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中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埋藏-生烃史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尘福艳 丁文龙 +2 位作者 钱铮 久凯 姚佳利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冀中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历史,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及多次生烃演化过程。构造格局呈现出先东倾、后西倾的"翘翘板式"变化,构造平面上表现出"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征。石炭—二叠系烃源岩... 冀中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历史,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及多次生烃演化过程。构造格局呈现出先东倾、后西倾的"翘翘板式"变化,构造平面上表现出"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征。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残留厚度具有中间厚两边薄的特点,埋藏深度整体上呈现东浅西深、南浅北深的格局。基于构造演化史、沉积史、剥蚀史的研究,文中分别论述了大城凸起、河西务构造带、武清凹陷杨村斜坡-文安斜坡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埋藏-生烃史,得出大城凸起、武清凹陷杨村斜坡-文安斜坡是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 构造演化 冀中坳陷
下载PDF
下扬子苏南地区构造-热演化及烃源岩成烃史研究——以圣科1井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袁玉松 郭彤楼 +2 位作者 胡圣标 曾萍 陈安定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3-758,共6页
下扬子地区为我国南方重要油气勘探区,圣科1井位于下扬子苏南句容盆地.以其Ro为古温标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苏南地区整个古生代海相盆地发育阶段热流值相对低而平稳;印支-早中燕山期,基底热流值有所升高;晚燕山期热流值大幅度升高,早白... 下扬子地区为我国南方重要油气勘探区,圣科1井位于下扬子苏南句容盆地.以其Ro为古温标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苏南地区整个古生代海相盆地发育阶段热流值相对低而平稳;印支-早中燕山期,基底热流值有所升高;晚燕山期热流值大幅度升高,早白垩世末达到最高古热流(84mW·m-2);进入晚白垩世,热流值开始降低,盆地冷却.盆地演化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四大构造抬升事件,其造成的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分别为400,700,2500,850m,不整合面对应地史时期基底古热流值分别为57,67,84,58mW·m-2生烃史正演计算表明,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过多期生烃,但二叠系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只经历了一期生烃过程,盆地沉降史和剥蚀量估算结果分析认为,苏南地区K2-E伸展盆地发育阶段表现为弱拉张,伸展阶段盆地最大沉降量在100m左右.从热史、构造沉降史和烃源岩成熟度史综合分析,苏南地区“二次生烃”的条件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构造-热演化 源岩成熟度 发育阶段 不整合面 油气勘探区 下扬子地区 热流值 地层剥蚀量 盆地沉降 最大沉降量 构造沉降 恢复 海相盆地 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 盆地演化 构造抬升 下古 过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EY-1井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生烃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海鹏 朱炎铭 +2 位作者 周晓刚 刘宇 李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193-198,共6页
EY-1井地区开展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生烃演化研究属国内首次。基于对EY-1井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有机质成熟度测试及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EY-1井石炭-二叠纪煤层及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生烃演化历史。... EY-1井地区开展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生烃演化研究属国内首次。基于对EY-1井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有机质成熟度测试及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EY-1井石炭-二叠纪煤层及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生烃演化历史。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煤层及富有机质泥页岩曾发生了3次的生烃作用过程,海西-印支期,有机质发生一次生烃;燕山期共发生了3次埋藏作用,持续发生两次连续生烃作用;喜马拉雅期,受区域抬升作用影响,有机质停止演进。本区热演化在燕山运动中晚期达到生烃的高峰期,是油气资源快速成藏的主要时期,鄂尔多斯盆地EY-1井附近地区是西部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勘探新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Y-1井 石炭-二叠纪煤系 构造-埋藏 作用 EASY%Ro数值模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及与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妍 孙永河 +3 位作者 柳少波 马钰凯 刘海涛 赵长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6-512,共17页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为烃源岩的古生界潜山内幕型原生油气藏认识程度低,勘探难度大,明确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及与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对内幕型原生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典型井...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为烃源岩的古生界潜山内幕型原生油气藏认识程度低,勘探难度大,明确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及与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对内幕型原生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典型井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流体包裹体等数据资料,进一步采用构造解析、潜山埋藏史分析以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技术手段,探讨了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对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生烃时期及有利生烃范围。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经历了“两期裂陷,两期抬升”的四个演化阶段,形成多种类型的埋藏史,构造运动引起的古地温变化使南北地区烃源岩进行差异了生烃演化,裂陷建造作用促进地温上升,有利于有机质生烃,挤压改造作用抑制地温上升,有机质生烃中止。乌马营潜山及歧北潜山具有3次生烃阶段,生烃期为早—中三叠纪、早白垩纪、古近纪,港北潜山具有两次生烃阶段,生烃期为早—中三叠纪、古近纪。黄骅坳陷内早期(即早—中三叠纪)生烃范围局限,晚期(即古近纪)生烃最有利,乌马营地区及歧北地区为原生油气藏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黄骅坳陷 埋藏 二次
下载PDF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3 位作者 范炳恒 桑树勋 杨永国 姜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84,共8页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 -埋藏历史 ,并发生过多次生烃演化过程 .基于详细的构造 -埋藏史研究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EASY %Ro 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 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 -埋藏历史 ,并发生过多次生烃演化过程 .基于详细的构造 -埋藏史研究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EASY %Ro 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 ,阐明了石炭—二叠系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 ,揭示了武清凹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 2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 ,分别发生在燕山期与喜山晚期 ,得出了二次生烃作用主要发生在喜山晚期的主要结论 .此外 ,还结合有机质热解模拟量版 ,定量评价了石炭—二叠系各期生烃强度 ,并提出了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源岩 构造-埋藏 二次作用 数值模拟 武清凹陷 油气藏
下载PDF
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被引量:27
6
作者 朱炎铭 王晓辉 +3 位作者 张聪 袁伟 蔡超 陈尚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7-31,共5页
东濮凹陷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厚度大,分布较稳定,其岩性主要包括暗色泥岩(含碳质泥岩)和煤岩。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遭受了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 东濮凹陷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厚度大,分布较稳定,其岩性主要包括暗色泥岩(含碳质泥岩)和煤岩。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遭受了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甚至岩浆作用,导致了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在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下,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经历了海西—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晚期等多期复杂的构造—埋藏作用过程,其中最大埋深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东营期末),当时研究区煤系的埋深已达4 300m。在此过程中,有机质的受热温度呈"脉动状"变化,最高受热温度达260℃,导致煤系有机质成熟度呈阶段性增加,并引发多次成烃演化过程。早喜马拉雅期的晚期,相对生烃量大,是煤系主要成烃期,成烃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凹陷的前梨园和南部的马厂一带。热解实验分析表明,其煤系有机质最大相对生烃量为300mg/g。但受东营运动的影响,该期部分煤系生烃可能被破坏,导致成藏条件的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石炭-二叠系龋系 源岩 构造-埋藏 成熟度 演化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古1井古生界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演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2 位作者 范炳恒 姜波 张有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6-431,共6页
黄骅坳陷歧古1井的古生界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史,并发生多次生烃演化。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并结合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_o数值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歧古1井的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生烃史,阐... 黄骅坳陷歧古1井的古生界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史,并发生多次生烃演化。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并结合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_o数值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歧古1井的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生烃史,阐明了歧古1井古生界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揭示了歧古1井古生界烃源岩曾发生过多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其主要发生在海西—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得出了主要二次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了歧口凹陷是有望实现黄骅坳陷深层古生界找油突破的有利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构造-埋藏 二次 EASY%Ro数值模拟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深层古生界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2 位作者 范炳恒 姜波 李田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5-443,共9页
黄骅坳陷的古生界已遭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 ,烃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作用 ,导致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EASY %Ro 数值模拟技... 黄骅坳陷的古生界已遭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 ,烃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作用 ,导致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 ,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EASY %Ro 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生烃史 ,揭示出研究区古生界有机质的阶段性成熟演化和多次生烃作用 ,阐明了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和时空分异特征 ,认为黄骅坳陷古生界烃源岩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 ,指出在黄骅坳陷中 北部的次级凹陷中有望实现中国东部深层古生界找油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埋藏 受热 作用 EASY%R0数值模拟 黄骅坳陷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寒武—志留系高过成熟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陶树 汤达祯 +3 位作者 许浩 杨芳 周传祎 李松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26-1133,共8页
中、上扬子区寒武—志留系发育两套主力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主的烃源岩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连同上奥陶统五峰组笔石页岩为主的烃源岩.研究区曾遭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烃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作用,导致烃源岩生... 中、上扬子区寒武—志留系发育两套主力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主的烃源岩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连同上奥陶统五峰组笔石页岩为主的烃源岩.研究区曾遭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动,烃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作用,导致烃源岩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分析,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技术,烃源岩生烃热模拟方法,深入研究了寒武—志留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生烃史,揭示出研究区寒武—志留系有机质生烃演化的阶段性和区域演化规律性,阐明了寒武—志留系烃源岩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时空分异特征等.认为鄂西—渝东区为下寒武统烃源岩主力生烃区,而川东南—黔中区为下志留统烃源岩主力生烃区.生烃热模拟实验再现了烃源岩生烃历程,借此探讨了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剩余产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志留系源岩 构造-埋藏 盆地模拟 模拟实验
下载PDF
冀中坳陷武清凹陷苏50井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成烃演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超 朱炎铭 +2 位作者 秦勇 姚海鹏 陈尚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4-161,共8页
基于对武清凹陷苏50井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苏50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揭示了苏50井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3次重要的生烃... 基于对武清凹陷苏50井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苏50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揭示了苏50井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3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分别发生在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并指出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纪煤系 构造-埋藏 二次作用 数值模拟 苏50井 冀中坳陷
下载PDF
胜利油田石炭-二叠系煤成气生成模式 被引量:11
11
作者 金强 宋国奇 王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8-364,共7页
胜利油田在所属的临清坳陷东部和济阳坳陷发现了石炭-二叠系煤成气,根据该煤系烃源岩的分布与性质、所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特征分析,发现隆起、凸起、低凸起、斜坡和洼陷深部等5个构造单元的生烃史存在明显差别。将煤岩一次和二次生烃模... 胜利油田在所属的临清坳陷东部和济阳坳陷发现了石炭-二叠系煤成气,根据该煤系烃源岩的分布与性质、所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特征分析,发现隆起、凸起、低凸起、斜坡和洼陷深部等5个构造单元的生烃史存在明显差别。将煤岩一次和二次生烃模拟实验得到的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与不同构造单元的埋藏史相结合,建立了不同构造单元煤成气生成量与地质年代的数量关系,得到了5种煤成气生成模式:隆起区中晚期不生烃模式;凸起区晚期不生烃模式;低凸起晚期成熟—高熟生烃模式;斜坡带晚期成熟—高熟生烃模式;深洼带晚期过熟生烃模式。研究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洼陷带、惠民凹陷南坡、沾化凹陷罗家斜坡带、车镇凹陷东部斜坡带、埕东凸起北部斜坡带等发育高成熟气源灶,斜坡带及周边地区是最为有利的煤成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 埋藏 动力学 煤成气 成模式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古3井古生界烃源岩的生烃演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0-33,共4页
孔古 3井的古生界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 -埋藏史 ,并发生多次生烃演化。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 ,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 EASY% Ro 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孔古 3井的古生界烃源岩的生烃演... 孔古 3井的古生界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 -埋藏史 ,并发生多次生烃演化。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 ,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 ,运用 EASY% Ro 数值模拟技术 ,深入研究了孔古 3井的古生界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 ,阐明了孔古 3井古生界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 ,揭示了孔古 3井处古生界烃源岩曾发生过两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 ,分别发生在海西 -印支期和喜山晚期 ,而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喜山晚期 ,并提出了孔店构造带是有望实现黄骅坳陷深层古生界找油突破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构造-埋藏 作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骅坳陷裂变径迹分析与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1 位作者 张有生 李田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烃源岩的构造 -受热史是有机质成熟演化、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最重要控制因素 .在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黄骅坳陷古地温场的演化历史 ,揭示了古生代烃源岩自形成以来至少经历 4期构造 -热事件 ,导致其有机质生烃作用呈... 烃源岩的构造 -受热史是有机质成熟演化、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最重要控制因素 .在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黄骅坳陷古地温场的演化历史 ,揭示了古生代烃源岩自形成以来至少经历 4期构造 -热事件 ,导致其有机质生烃作用呈阶段性演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源岩 构造-热事件 古地温场 有机质 磷灰石 作用
下载PDF
冀南地区巨1井石炭—二叠系生烃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炎铭 崔新瑞 +2 位作者 王猛 赵洪 唐兴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23,共3页
以冀南地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评价为目标,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有机包裹体分析,深入研究了巨1井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揭示了巨1井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 以冀南地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评价为目标,基于详细的构造—埋藏史研究,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有机包裹体分析,深入研究了巨1井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揭示了巨1井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史,并发生多次生烃演化。分析认为:巨1井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二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初次生烃作用发生在印支期,太原组有机质生烃量为6mg/g;而第二次生烃作用发生在喜山早期,太原组有机质生烃量为10mg/g。最后指出在今后的勘探中,要特别重视东营运动的研究,寻找东营运动相对影响小的地区,有望在巨鹿低凸起实现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南地区 石炭纪 二叠纪 源岩 构造-埋藏 作用 评价
下载PDF
济阳—临清东部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剑虹 缪九军 +1 位作者 张欣国 朱建辉 《江苏地质》 2008年第2期102-108,共7页
济阳—临清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是油气勘探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根据研究区沉积地层构造演化分析,不同的构造演化决定了不同的埋藏史演化;研究表明,中生代期间及新生代期间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qu... 济阳—临清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是油气勘探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根据研究区沉积地层构造演化分析,不同的构造演化决定了不同的埋藏史演化;研究表明,中生代期间及新生代期间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过程,石炭系煤系烃源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二叠系的次之;济阳坳陷累计生烃量大于临清东部地区的累计生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 埋藏类型 煤系源岩 二次 强度 山东 河北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文留斜坡石碳二叠系烃源岩生烃评价
16
作者 朱炎铭 崔新瑞 +2 位作者 赵洪 唐兴文 汤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7-340,共4页
针对东濮凹陷文留斜坡的石炭二叠系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史,烃源岩曾发生多次生烃演化的问题,采用构造—埋藏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EASY%Ro数值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探讨了石炭二叠系生烃作用... 针对东濮凹陷文留斜坡的石炭二叠系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史,烃源岩曾发生多次生烃演化的问题,采用构造—埋藏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EASY%Ro数值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探讨了石炭二叠系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结果表明其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三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其分别发生在海西—印支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得出了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喜山期的重要结论,并提出了文留斜坡是有望实现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更大突破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源岩 构造-埋藏:作用 EASY%Ro数值模拟
下载PDF
修武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下寒武统页岩含气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宜润 姜振学 +6 位作者 刘伟伟 黄睿哲 张昆 程四洪 高之业 高凤琳 熊凤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44-51,共8页
构造热演化史可以确定泥页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熟度状态及构造演化特征,对页岩含气性研究和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包裹体测温法、构造热演化法以及盆地模拟软件Petromod对修武盆地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进行研究和重建。修武盆... 构造热演化史可以确定泥页岩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熟度状态及构造演化特征,对页岩含气性研究和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包裹体测温法、构造热演化法以及盆地模拟软件Petromod对修武盆地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进行研究和重建。修武盆地JY1井的剥蚀厚度计算结果为4 142.75 m;自晚古生代以来热流值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王音铺-观音堂组页岩在早志留世(434 Ma)进入生烃门限,早志留世-中志留世(434-422 Ma)为生油阶段,晚志留世-早二叠世(422-265 Ma)为生湿气阶段,早二叠世-晚侏罗世(265-145 Ma)为生干气阶段;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早期大量生烃、长期深埋、生气时间早和抬升时间早,使得JY1井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含气量(0.28-0.93 m3/t)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武盆地 构造热演化 含气性 王音铺-观音堂组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帐篷沟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聂礼尚 马静辉 +3 位作者 唐小飞 杨智 张婉金 李鸿蕊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1,共11页
以野外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区域性不整合面识别、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埋藏生烃史恢复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帐篷沟地区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帐篷沟地区中新生界... 以野外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区域性不整合面识别、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埋藏生烃史恢复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帐篷沟地区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帐篷沟地区中新生界存在4期区域性不整合,分别为侏罗系八道湾组与三叠系小泉沟群不整合(J_(1)b/T_(2-3)xq)、白垩系吐谷鲁群与侏罗系石树沟群不整合(K_(1)tg/J_(2-3)sh)、新近系沙湾组与白垩系吐谷鲁群不整合(N_(1)s/K_(1)tg)、第四系与新近系沙湾组不整合(Q/N_(1)s),分别对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挤压隆升、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隆升、晚白垩世—古新世隆升掀斜和中新世至现今持续隆升剥蚀4期构造抬升事件;各期构造事件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构造背景和褶皱、断裂等地质响应。(2)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隆升使得烃源岩生烃速率下降,油气热演化程度降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隆升事件产生的断裂成为油气输导的有效通道,与油气充注期匹配良好,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性构造事件;晚白垩世—古新世隆升、中新世至现今持续隆升对后期油藏多具有改造和破坏作用;克拉美丽断裂的形成对研究区的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3)研究区油源主要来自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成藏模式为近源侧向运移自生自储型,油气在背斜翼部岩性遮挡区和构造高部位成藏,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断裂、不整合面附近的二叠系平地泉组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美丽断裂 不整合面 磷灰石裂变径迹 埋藏 构造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中新 帐篷沟地区 准噶尔盆地东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29
19
作者 万丛礼 付金华 张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43-47,共5页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道,而且还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烃源岩排烃和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结果,这次事件显著提高了烃源岩排烃率和油气运移效率,并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规律。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要的生烃事件,也是重要的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前陆盆地 鄂尔多斯 西缘 油气二次运移 代晚期 油气运移方向 源岩 研究方法 运移效率 分布规律 成藏事件 构造 岩石学 矿物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产生的油气成藏控制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淦 王小岚 《石油科技论坛》 2005年第2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控制论 油气成藏 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 控制作用 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沉积过程 热演化 油气运移 油气藏 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