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中部志留-泥盆系沉积构造背景 被引量:13
1
作者 宋文杰 李曰俊 +3 位作者 王国林 胡剑风 闵磊 谢烈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9-528,共10页
我国陆上最深的钻井塔参 1井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 ,井深 72 0 0m ,在井深 3742~ 40 0 1m钻遇志留 泥盆系碎屑岩 2 5 9m ,包括下志留统 1 2 5m ,上泥盆统 1 34m。在该段岩心采样 2 3块 (下志留统 1 5块 ,上泥盆统 8块 ) ,其全岩和微... 我国陆上最深的钻井塔参 1井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 ,井深 72 0 0m ,在井深 3742~ 40 0 1m钻遇志留 泥盆系碎屑岩 2 5 9m ,包括下志留统 1 2 5m ,上泥盆统 1 34m。在该段岩心采样 2 3块 (下志留统 1 5块 ,上泥盆统 8块 ) ,其全岩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塔参 1井的志留 泥盆系碎屑岩均为稳定大陆克拉通内部的沉积 ,物源可能来自其底部以前震旦纪花岗岩为代表的古老陆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沉积构造背景 地球化学 志留-泥盆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泥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和沉积背景控制 被引量:30
2
作者 于炳松 樊太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4-540,共7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而泥质岩烃源岩则是此时满加尔坳陷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烃源岩类型。通过露头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可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泥质烃源岩主要沉积在具上升洋流的陆棚...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段,而泥质岩烃源岩则是此时满加尔坳陷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烃源岩类型。通过露头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可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泥质烃源岩主要沉积在具上升洋流的陆棚、滞流的海湾陆棚、正常陆棚、深海盆地以及淹没台地陆棚等不同的环境中。它们分别属于伸展的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的裂陷槽盆和稳定的克拉通构造背景。这些沉积在不同构造和沉积背景中的泥质烃源岩,其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上升洋流的陆棚环境中形成的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是滞流的海湾陆棚环境中形成的泥质烃源岩,正常陆棚环境中形成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而真正深海洋盆环境中沉积的泥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远不如陆棚环境中的泥质沉积物。淹没台地陆棚环境中沉积的泥质岩中有机质含量最低。这说明塔里木盆地构造和沉积背景对海相泥质烃源岩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烃源岩 构造沉积背景 寒武系—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及其邻区礁滩体发育的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和古地貌控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雷克辉 钟宁宁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22,共7页
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的区域构造-沉积演化为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礁滩体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沉积背景。经历了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及晚海西期三期构造运动,形成三期三种级次的断裂:一级断裂规模较大,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走向北西—南东向;早海... 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的区域构造-沉积演化为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礁滩体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沉积背景。经历了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及晚海西期三期构造运动,形成三期三种级次的断裂:一级断裂规模较大,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走向北西—南东向;早海西期形成二级断裂,规模相对较小,走向与一级断裂近于垂直;晚海西期形成的三级断裂,规模更小,走向则近于一级断裂。这三期构造运动的应力场方向是来回变化的,强度则逐渐减弱。这种构造运动特征引起了礁滩体发育环境的反复变化,因而形成了多期礁滩体,它们在垂向上出现叠置的现象。古地貌形态对礁滩体的发育具有控制意义,礁滩体主要发育在古地貌高点上,并在横向上形成带状分布。在研究区,以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中部的礁滩体最为发育,并呈现出多期发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Ⅰ号断裂带 碳酸盐岩储层 构造-沉积背景 控制作用 古地貌特征 塔中地区
下载PDF
新疆博罗霍洛山地区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永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新疆中天山西段的博罗霍洛山地区,在早古生代具有裂陷带性质。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形成于该裂陷带的最后闭合阶段,具有其特殊的形成时间和沉积特征。通过对该组地层的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本文较深入地讨论了其沉... 新疆中天山西段的博罗霍洛山地区,在早古生代具有裂陷带性质。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形成于该裂陷带的最后闭合阶段,具有其特殊的形成时间和沉积特征。通过对该组地层的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本文较深入地讨论了其沉积环境及其沉积构造背景。认为该组岩石为浊流沉积物,其形成与活动性较强的大陆边缘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陆源物质来源以当时存在于裂陷带以南的具有一定陆壳厚度和中等成熟度的“伊宁古陆”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罗霍洛山组 浊流沉积 地球化学 沉积构造背景
下载PDF
南宁地区泥盆系硅质岩地球化学及沉积构造背景
5
作者 王卓卓 陈代钊 《云南地质》 2006年第4期440-441,共2页
关键词 沉积构造背景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南宁地区 泥盆系 SIO2含量 火山凝灰岩 弗拉斯期
下载PDF
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判断二连盆地形成的沉积构造环境 被引量:1
6
作者 窦立荣 李建忠 方杰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0-57,共8页
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为早白垩世断陷群。本文通过井下下白垩统巴彦花群4块砂岩、3块泥岩及12块火山岩样品的镜下鉴定和化学成分测试及对比分析表明,早白垩世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受Izanagi板块向西俯... 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为早白垩世断陷群。本文通过井下下白垩统巴彦花群4块砂岩、3块泥岩及12块火山岩样品的镜下鉴定和化学成分测试及对比分析表明,早白垩世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受Izanagi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而形成的陆内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化学成分 巴彦花群 沉积构造背景 盆地
下载PDF
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1
7
作者 文龙 杨跃明 +5 位作者 游传强 张玺华 彭瀚霖 王文之 罗冰 罗文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17,共10页
近期在四川盆地川中安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发现了大气藏,持续深化优质储层展布规律、源储配置关系等地质认识,对拓展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层序格架特征、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 近期在四川盆地川中安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发现了大气藏,持续深化优质储层展布规律、源储配置关系等地质认识,对拓展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川中—川西地区灯影组层序格架特征、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过程对储层发育和分布、源储配置关系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德阳—安岳古裂陷总体上呈北西向展布,具有北宽陡、南窄缓的形态特征,且存在灯二期、灯四期2个裂陷边界,其中灯二期裂陷在德阳—内江一带呈"U"形展布;(2)灯影组可划分为4个Ⅲ级层序(SQ1~SQ4),SQ3时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可识别出完整的海进超覆和海退进积沉积反射结构,发育灯四段早—中期台缘带;(3)古裂陷在震旦系沉积之前就已有雏形,前震旦裂谷的继承性活动影响了震旦系的沉积充填及岩相展布;(4)SQ2、SQ4时期分别形成的灯二、灯四段裂陷边缘以及SQ3时期形成的灯四段早期台缘带是优质储层的有利分布区带;(5)环古裂陷下寒武统烃源区的灯二、灯四段边缘均具有侧接式源储配置关系,古裂陷东侧向川西北延伸的边缘带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气藏形成 沉积构造背景 地层层序 沉积充填 储集层 源储配置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冰成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丁海峰 马东升 +1 位作者 姚春彦 蔺启忠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24-237,共14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巧恩布拉克冰期和尤尔美那克冰期,其中在巧恩布拉克冰期中出现了2次小冰期旋回,而且本区从早新元古代开始一直处于较为寒冷干燥的环境下,直到晚新元古代才逐渐变暖。通过K2O/Na2O-SiO2图解和La-Th-Sc、Th-Sc-Zr/10、Th-Co-Zr/10三角图解讨论了沉积构造背景从早新元古代岛弧环境向晚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演化的趋势,而主元素含量也体现了从不成熟向成熟演化的特征,与本区存在的阿克苏群变质岩基底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冰期 化学蚀变指数 沉积构造背景 阿克苏
下载PDF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三叠纪牡音河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振芳 冯庆来 +3 位作者 方念乔 黄军义 李世雄 陈学方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9-455,共7页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牡音河组硅质岩已进行了较好的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表明为中三叠世深水盆地沉积 ,但对其沉积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认识 .本文尝试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并辅以无机地球化学的手段 ,研究牡音河组硅质岩的物源环...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牡音河组硅质岩已进行了较好的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表明为中三叠世深水盆地沉积 ,但对其沉积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认识 .本文尝试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并辅以无机地球化学的手段 ,研究牡音河组硅质岩的物源环境 ,分析沉积区构造背景 .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C14 —C36 ,且具双峰型分布模式 ,说明其有机质为陆生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 ;萜类和甾类化合物特征说明研究区有机质来源总体上以水生生物为主 ,同时有不同程度陆生高等植物混入 .牡音河组硅质岩Σw(REE)为 83 .5 6× 10 -6 12 4 .1× 10 -6 ,w(Ce) /w(Ce )在 0 .760 .99之间变化 ,w(La) n/w(Yb) n 在 0 .771.98之间 ,说明该盆地明显受陆源区物质影响 .另外 ,该硅质岩的w(La) n/w (Ce) n 和w(Al2 O3) /w(Al2 O3+Fe2 O3)图解及w(MnO) /w(TiO2 )比值也说明牡音河组硅质岩沉积过程中受到大陆作用 .两方面的特征互相印证 ,说明研究区中三叠世为受陆地强烈作用的深水局限盆地 .这项研究还说明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能够为硅质岩沉积环境的探讨提供更多的物源和环境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稀土元素 沉积构造背景 硅质岩 中三叠世 云南 牡音河组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皖南雷公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双应 王道轩 +1 位作者 颜怀学 金福全 《安徽地质》 1996年第4期15-22,共8页
系统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皖南下震旦统雷公坞组碎屑岩,属弧后盆地沉积。以井潭组为代表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区是其物源区。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物源区 沉积大地构造背景 雷公坞组 皖南
下载PDF
南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金利洪 孙效东 +3 位作者 李强 张婷婷 龙江南 肖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94-1105,共12页
南贝尔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内小断陷。该凹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问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铜钵庙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南屯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水下扇砂体为油气聚集成... 南贝尔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内小断陷。该凹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问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铜钵庙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南屯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水下扇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在东次凹北洼槽南一段Ⅱ油组构造和沉积匹配较好的区域形成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岩性一构造油藏;在东次凹南洼槽由于砂泥互层居多,纵向上含油层位多,形成复式油藏,而只有在北洼槽的南一段Ⅱ油组储层相对集中,形成了以岩性控制为主的构造一岩性油藏。构造沉积背景、烃源灶、不整合面和不同级别的湖泛面,控制了油气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木察格 断陷盆地 烃源灶 扇三角洲 构造沉积背景
下载PDF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红君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6年第8期53-54,共2页
南贝尔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该凹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白垩系盆地发育的全过程,查干组、下宗巴音组沉积时期为断陷期,形成... 南贝尔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该凹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白垩系盆地发育的全过程,查干组、下宗巴音组沉积时期为断陷期,形成了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上宗巴音组、塞音山达组,巴彦希热组沉积时期为断坳期,形成了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巴彦希热组至今沉积时期为坳陷期形成了河流沉积体系;断陷期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构造和沉积匹配较好的区域形成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木察格 南贝尔凹陷 扇三角洲 构造沉积背景
下载PDF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振强 高平 +2 位作者 何建国 王欲晓 李燕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3,8,共4页
为加强对油气勘探工作的指导 ,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东濮凹陷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形成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构造沉积背景 ,将东濮凹陷划分为 2个大的构造沉积旋回和 5个演化阶段。在构造沉积研究的基础上 ... 为加强对油气勘探工作的指导 ,运用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东濮凹陷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形成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构造沉积背景 ,将东濮凹陷划分为 2个大的构造沉积旋回和 5个演化阶段。在构造沉积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地层压力系统的研究结合油源及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封闭程度 ,将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划分为 3个一级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部自源—它源超高压半封闭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半封闭系统、上部它源正常压力半封闭系统 ,并认为一级系统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个次级子系统。分析了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的联络体系 ,认为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的联络体系主要是断层、不整合和岩性岩相变化带。指出了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系统 东濮凹陷 构造沉积背景 联络体系 成藏模式 地层压力系统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sandstones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Jinshanzhai Formation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China: Provenance, weathering and tectonic setting 被引量:3
14
作者 SUN Linhua GUI Herong CHEN So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95-103,共9页
Sandstones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Jinshanzhai Formation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for major oxides and trace elements to infer their provenance, the intensity of paleo-weathering of their sourc... Sandstones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Jinshanzhai Formation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China, were analyzed for major oxides and trace elements to infer their provenance, the intensity of paleo-weathering of their source rocks and the depositional tectonic setting. Diagrams of (SiO2/20)-(Na2O+K2O)-(MgO+TiO2+FeO*), TiO2-Ni, Th-Hf-Co, Hf-La/Th and some ratios of elements indicate that felsic rocks constitute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provenance. The values of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CIA) are low,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affected by K-metasomatism. Whereas the high CIW (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 values indicate intensive weathering of the source material. Plots of sandstones on bivariate and triangle discriminant diagrams, as well as ICV (Index of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values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deposited o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r in an intra-plate basin. Our recent study, in combinati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odinia super continent,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vergence and extension of the Rodinia super continent were preserved by twice extension as expressed by petrologic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背景 中国北方 新元古代 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省 RODINIA超大陆 砂岩 耐候性
下载PDF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and its linkage to fold-thrusting in the region of Zhangjiakou, North Hebei, China 被引量:10
15
作者 Shaofeng LIU Chengfa LIN +1 位作者 Xiaobo LIU Qitian ZHU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81-710,共30页
The timing of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the tectonic setting that controlled the Yanshan fold-and-thrust belt during Jurassic time in China are still matters of controversy. Sediments that filled the int... The timing of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the tectonic setting that controlled the Yanshan fold-and-thrust belt during Jurassic time in China are still matters of controversy. Sediments that filled the intramontane basins in the Yanshan belt perfectly record the history of "Yanshanian Movement" and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se basins. Recognizing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clarify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ructures, and accurately defining strata ages to build up a correct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re the key points to further reveal the timing and kinematic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belt from th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This paper applies both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methods on the fold-and-thrust belt and intramontane basins in the Zhangjiakou area,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Yanshan and northern Taihangshan. Our work suggests that the pre-defined "Jurassic strata" should be re-dated and sub-divided into three strata units: a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unit, a Middle Jurassic unit, and a Late Jurassic to early Early Cretaceous unit. Under the control of growth fold-and-thrust structures, five types of growth strata developed in different growth structures: fold-belt foredeep type,thrust-belt foredeep type, fault-propagation fold-thrust structure type, fault-bend fold-thrust structure type, and fault-bend foldthrust plus fault-propagation fold composite type. The reconstructed "source-to-sink" systems of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Middle Jurassic and Late Jurassic to early Early Cretaceous times, which are composed of a fold-and-thrust belt and flexure basins, imply that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in our study area started in the Middle Jurassic. During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Early Cretaceous times,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three stages of fold-thrust events that developed "Laramide-type" basementinvolved fold-thrust structures and small-scale intramontane broken "axial basins". The westward migration of a "pair" of basement-involved fold-thrust belt and flexure basins might have been controlled by flat subduction of the western Paleo-Pacific slab from th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shan-Taihangshan Fold-and-thrust belt Flexural basin Growth strata Source-to-sink system Thick-skinned fold-and-thrust bel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