划中国大陆西藏、川滇、甘青、新疆、华南、华北和黑龙江等7个主要块体现时运动模型PBMC-1(present-timeblocksmovementmodelontheChinesecontinent),首次在数年时间尺度内给出了中国大陆块体相对运动的点位速度场及边界带运动.模型结果表明:各块体的运动速率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次减少;运动方向由北北东逐步转向东以致东南和东东南.印度板块的碰撞对中国大陆内部诸块体运动起主导作用;而诸块体运动又决定着块体边界带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速率.模型给出的数年尺度的现时运动,总体上与地质学给出的百万年以来的平均状态相似,与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观测结果也较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 大陆 构造块体 现时运动模型 板内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