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造-地层区划及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克信 何卫红 +3 位作者 徐亚东 翟刚毅 石万忠 陆永潮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1期1-23,共23页
构造-地层区划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是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所涉及各领域调查研究的“骨架”。本文针对华南新元古代青白口纪—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发育特征,提出华南该时段构造-地层一至三级综合区划方案。区划的原则是找出各单元... 构造-地层区划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是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所涉及各领域调查研究的“骨架”。本文针对华南新元古代青白口纪—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发育特征,提出华南该时段构造-地层一至三级综合区划方案。区划的原则是找出各单元独特的、明显区别于相邻单元的构造-岩石建造特征。区划工作主要以大地构造背景和演化历程、洋陆重建与分布、深部构造及结构、构造隆升与坳陷、地层序列和结构、沉积相序等为依据,划分出3个一级单元、6个二级单元和44个三级单元。通过一至三级区划,揭示出青白口纪—三叠纪期间华南原型盆地成生与地层充填序列、控制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环境均与周缘洋盆的演化和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白口纪-三叠纪 构造-地层区划 对接带 叠接带 华南
下载PDF
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遥感等数据在构造-地层分区和地层单位识别中的应用——以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地质填图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克信 孙赜 +4 位作者 于庆文 李超岭 朱云海 张旺生 寇晓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5-973,共9页
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平台,使用遥感ETM+数据和地形数据对岩石地层进行了信息挖掘。数据准备主要是遥感和数字地形多源信息的提取和预处... 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1∶25万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平台,使用遥感ETM+数据和地形数据对岩石地层进行了信息挖掘。数据准备主要是遥感和数字地形多源信息的提取和预处理,从数字地形图的等高线数据中提取高程,进而提取汇水网络等水文信息和地形参数。遥感数据经过地形校正、线性增强、色彩拉伸,进行空间分辨率增强,经彩色合成并结合数字高程,实现了对调查区构造-地层区划和部分岩石地层单元的识别。实践证明该项工作是地质填图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遥感 数字高程模型 岩石地层单位 构造-地层分区
下载PDF
盆地三维构造-地层格架的矢量剪切原理及方法 被引量:11
3
作者 田宜平 刘海滨 +1 位作者 刘刚 吴冲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6-310,共5页
三维矢量剪切功能的强弱 ,是衡量所建立的盆地三维数字体质量的重要标志 .在阐述了基于B_Rep模型的盆地三维数字体矢量剪切原理之后 ,探讨了在计算机上实现矢量剪切的技术途径与方法 .以线条、填充多边形、曲面和注释 4种图元的剪切为基... 三维矢量剪切功能的强弱 ,是衡量所建立的盆地三维数字体质量的重要标志 .在阐述了基于B_Rep模型的盆地三维数字体矢量剪切原理之后 ,探讨了在计算机上实现矢量剪切的技术途径与方法 .以线条、填充多边形、曲面和注释 4种图元的剪切为基础 ,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盆地三维数字构造 -地层体的矢量剪切模型 ,并且编制了相应的软件 .使用这一技术方法和软件系统 ,对珠三凹陷进行了实际的矢量剪切分析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盆地模拟 构造-地层格架 矢量剪切 盆地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北缘古生代构造-地层岩片沉积物源区及构造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启东 欧阳建平 张本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2-413,共12页
取自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地区)古生代主要构造-地层岩片中变碎屑岩和碎屑岩的一组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与相关资料显示,从早古生代到泥盆纪,再到石炭纪,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和石炭系三个岩片中的碎屑岩类,存在稳定的沉积... 取自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地区)古生代主要构造-地层岩片中变碎屑岩和碎屑岩的一组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与相关资料显示,从早古生代到泥盆纪,再到石炭纪,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和石炭系三个岩片中的碎屑岩类,存在稳定的沉积物源区,源区组成可能相当于北秦岭构造单元中古元古代的秦岭群及秦岭群组分沉积再循环的部分。沉积组分成熟度由高到低和源区剥蚀性质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指示三个岩片代表了华北、扬子两陆块在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主动大陆边缘一侧一系列构造事件中“俯冲后期-对接-碰撞前奏”的三个片断。这些论证显示,大别造山带北缘不同岩片沉积构造环境和演化的进程完全可以与北秦岭构造单元南部对比,大别造山带北缘应是北秦岭构造单元的东延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地球化学研究 物源区 构造-地层 岩片 北缘 构造演化 地球化学数据 构造单元 地球化学记录 主动大陆边缘 沉积构造环境 ND同位素 北淮阳地区 北秦岭 早古生代 佛子岭群 古元古代 性质变化 演化过程 构造事件
下载PDF
关于构造-地层分析及其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程日辉 游海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构造 -地层分析在研究层次上可分为 (1)区域构造和深部过程对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 ;(2 )构造几何学或断裂几何学对盆地或地层几何形态的控制 ;(3)单元构造样式和单元沉积型式的对应关系。在油气勘探中除了了解前两方面问题外 ,更重要... 构造 -地层分析在研究层次上可分为 (1)区域构造和深部过程对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 ;(2 )构造几何学或断裂几何学对盆地或地层几何形态的控制 ;(3)单元构造样式和单元沉积型式的对应关系。在油气勘探中除了了解前两方面问题外 ,更重要的是研究后者。根据我国陆相裂谷盆地的特点 ,分析和讨论了构造 -地层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分析 技术框图 油气勘探 构造作用 沉积盆地 沉积地层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北缘古生代构造-地层岩片的构造归属——岩石铅同位素组成提供的信息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启东 欧阳建平 +1 位作者 张本仁 匡少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9-514,共6页
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古生代各构造-地层岩片变火山岩、变沉积岩显示了具有高放射性和低放射性成因的两类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块体效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特征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定远组构造岩片可... 大别造山带北缘(北淮阳)古生代各构造-地层岩片变火山岩、变沉积岩显示了具有高放射性和低放射性成因的两类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块体效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特征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定远组构造岩片可能是南秦岭构造单元或扬子陆块北缘的成分;龟山组、南湾组-佛子岭群、石炭系岩片则属于北秦岭构造单元,它们是北秦岭构造带的东延部分.结合地质体之间的分布关系判断,在大别造山带,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在古生代的俯冲消减带应当位于南湾组-佛子岭群岩片的的北界或它们所覆盖地段之下的某个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北缘 古生代 构造-地层岩片 构造归属 岩石 铅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63
7
作者 钟志洪 施和生 +5 位作者 朱明 庞雄 何敏 赵中贤 刘思青 王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9,共10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成因阶段。分析认为,该盆地裂谷阶段的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特征。两幕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的伸展作用是控制盆地东西分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古新世—中始新世的伸展作用主要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发生,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伸展作用是在印支半岛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的背景下发生。盆地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受岩石圈伸展机制差异的控制:古新世—中始新世裂陷幕在厚地壳和薄岩石圈背景下以宽裂谷方式伸展,形成盆-岭式结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在正常岩石圈背景下发生窄裂谷方式伸展,裂陷作用集中在现今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北部裂谷带经历加厚型地壳-正常地壳-减薄型地壳的伸展过程,而南部裂谷带则主要经历减薄型地壳-超减薄型地壳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南、北裂谷带构造-沉积格局的显著差异。盆地漂移阶段的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升流向南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构造-地层格架 成因机制 裂谷构造 漂移构造 被动大陆边缘 岩石圈伸展
下载PDF
西藏南冈底斯叶巴火山弧的构造-地层属性及其演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宇 王根厚 +7 位作者 冯翼鹏 次旦 李典 范正哲 高曦 韦宇飞 胡继信 张培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5-302,共18页
南冈底斯岩浆岩带出露的一套早-中侏罗世火山-沉积建造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致使这套火山-沉积层序发生了强烈的面理置换,形成了典型的构造-岩石地层。依据造山带地层划分方法将叶巴火山弧厘定为叶巴岩群,并根据内部岩性组合特征和构造... 南冈底斯岩浆岩带出露的一套早-中侏罗世火山-沉积建造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致使这套火山-沉积层序发生了强烈的面理置换,形成了典型的构造-岩石地层。依据造山带地层划分方法将叶巴火山弧厘定为叶巴岩群,并根据内部岩性组合特征和构造变形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邦堆岩组、叶巴岩组、甲玛岩组。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划分了3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构造变形为脆-韧性剪切变形,剪切方式为纯剪占优的一般剪切变形,透入性面理S_(1)普遍置换层理S_(0)(S_(1)∥S_(0)),伴生倾伏向85°~100°陡倾的拉伸线理,运动学指示顶面朝西运动,存在左行和右行两个方向的剪切旋转碎斑共存的现象;EBSD实验结果显示变形的温度≤380℃,石英颗粒细粒化明显,重结晶方式为亚颗粒旋转重结晶;^(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期构造变形时代约为79 Ma,其可能代表新特提斯洋板片低角度(平板式)俯冲引起在弧后挤压背景下形成的挤出构造。第二期构造变形表现为S_(1)面理发生纵弯褶皱变形形成的轴面劈理S_(2),轴面产状倾向北或南,倾角40°~70°,枢纽向西或北西西倾伏;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认为其可能是在晚白垩世(79~68 Ma)南北向持续的挤压应力条件下,南冈底斯弧后盆地整体向上挤出,引发上地壳缩短、加厚进而导致褶皱作用的发生。第三期主要为浅层次膝折构造和近东西向正断层,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铅直向,最小主压应力方向(伸展方向)为近南北向;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期变形可能代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23.74~21.1 Ma),印度岩石圈或青藏高原岩石圈或两者组合的拆沉作用引起冈底斯岩基隆升(主要动力学机制)和GCT活动并共同作用导致近南北向伸展滑覆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冈底斯带 叶巴火山弧 构造-地层 变形时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104
9
作者 张克信 潘桂棠 +15 位作者 何卫红 肖庆辉 徐亚东 张智勇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李锦轶 赵小明 邢光福 王永和 尹福光 郝国杰 张长捷 张进 龚一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33,共28页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里木、扬子为核心的3个陆块(地台)区、8个造山系(阿尔泰-兴蒙、天山-准噶尔-北山、秦-祁-昆、羌塘-三江、冈底斯、喜马拉雅、华夏、台东)镶嵌组成的复式大陆.在造山系中,还包含了大洋消亡、陆陆碰撞形成的6个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南天山、宽坪-佛子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雅鲁藏布、江绍-郴州-钦防).根据中国大陆的上述地史演化特点,提出按陆块区(地台区)、造山带区和对接带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造山带区洋-陆转化时间、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序列等9条原则进行全国构造-地层大区综合区划新方案.上述3大陆块区、6大对接带和8大造山系构成了中国大陆的17个构造-地层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块 造山系 对接带 地层序列 构造-地层大区 地层
原文传递
中国古近纪构造-地层区划及地层格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宋博文 张克信 +3 位作者 徐亚东 侯亚飞 季军良 骆满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52-4369,共18页
古近纪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段之一,如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初始隆升、太平洋板块向西往欧亚大陆俯冲伴随大规模弧后裂陷、古新世-始新世极热和渐新世初大降温、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辐射等,因此,建立中国古近纪构造-... 古近纪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段之一,如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初始隆升、太平洋板块向西往欧亚大陆俯冲伴随大规模弧后裂陷、古新世-始新世极热和渐新世初大降温、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辐射等,因此,建立中国古近纪构造-地层区划及地层对比格架,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古近纪时期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多圈层耦合演化的基石,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古近纪构造-地层区划主要反映古近纪阶段中国范围内的构造-地层的一级和二级单元的划分与各单元内的主要盆地构造背景与分布特征.本次通过对中国古近纪大地构造、沉积盆地(群)、火山岩、隆起带和大型变形构造等的综合研究,共厘定出一级构造-地层单元(大区)10个,二级构造-地层单元27个(区),包含各类沉积盆地129个.通过对各个地层分区内盆地的盆地类型、构造控制背景、沉积序列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中国古近纪地层对比格架,并对中国古近纪时期沉积-构造耦合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构造-地层区划 地层对比 沉积盆地 中国
原文传递
洋板块地层在造山带构造-地层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克信 何卫红 +10 位作者 J.S Jin. 王嘉轩 徐亚东 张雄华 于洋 林启祥 骆满生 季军良 宋博文 寇晓虎 韩风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05-2325,共21页
自元古宙以来地球表面洋陆位置不断变化,洋的面积总比陆地面积大.分布于大陆造山带区的古缝合带是古大洋或古大陆边缘小洋盆消亡的残迹,是洋板块地层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占中国陆域3/5面积的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分布区,提出一级(称"构... 自元古宙以来地球表面洋陆位置不断变化,洋的面积总比陆地面积大.分布于大陆造山带区的古缝合带是古大洋或古大陆边缘小洋盆消亡的残迹,是洋板块地层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占中国陆域3/5面积的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分布区,提出一级(称"构造-地层大区")和二级(称"构造-地层区")构造-地层的区划准则.将洋板块地层分为对接带型和叠接带型两大类,分别对应于构造-地层大区和构造地层区.对接带型以含N-MORB型蛇绿岩为标志,是古大洋消亡的残迹;叠接带型以含SSZ型蛇绿岩为标志,是古大陆边缘小洋盆消亡的残迹.对接带内的洋脊(蛇绿岩)、洋岛海山、洋内弧等亚型建造因卷入俯冲带内被肢解,多数呈残缺不全的岩块包裹在强烈构造剪切形变的远洋细碎屑和海沟浊积岩建造(称为基质)之中,呈俯冲增生杂岩带展布,对应于构造-地层区;对某些形体巨大的亚类(巨大的洋岛海山、裂离地块、大面积的深海平原硅质岩等建造),进入海沟俯冲带内很难被完全肢解,呈逆(仰)冲地质体大面积分布,可归为构造-地层区.叠接带型可进一步划分出与弧前盆地、火山弧(含弧间和弧背盆地建造)和弧后盆地等二级构造-地层区划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层 对接带 叠接带 构造-地层区划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论断代构造-地层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以中国寒武纪构造-地层区划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克信 何卫红 +11 位作者 徐亚东 姚华舟 张雄华 林启祥 季军良 骆满生 宋博文 于洋 韩凤禄 寇晓虎 王嘉轩 王丽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267-4290,共24页
基础地质调查的首项任务就是查清不同构造-地层区划单元内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因此,开展构造-地层区划和建立地层格架,是矿产能源、水文环境和工程地质等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奠基性工作.本文强调构造、沉积和气候环境等对地层发育的主控作... 基础地质调查的首项任务就是查清不同构造-地层区划单元内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因此,开展构造-地层区划和建立地层格架,是矿产能源、水文环境和工程地质等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奠基性工作.本文强调构造、沉积和气候环境等对地层发育的主控作用,并提出断代构造-地层区划定义为: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地质发展阶段(如新元古代,寒武纪等)内形成的地层,通过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沉积和气候环境、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记录的综合调查分析对比后,所进行的地层地理分布划分.根据新含义,本文以中国寒武纪构造-地层区划为实例,拟定出构造-地层区划的主要依据是:全球洋陆重建分布、地层建造大类、基底和盖层地层序列和洋陆转化时间、地层序列完整性与接触关系、地层岩性岩相序列对比、造山带对接缝合带洋板块地层分布与特征、造山带叠接缝合带洋板块地层分布与特征、生物古地理区系、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古气候分区、区划边界11条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区划 原则 方法 寒武纪 中国 地层
原文传递
中国新近纪构造-地层区划及地层格架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博文 张克信 +5 位作者 徐亚东 季军良 骆满生 韩芳 侯亚飞 艾可可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3-1161,共19页
新近纪是中国地貌地形和气候环境格局最终奠定的关键时期,如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和现代高原地貌最终成型、中国南海海盆扩张结束、东亚现今大型水系格局最终建立、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最终确立以及东亚季风系统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强.通过对中... 新近纪是中国地貌地形和气候环境格局最终奠定的关键时期,如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和现代高原地貌最终成型、中国南海海盆扩张结束、东亚现今大型水系格局最终建立、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最终确立以及东亚季风系统开始形成并逐渐增强.通过对中国新近纪大地构造、沉积盆地(群)、火山岩、隆起带和大型变形构造等的综合研究,共厘定一级构造-地层单元(大区)10个,二级构造-地层单元27个(区),包含各类沉积盆地94个.通过综合各个地层分区内盆地的盆地类型、沉积序列、沉积时代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重新厘定了中国新近纪岩石地层对比格架,并对中国新近纪时期沉积-构造-气候耦合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纪 构造-地层区划 地层对比 沉积盆地 地层
原文传递
秦岭商-丹断裂带南缘构造岩片地层初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宣铎 胡云绪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7-193,共7页
商-丹断裂带南缘是由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构造-地层岩片叠积而成的。这些构造地层岩片出露虽不完整,但多数显示有序,其时代、层序均可以鉴别。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构造发展阶段和多种类型盆地沉积。
关键词 商丹断裂带 构造-地层 时代 层序 盆地沉积
下载PDF
南沙海槽构造-地层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15
作者 高圆圆 任建业 佟殿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36-2548,共13页
为了明确南沙海槽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成因机制,以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断层活动性和沉降史的定量计算,在南沙海槽盆地中确定出Tg、T60、T50和T0四个一级层序界面,以这4个一级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沙海槽盆地划分出3个盆地原型... 为了明确南沙海槽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成因机制,以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断层活动性和沉降史的定量计算,在南沙海槽盆地中确定出Tg、T60、T50和T0四个一级层序界面,以这4个一级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沙海槽盆地划分出3个盆地原型:古新世-渐新世(Tg-T60)断陷盆地、早中新世(T60-T50)拗陷盆地和中中新世(T50-T0)前陆盆地;新生代以来,南沙海槽盆地的沉降中心由NW向SE逐渐迁移.区域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由多期前陆盆地叠置而成,以沙捞越造山不整合、区域深部不整合和区域浅部不整合这3个不整合面为界,划分出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和上新世晚期-现今3期前陆盆地;南沙海槽属于第三期前陆盆地的组成单元,目前仍处于发育演化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南沙海槽 构造-地层格架 前陆盆地 沙捞越造山运动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康保平 张帆 +2 位作者 张箭 陈雷 汪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4-187,共4页
根据川东石炭系实钻资料,结合前人资料对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古岩溶、古构造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过程中,根据黄龙组残余厚度分布状况提供的... 根据川东石炭系实钻资料,结合前人资料对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古岩溶、古构造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过程中,根据黄龙组残余厚度分布状况提供的岩溶剥蚀强度信息、经压实恢复上覆梁山组碳质泥岩等厚度图反映的黄龙组顶面侵蚀地形变化印模及由岩溶相组合特征所显示的古水文条件,恢复了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在分析古岩溶地貌单元古水文状况、溶蚀方式和强度、古构造及古岩溶厚度的基础上,对川东内古岩溶进行了区块划分并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古岩溶 控制因素 有利区带
下载PDF
矿并构造的构造──地层分析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增学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5-30,共6页
构造一地层分析方法适用于含煤地层岩性变化大的矿区或井田的构造研究。煤层的厚度、煤系中的砂体、泥质岩特征及分布与小型地质构造的发育具有密切关系。查明一些特殊沉积体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将有助于矿井小构造的分析、评价和预测。
关键词 构造-地层 分析法 煤矿 矿井
下载PDF
利用构造—地层分析法预测阳泉一矿扩区构造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海梅 关英斌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7-59,共3页
煤系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发育与煤层的厚度以及砂体、泥岩分布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构造—地层法分析了阳泉一矿 3 #煤层小构造的发育规律 。
关键词 构造-地层分析法 煤层 地质构造 砂体 泥岩 厚度 发育规律
下载PDF
基于VBM方法的油气藏高精度地层格架建模——以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商晓飞 王鸣川 +1 位作者 李蒙 赵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地层起伏较大,总体呈“马鞍”形特征,同时发育多组逆断层,断穿层位各异,断层交切关系多样。常规的建模方法不能精确表征该区复杂的构造-地层特征,模型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因此,采用VBM...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地层起伏较大,总体呈“马鞍”形特征,同时发育多组逆断层,断穿层位各异,断层交切关系多样。常规的建模方法不能精确表征该区复杂的构造-地层特征,模型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因此,采用VBM建模方法对新场须二气藏进行了构造地层模型建立。依据地震解释数据和钻井分层信息,获取须二段层面和断层控制数据。建立断层框架模型,精细调整断面形态和断层交切关系。以层面数据为输入数据,计算每一砂组的地层厚度,恢复并构建原状地层模型。利用断层与层面的相关参数控制,精准调控断层与层面之间的关系,实现现今构造-地层格架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VBM方法通过体积守恒原理和非结构化网格表征技术,对复杂构造模型能够做到精准刻画,较好处理复杂的地层接触和断层展布问题。新建立的地层格架模型相比传统角点网格建立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网格质量,且保持了复杂断层处的断层组合关系以及层序地层特征,为后续的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更可靠的模型框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格架 地质建模 构造-地层模型 VBM建模 新场构造 川西坳陷
下载PDF
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庭斌 潘良云 +3 位作者 张宏伟 赵建儒 马国福 刘永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37-41,共5页
酒泉盆地中生代为拉张断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NNE向东断西超的早白垩世次级凹陷,表现为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特征,具备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针对构造油气藏,虽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但近年勘探效... 酒泉盆地中生代为拉张断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NNE向东断西超的早白垩世次级凹陷,表现为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特征,具备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针对构造油气藏,虽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但近年勘探效果并不理想。文中针对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品质差的特点,充分利用钻井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水平切片、倾角测井和成像测井、层序地层学等技术对青西、营尔两个凹陷的构造—地层油气藏进行了勘探、研究。通过精细的断块构造解释和沉积相、储层预测,发现了一批构造—地层圈闭,分别在青西凹陷、营尔凹陷优选出YX1、C3两口区域探井,经钻探均获商业油流,使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圈闭 勘探领域 勘探效果 富油凹陷 断陷盆地 酒泉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